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西在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1936年由潜山县太湖县、霍山县、舒城县四县相邻区域各一部分组成,邻接湖北,江淮分水,皖河源头。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乃古时南北大道,宋元明清至民国,高山古寨上发生过无数的战事。农产以稻、麦、油菜、玉米、茶叶著名。因为江淮要地,茶产丰饶,所建茶凉亭亦多。沧海桑田,茶亭多数已不存在,现存的茶亭、茶联就更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2.
走在婺源茶乡青石铺砌的驿道上,你会感到十分的惬意。特别是盛暑炎热,“五里凉亭,十里茶亭”,短亭接长亭,乡人在山亭、路亭、桥亭或店亭,设缸烧茶,供过往客人歇凉解渴,茶水分文不收。有的茶亭还挂着“茶”字帘旗。坐在亭中,清风徐徐,品尝着香茗,使你留连忘返。我曾长途跋涉,经过了一条又一条崎岖而又弯弯的山乡小道,在几个很有诗情画意的茶亭落过脚,饮过茶。这些茶亭,有的建筑粗犷而带点原始,有点古色古香;有的茶亭雕梁画栋,很是优雅。茶亭烧茶的用具是茶瓶。舀茶是用一个斜面小竹筒,装有一个长长的竹柄。盛茶用的是小茶瓯。茶亭中的茶叶,也都是“名山”、“名家”茶。村妇采早,采嫩,将茶叶精心制作而成,使之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醇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特色。品尝一口,使你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3.
忆凉亭     
茶亭、凉亭、路亭是中国古典建筑群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联。  相似文献   

4.
文明茶亭文明茶王纲温州永嘉县岩头镇南北各有一个建于南宋年间的古凉亭,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期间,当地村民们义务在凉亭里浇水泡茶免费供路人饮用,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在浙南地区传为佳话。古凉亭位居路口,两棵千年古樟枝叶茂盛,将凉亭覆盖,使之成为躲避骄阳的绝好...  相似文献   

5.
茶亭是徽州古亭中一种独特的亭式建筑,位于道路两侧,数量较多,有"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之说。徽州地区的茶(路)亭主要有拱洞式、民居式和亭式路亭三种。茶亭,承载着悠久的文化,是道路保障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了社会公共空间、社会救济的功能,体现了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鲁鸣皋 《农业考古》2005,(2):338-340
2005年3月15日,我们湖北天门陆羽研究会一行赴江西南昌市访问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在陈文华研究员的陪同下。我们观看了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学员的茶艺表演,游览了婺源县“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晓起村”。参观了运茶古道、运茶手车、山村茶亭、制茶作坊、水转揉捻机、高山茶园、品茗乐园等景点。感慨良多。因得东韵60韵以纪其胜。  相似文献   

7.
董其中 《农业考古》2006,(5):168-168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譬如说井冈山下我的老家,从乡政府到老家20里的路上,就有两个不一般的小屋,当时把它叫茶亭,说是茶亭,并无一般茶亭有顶无墙的造型特点,而是有顶有墙的极其简单孤立和能挡风遮雨的小屋。一个在田野,一个在山间,为什么要在这荒远偏僻之地建这茶亭呢?当乌云密布、骤雨袭来时,或“锄禾日当午”时,行走在田野山间的人(有时还挑着担子),或在附近劳作的农民,便可在茶亭避雨、歇脚、乘凉、用餐。茶亭虽小,却大大方便了群众,立此茶亭是一善事。一个茶亭就在离我老家不到一公里的山包上,20世纪90年代茶亭周围建起了新村,茶亭已被一…  相似文献   

8.
李婷婷 《农业考古》2007,(2):250-250
晓起距婺源县城30公里,始建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庄前后、平地高山均种植茶树,茶亭、茶作坊、茶园、茶室、运茶古道、载茶手车、捻茶机械、灵泉古井……处处与茶有关。被茶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陈文华在上晓起支起一家客栈,还把古茶作坊整理一番,组织村民成立股份制的“合作社”。春节去上晓起,还可以体验由学者领衔的“新农村合作社”的别样韵味呢!上晓起和下晓起,都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晓溪蜿蜒穿越玲珑的村落,卵石铺底,犹如一条绿色的缎带,在村头水坝前形成宽阔的“水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9.
大冶茶俗     
大冶茶俗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余炳贤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举国之饮。据传,在函谷关,先哲老子曾接受其学生向他敬献一杯“金液”,此为献茶之始。四千年来,客来敬茶成了中国传统礼仪,形成各地色彩班澜、饶有风味的茶俗。地处吴头楚尾的大冶,也有自已独特的敬茶、喝茶...  相似文献   

