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生命表技术评价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控害潜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豆蚜及其寄生蜂豆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描述,组建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对2种供试昆虫的生命表参数净生殖力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豆蚜和豆柄瘤蚜茧蜂的生命表参数R0Trmλ分别为:72.136、23.370 d、0.183、1.201和150.925、10.607 d、0.473、1.605。其中豆柄瘤蚜茧蜂rmR0值均明显大于豆蚜,且豆蚜繁殖1个世代豆柄瘤蚜茧蜂可以繁殖2个世代,表明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对豆蚜种群有较强的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建豆蚜在抗感虫绿豆品种上连续3代的种群生命表,研究了抗感品种对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为科学评价和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抗性绿豆品种长荚王上,随着世代的增加,豆蚜的世代历期明显延长,存活率逐渐降低。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的生命参数发现,在抗虫品种长荚王上豆蚜的种群增长率(R0)在F3代为17.87头/雌,与感虫品种大明绿2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_m)在F_3代为0.30,与感虫品种存在显著差异。绿豆抗虫品种对豆蚜有明显的抗生作用,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淮北地区小麦上蚜虫发生危害调查明确,麦株上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38.5911-009398=-0.9244)。目前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50%粉多威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麦蚜均表现高效。根据麦蚜危害和药剂防治的投入产出比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穗期麦蚜的防治策略,应用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设施豇豆生产中常遭受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害,蚜害可导致豇豆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出现。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为豆蚜的重要天敌,在豇豆生产用温室内,按多异瓢虫和豆蚜益害比1:10、1:20、1:40、1:60及1:80比例分别释放多异瓢虫成虫;同时,设置未释放天敌对照区。调查豆蚜和多异瓢虫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比较豆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多异瓢虫定殖率及种群增长率等指标,确定持续防治豆蚜的最佳益害比。结果表明,在按益害比1:10和1:20释放多异瓢虫5~35 d后,其对豆蚜防效可达90%以上;但防治后期多异瓢虫定殖率低,防治成本较高。按益害比1:80释放多异瓢虫3~7 d后,对豆蚜防效高于60%,释放后期防效持效期为7 d,防治后期瓢虫定殖率和种群定殖速度较高。益害比为1:60和1:80时防治后期防效低、持效期短,但定殖率高于其他益害比。益害比1:40则兼具防效好和定殖率高的特点,可持续控制设施豇豆豆蚜的为害,是最佳释放比例。推荐将1:40作为多异瓢虫防治豇豆上豆蚜的参考益害比。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水通道蛋白基因RpAQP1的序列特征及其在不同龄期的表达,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RpAQP1基因的cDNA全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RpAQP1编码蛋白的特性,利用qRT-PCR分析了RpAQP1在不同龄期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水通道蛋白基因RpAQP1的cDNA全长为1 216 bp,其7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5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27.36 kD。RpAQP1属于水通道蛋白亚家族DRIP(果蝇内嵌蛋白Drosophila integral protein)的一员,具有6个跨膜区,2个保守的NPA结构单元和1个压缩区域Ar/R;qRT-PCR结果显示,RpAQP1在整个发育历期均有表达,其在2龄若蚜中表达水平最高,是成蚜表达量的1.432倍;在4龄若蚜中表达量最低,为成蚜表达量的0.444倍,显著低于其它龄期,而其余各龄期RpAQP1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烟地烟蚜种群动态及药剂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年的田间的系统调查,春烟地烟蚜消长规律呈单峰型分布。蚜量高峰在5月底6月初,并与烟株体内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同步关系,即种群数量随烟株体内干物质的增长而急增。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将烟蚜种群动态分为8个状态集,A,为烟蚜猖獗发生期的状态集,有虫叶率100%,时间为6月上旬前后。药剂防治研究表明,在蚜量突增期施药,田间蚜量可控制在250头/株以下,未出现蚜量再次回升.而在蚜量高峰期施药,虽然种群数量下跌,但7天后,蚜量又明显回升,形成第二个蚜量高峰。因此,药剂防治应安排在蚜量突增期施用较好.  相似文献   

7.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冷冻豆蚜Aphis craccivora是否适合作为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种群扩繁的饲料, 本文研究了冷冻豆蚜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冷冻豆蚜?交替饲喂活豆蚜与冷冻豆蚜和幼虫期饲喂冷冻豆蚜成虫期饲喂活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分别为19.6?18.4 d和19.3 d, 饲喂冷冻豆蚜和幼虫期饲喂冷冻豆蚜成虫期饲喂活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显著长于饲喂活豆蚜处理(16.6 d)?饲喂不同饲料处理的异色瓢虫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饲喂冷冻豆蚜?交替饲喂活豆蚜与冷冻豆蚜和幼虫期饲喂冷冻豆蚜成虫期饲喂活豆蚜的异色瓢虫产卵前期分别为41.2?14.8 d和9.6 d, 显著长于饲喂活豆蚜(8.8 d); 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17.8?546.2粒和564.5粒, 显著低于饲喂活豆蚜(1 221.4粒)?从幼虫发育历期?总存活率?成虫寿命等方面综合考虑, 冷冻豆蚜可以作为异色瓢虫的替代饲料?  相似文献   

