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进行多角度的定性分析 ,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完成“三大任务”的需要 ,是我国农业顺应经济发展“三大趋势”的需要 ,是我国农业迎接“三大挑战”的需要 ,是我国农业克服“五低矛盾”的需要 ,是我国协调区域间农业资源利用关系的需要。从而得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是制约和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率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入WTO,我国农业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使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就必须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性调整,因此,在分别对耕地、水、劳动力这三大农业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利用三大农业资源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战略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保障粮食安全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降低农林资源损耗,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是我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粮食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地”“财”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粮食不断增产增收,粮食供给与需求日渐平衡,我国农业也由此走向长远健康发展。该文在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技术在农业多方面的广泛应用,是一个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化的演进过程,本文论述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要把加强安徽农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实现全省农业信息化确定为实施安徽农业信息化的三大战略目标;提出了做好“三个方面服务”,创立“三大模块”,构建“三大体系”,制定“三大政策”,打造“三个平台”等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技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安徽农业强省的重要力量,是构建“和谐安徽”、“美好安徽”的需要。“十二五” 时期,安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历史机遇,我省要发挥资源与人才优势,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土问题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诸多矛盾的焦点。进入80年代水土对我国农业的约束不断硬化,并长期困绕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是实施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实现四个结合,建设六大体系”。  相似文献   

7.
绿色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为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是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绿色农业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展农生物科技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新一代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实现农业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和必然选择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信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提出了农业高校信息工作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建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业问题又是解 决三农问题的基础问题,因此研究未来我国农业发展路径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方法】从农 旅融合视角出发,研究不同阶段农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模式,分析国内外农旅融合不同阶段 融合模式的成功案例,通过对潍坊市三大模式进行分析与升级,提出了潍坊市农业发展体系 及项目支撑。【结果】规划了潍坊市农业发展体系:(1)通过对潍坊市农业资源禀赋、现状 问题、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规划了打造潍坊市农旅全域发展“山东样本”、世界影响力的 农旅枢纽引领区、国家级“农旅 +”经济发展聚集区三大发展定位。(2)围绕三大定位,规 划了以三大模式创新、一村一品、“农旅 +”、农旅总部经济、农旅金融、农旅济构筑农旅嘉 年华等为构筑方向的农旅发展产业体系。【结论】寿光模式、潍坊模式和诸城模式三大模式 的创新升级对全国农业未来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导向作用,推广、复制三大模式的成功经验对 促进我国其他地区农业发展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艺轩  杨光  周吉 《新农业》2023,(24):11-12
<正>绿色农业是农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从满足于温饱型饮食标准向吃好型饮食标准转化的客观需要。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绿色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1比较水稻施肥模式,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促进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在农业生产力的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方向上存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背离现象”,提出了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分析了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4.
国外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研究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较为公认的是1991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登博斯宣言”中定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措施,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它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靠生物措施来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石油产品的投入,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并提高食物质量,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从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发展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农业是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不断更新完善,保护性耕作是现在最符合生产发展的耕作模式之一,能够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及意义进行阐述,以达到让更多生产者了解保护性耕作中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窥●杨志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和世界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世界上最早正式提出“可持续农业”的是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1987年...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民生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都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新生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市农业”在中国发达地区率先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都市农业”的兴起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暨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暨农业知识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很有必要就“都市农业”科学概念、功能作用及其国内外发展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都市农业”及其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进行探讨。一、关于“都南农业”的兴起及其科学概念就“都市农业”的产生来看,它起源于城市周边及间隙地带的农业,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于本世纪上半叶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在这方面,德国是…  相似文献   

19.
朱禾 《乡村科技》2020,(6):39-41
农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应不断积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所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不受破坏与滥用,并能实现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发展与农民创收。自然辩证法作为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目前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制定合理的农业用水规划及相关法律来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