10.
湖北茶联     
湖北饮茶历史悠久,各地名胜、茶凉亭、茶馆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拾掇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小淹奉义茶亭联话湖南省冷水江市匡达人茶后行者行,莫愁劳燕分飞,放眼光明路正远;亭前过客过,若访雪鸿遗迹,印心名胜景尤佳。这是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奉义茶亭厅堂前两边廊柱上的一副对联。联语镌刻在用楠竹做的楹匾上,黄底绿字,古色古香,分外醒目,加上书法苍劲古...  相似文献   

12.
几副茶联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个穷秀才,但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严格。他曾撰联勉励子女说: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浙江杭州九溪十八洞有一茶亭,亭柱上有樊山先生撰写的一副楹联: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浙江吴兴八里店有一茶亭,亭柱上有一副楹联曰: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人们长途跋涉,走进茶亭,稍作休息,不分彼此,各述己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3.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主要供客品茶、吃茶点、休息、娱乐、联络感情、沟通信息(1).茶馆是中国特有之物,它特别发达,与"酒肆"、"酒坊"一样深受中国民众青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根据茶馆经营方式和特点,茶馆也被称为茶肆、茶坊、茶楼、茶邸、茶房、茶舍、茶亭、茶厅、茶座、茶社、茶棚、茶寮、茶室、茶屋、茶居、茶铺、茶店、茶居、茶园、茶舫、茶船、茶担、茶桌等,称谓丰富多彩.茶馆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市场上已有茶水出售.  相似文献   

14.
伏雁山茶亭     
陈历仪 《农业考古》2005,(2):116-117
新化县在中国历史上开发得比较晚,伏雁山这座远看像一只大雁俯伏在那里的山脉.更无路径。明末年问,有一个被后人尊称为聂婆婆的寡妇,从山脉正中骑峰开辟了一条道路,并于北面的圳上方向的小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于南边的白溪方面的小溪上也架设了拱石桥。从此,伏雁山有了道路穿南往北。俗话说,人直有人逢,路直有人行。凡往北去安化县、益阳市、常德府的人群,全经过此山;由此往南则通邵阳、衡山、怀化各地。聂婆婆见来往人群,络绎不绝,又于界顶修一凉亭,供来往人歇脚。这凉亭就是茶亭的前身。一个寡妇,开路修桥又建亭,数十代人之后,人们还叨念着这个行善积德的聂婆婆。  相似文献   

15.
夏星南 《农业考古》2000,(4):161-162
江苏常州市西南郊有地名曰:茶山,其范围大致在今茶山乡(原属武进县,现划辖常州市郊区)和武进市湖塘镇境内。在古代,茶山沿途还有“头茶亭”、“二茶亭”、“三茶亭”的茶亭。然而,茶山既非山,又不产茶,那末,茶山与亭到底与茶有何关系!?明代吴的《茶山草堂记》云:“吾邑大俗生皆莽平衍之野,独郭外西南隅十余里有茶山,……唐时修茶贡于此,故名。”清初,常州人邵长蘅的《毗陵诸山记》中说:“毗陵县治南三里曰茶山,小丘累累以百数,若釜者、若甑者、若覆敦者,……其地林木荟蔚,多土冢。唐末湖常二州郡守修茶贡于此,因以名…  相似文献   

16.
从地块选择、园地规划、茶地开垦、茶苗移栽、茶园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收等方面总结高山乌龙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以指导高山乌龙茶的栽培。  相似文献   

17.
龙井茶碑记     
近年,客居杭州天竺、龙井之间。一九九六年秋,幸蒙中国名村——西湖乡龙井村党支部书记陆鑫富、基建办公室汪岚波先生的邀请去龙井作客。漫游天竺山脉的狮峰山、老龙井,又玩尝龙泓之水。是日,采山麓之精华——秋茗芽尖,经汪公亲炒,当即以龙泓泉水煮沸冲泡,我等此刻陶醉于龙井茶色翠、香郁、形美、味醇的四绝之中。如若初春之茶,即更妙不可言。群贤毕至,友周围坐谈心,切切磋磋问及茶亭。有唐代入陆羽茶经、苏轼留诗,经宋、元、明、清茶事兴盛史话,以及康熙行宫、乾隆御茶等故事。聆听龙井茶友谈论茶亭,此乃人生乐趣,铭记心间。…  相似文献   

18.
宁州武、安两乡是宁州红茶发祥地,其中的漫江乡佛坳岭所保存的一座古茶亭处在要通。从新发现的碑刻《福济季重建茶亭叙》中,仍可看出当地茶亭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17日,大田高山美人茶企业标准审查会在福州举行。由福建省农业厅、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的7名专家组成审查专家组,对大田高山美人茶栽培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进行认真审查,一致同意该标准及时发布、组织实施,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大田高山美人茶企业标准由大田县茶叶学会提出,福建省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大田县质量技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一首茶诗中的疑问湖北省大冶一中汪从元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宋。苏轼周诗纪苦蔡荼,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使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麦若蒙翳。不令寸土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大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