9.
苹果绵蚜是果树的重要检疫性害虫。目前烟台市各县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部分受害果园已上升为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品质,─般减产10%左右,重者达30%以上,全市年损失苹果约3 000万 kg。为控制其为害,多年来,笔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制定了苹果绵蚜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并通过大面积应用,取得了好的效果。   1)防治对策。做到“六个结合”。即利用药剂防治与农业和生物防治结合;越冬期防治与繁衍期防治结合;地下部防治与地上部防治结合;苹果寄主树防治与其他寄主树防治结合;苹果绵蚜防治与其他害虫防治结合;苹果…  相似文献   

10.
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和危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采用累积虫日作为危害量指标 ,建立了蚜虫危害量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回归模型 ,即Y1=1.4250+5.3529×10-4X1,Y2=1.1780+0.0106X2 ,确定了禾谷缢管蚜的动态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调查并分析了导致2006年玉米穗期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暴发成灾的主要因素,认为田间有一定的初始种群数量、感蚜寄主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适宜玉米缢管蚜种群高速增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治工作的缺失是导致2006年当地夏玉米田穗期玉米缢管蚜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提出了以清除田间、路、沟旁杂草,隔行去雄、品种抗性改良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措施与精准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日本豆蚜茧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蚜虫是大豆作物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的抗药性倍增,为害猖獗。为了寻找豆蚜防治的新途径,在自然天敌普查中,发现一个优势豆蚜天敌种群日本豆蚜茧蜂。日本豆蚜茧蜂分布很广,遍及大豆产区。79—83年连续5年放蜂试验,在豆田的寄生率可达56%以上,最高可达76%,在豆蚜发生中等年份里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卷叶率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栗苞蚜Moritziella castaneivora Miyazaki进行有效监控,控制其蔓延及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通过林间调查及室内观察研究栗苞蚜对日本栗的为害、主要生活习性和天敌对其捕食行为。结果表明,栗苞蚜对银寄和筑波为害炸苞率分别达(7.4±6.0)%和(8.6±5.5)%;4龄若蚜的耐饥力强于成蚜,二者离开寄主20 h后可分别存活50%和13%,且1龄若蚜迁移力明显强于成蚜;栗苞蚜卵在20:00的孵化率明显高于8:00和14:00。龟纹瓢虫、黑襟毛瓢虫、七星瓢虫和草蛉对栗苞蚜卵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龟纹瓢虫平均捕食栗苞蚜卵量约为43粒/h,平均取食1个卵为10.1 s,搜寻速率为8.5粒/min。此外,研究表明初春施用石硫合剂可有效减少虫口基数,防止当年栗苞蚜大发生。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防治萝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几种药剂防治萝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表明,2.5%中保蚜无踪乳油、20%阿达克可溶性液剂、5%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刺、1.8%阿维茵素乳油等药剂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且持效期长,生产上防治时可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6.
多年对小麦蚜虫的系统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小麦齐穗期作为生育指标来预报穗期蚜虫的达标期,齐穗期百株蚜量小于100头时(正常年份),期距为15~21d,大于100头时(主要是暖冬年份),期距8~12d。实际防治应根据以上发生情况相应采取“单独治蚜”和“病、虫结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台湾75毛豆病毒病主要由蚜虫传毒而致,其发生与蚜虫的成虫迁飞时间与发生量关系极为密切.若成虫高峰正遇毛豆1、2叶展平期,毛豆上落蚜量大,发生就重.所以早播的重于迟播的,露地栽培重于套播的.防治上应以栽培避蚜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才可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辽宁,6月下旬大豆蚜种群增长最快,是大豆蚜防治的关键时期。日前,生产上推行百株蚜量一万头的防治指标,可放宽。辽河中下游平原铁丰18大豆,可放宽到2.38—4.07万头;辽豆3号放宽到2.65—3.30万头。以查蚜量为指标,生产上应用困难较大。经研究,卷叶株率与百株蚜量密切相关,(?)=4.283 1.8419x(r=0.90)所以提出以卷叶株率为大面积生产防治的指示指标,铁丰18为10%,辽豆3号为8%。  相似文献   

19.
呋喃丹种衣剂拌玉米种防治地下害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进行了呋喃丹种衣剂(Furadan 350ST)拌玉米种防治地下害虫试验,结果表明按玉米种子重量0.6%、0.8%、1%(有效剂量)拌种,防治细胸金针虫(Agtiotes fusicollis Miw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的效果分别为77—90.5%、76.8—87.6%,同时兼治玉米蚜[Rhopolosiphum maidis(Fitch),增产8.2—19.5%。经济效益显著,收益与投资比为1:4.1—6.7,而且该药剂在所用剂量范围内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20.
烟蚜茧蜂对蚜虫选择性的数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夕 《植物保护》1990,16(Z1):18-19
本试验通过对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产卵选择性的研究,认为:(1)对于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和麦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烟蚜茧蜂喜欢产卵于麦长管蚜;(2)对于麦长管蚜的不同龄期,烟蚜茧蜂喜欢产卵于麦长管蚜的二—三龄若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