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选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审定的137个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早期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主要是直接从地方品种中分离自交系和从北方引进温带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强了从引进的热带玉米群体中分离自交系。“十五”以来,加快了地方种质、热带种质和温带种质的相互改良和自交系选育,组配并审定了更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用于玉米生产。此外,就下一步贵州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历来为育种家所重视。自交系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而是用其组配强杂交种在生产上使用。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增产潜力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合理组配,因此选育优良自交系是利用杂种优势的基础,也是玉米育种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辽西玉米自交系选育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选育出理想的玉米自交系是成功组配玉米杂交种的关键。一个好的自交系不但表现在用其组配的杂交种农艺性状优良,而且还表现在制种产量这一经济性状上。采用适当的选育策略,有目的地组配群体,从中选育自交系,可以使自交系的产量和其它与种子相关的经济性状得以有效地改良,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早熟优良玉米自交系新自224-1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玉米自交系新自224-1是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以引自前南斯拉夫的自交系间杂交种CM109×ZPL2-1-8(为选系改良目的而组配的杂交种)为基础材料,按系谱法从F2分离群体中,经连续自交7代,育成的早熟玉米优良自交系.通过育种实践,该自交系表现抗性强、耐旱、配合力高.由于该自交系遗传基础好,用它组配的杂交种在生产中表现出较高的丰产性和很强的适应性,利用该系为父本杂交选育出早熟玉米品种新玉13号,于2003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一带,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变异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种质资源。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对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和推动玉米产量的稳步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玉米品种金皇后是从美国最早引进的优良马齿型玉米品种之一,20世纪 50—90年代作为选系基础材料培育杂交种均起到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Mo17自交系的引进,在我国玉米杂交种组配中更是功不可没。直接利用组配出中单2号(Mo17×自330)、  相似文献   

6.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20年来的优质玉米育种工作,介绍立题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着重在扩大种质资源,选育新的自交系。广泛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热带种质和优质蛋白种质,分次导入国内种质,从中连续选二环系。在选系的基础群体上,既利用现有的单交种,更主要的是根据选系目标,有意识的组配新的基础群体,从中选育目标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时,一方面组配纯高赖氨酸的杂交种,也利用高赖氨酸的自交系与普通自交系组配优质的普通杂交种,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杂交种是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品种与品种之间、品种与自交系之间或自交系与自交系之间进行组配杂交而获得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性状方面都明显优于双亲的杂交一代。育种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杂种优势。玉米是生产中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第一个代表性作物,实践证明利用杂种优势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改良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优良糯质玉米自交系衡白522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白 5 2 2是从地方品种衡白多穗中自交分离出的糯质玉米自交系 ,具有抗倒、抗病、配合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 ,用以组配的烟单 5号 (糯 )、苏玉 (糯 ) 1号和烟糯 95 - 3等糯质玉米杂交种 ,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显著地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近10年我省生产上订推广应用的玉米杂交种及区试参试组合的系谱分析表明近年来,我省玉米育种主要采用了77,478,Mo17,5003这4个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组配出一批优良杂交种,育种上的进一步突破需注意拓宽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玉米是高产作物,又是饲料之王。由于玉米的自交系间杂交种较之品种间杂交更能增产,所以中央农业部在历次全国玉米会议上都指示我国玉米工作者,要在玉米品种间杂交种的基础上,开展自交系间杂交种的研究,研制和推广到生产上应用,以获得更高的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在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选择糯玉米自交系,以糯性籽粒表现型为标记,用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和糯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组配,然后自交分离选择,经过多代自交程  相似文献   

12.
南顶1号青贮玉米是利用南校8号玉米作母本和墨白1号玉米作父本组配成的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具有两亲本的优良特性,继承了父、母本植株生长粗大健壮、叶片多和不早衰等作为青贮饲料原料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山东省1983、1992年主要推广玉米杂交种的分析表明:目前山东省年种植百万亩以上的杂交种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2.10%,占主导地位。1983年种植超过百万亩的有8个品种,1992年有9个品种,它们分由8和11个自交系组配而成、其中由国内系×国内系组配的杂交种面积由1983年的59.32%上升到1992年的79.63%,由黄早4、Mo17、E28、107和8112五大骨干自交系组成的杂交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9%,由此看出,山东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14.
晋南玉米粗缩病发生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年份,结合品种比较、双列杂交及自交系选育,研究分析了发病与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播玉米发病重于夏播玉米,套种(晚春播)发病最重;品种间发病率差异显著;亲本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悬殊,且具一定的遗传性,选育抗病自交系,组配抗病杂交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农学院在党的煩导下,解放十四年来对玉米杂交育种工作,曾先后提出:(1)品种间杂交种的配制和在生产上利用問題;(2)提倡利用綜合品种并进行配制的方式的研究;(3)进行异地培育以縮短玉米自交系培育的年限的研究;(4)提出利用早代自交系配制杂交种問題;(5)利用自交配制双交种。从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积累一些經驗,取得一些成果。在这些基础上,就河南省当前和今后玉米育种工作,提出下列七点意見。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蛋白玉米(QPM)的籽粒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又称高赖氨酸玉米。我国对QPM研究20多年的发展,在QPM的遗传效应、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新、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利用opaque-2(O_2)基因和胚乳物理性状修饰基因选育自交系和杂交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品质和产量的矛盾,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1 品种选育 天泰10号是由山东省平邑县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其母本PC57是用美国杂交种经自交择优选育而成:父本PCH420是以国外商品玉米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5代选育的自交系。由PC57和PCH420组配的杂交种天泰10号2005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双隐(三隐)性基因在甜糯型玉米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自交,选出甜糯双隐性自交系,利用不同类型的甜糯双隐性自交系杂交——自交,选出甜糯三隐性自交系,在选育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自交系的基础上,通过杂交配组,产生甜(杂结合)糯(纯结合)玉米杂交种,用这类杂交种生产的果穗,有糯质籽粒,有甜质籽粒,甜糯相间随机排列,保留糯性,增强甜度,提高品质。解决了以往糯玉米不甜、甜玉米不糯的缺陷。在分析国内外鲜食甜糯型玉米育种现状基础上,结合我所多年甜糯双(三)隐性基因系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实践,浅析了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系的选育以及甜糯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方法,希望为我国鲜食玉米的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4112"选自瑞德种质B37Ht和U8112的二环系,具有配合力高、综合农艺性状好和适应性广的特点。采用"4112"组配的玉米品种在吉林省审定的有5个,采用"4112"衍生系组配的玉米品种在吉林省审定的有10个,累计推广面积达395.7万hm2。"4112"成为吉林省玉米育种和生产应用的骨干自交系之一,改良和创新研究也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玉米P群种质是我国玉米育种重要的骨干种质类群之一,沈137是我国北方最早应用的热带玉米种质资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玉米种质资源中光合效率最高的育种材料,以沈137及其衍生系组配了沈单10号、沈单16号等33个玉米杂交种,推广遍及国内各大玉米主产区,为扩增玉米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做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沈阳市农科院对沈137又进行了改良运用,育成了高配合力的创新自交系沈3336,由沈3336组配了沈玉21等沈玉系列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