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瓜蓟马在梧州发生的主要种类有棕榈蓟马(Thrinsnal mi Karng)、蓟马(T·flavas schardk),黄蓟马(T·flavidalas (Bagnall)等,总称瓜蓟马。在梧州年发生十七代左右,世代重叠,第一代是从3月上旬开始,为害冬、节瓜的主害代是二至七代,为害期从4月上旬至5月中旬。冬瓜受害后,顶芽萎缩,生长受抑,幼果伤疤状流汁,茸毛变黑,果 相似文献
2.
3.
稻粉虱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粉虱是近年新上升的水稻害虫。根据近5a的系统研究结果,概述了浙南双季稻区稻粉虱的发生分布特点、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测报办法和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以往对白背飞虱研究的结果和10多年来所积累的灯下、田间虫量资料,对此虫的发生量预测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预测方法,经应用验证,平均准确度,短期预测达92.7%,中期预测达89.74%;长期预测准确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5.
2001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在商洛市重发流行的频次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显著增多,给当地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通过对商洛市不同时期、不同气候区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的总结与分析,提出基于气象分析在小麦条锈病的中、长期预报中存在局限性,要提高数值化预报准确率,需要对病害调查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化,达到调查数据根据需要在不同流行区域之间、不同预报水平上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商洛市不同时期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越冬及早春菌源扩散区在测报防治中地位突出,在准确掌握越冬及早春菌源扩散区的基础上,开展春季关口前移防治。 相似文献
6.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通州市白背飞虱大发生频次达到57.89 % ,爆发期百穴虫量达500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于1996至2000年开展了“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白背飞虱的监测预报和系统研究 ,明确了其灾变规律 ,确立了2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及防治策略。探明了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中后期病虫控制技术 ,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提高了稻飞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现把几年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爆发成灾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贵州烟区烟蚜发生规律及其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2008年对贵州代表性烟区烟蚜的系统调查,初步了解了有翅蚜迁飞规律、烟田蚜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历史演变情况,分析了烟蚜发生期内气温、雨日雨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烟蚜发生量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应用DP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烟蚜发生程度短期预测模型Y=-24.87+1.27X1+0.13X2+1.54X4+2.70X6+4.06X11-3.85X13(其中,X1=移栽前期10 d内日诱蚜量;X2=上年12月日气温≥10℃的积温;X4=2月均温;X6=3月均温;X11=4月均温,X13=4月雨日数),经显著性检验和预报验证,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回测准确率平均达93.45%,实报验证误差率仅为1.80%~5.11%,说明入选预报因子比较切合贵州实际,预测模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钟山区地处贵州高原西部乌蒙山麓 ,地理位置为东经 10 4°11′4 4″~ 10 4°5 5′2 2″ ,北纬 2 6°31′4 0″~ 2 639′4 0″,东西长 5 2km ,南北宽 4 6km。海拔高度 15 0 0~ 2 90 0m。全区四季不分明 ,年平均气温 12 .3~15 .1℃ ,年平均日照 15 6 0h ,属温凉气候带 ,是 2代粘虫常发生区。辖区内以玉米种植为主 ,常年播种面积约为 4 133hm2 ,占总播面的 4 7% ,以粘虫为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根据植保站 1989年至 2 0 0 2年的统计 ,累计粘虫为害玉米面积达 1.17万hm2 次 ,损失粮食 2 4 6万kg ,平均每年有 2 0 %的玉米面积受害。因此 ,进… 相似文献
11.
茶黄螨 [Polyphagotarsonem us latus(Banks) ]又名侧多食跗线螨 ,属蜱螨目 ,跗线螨科 ,此螨食性杂 ,分布广 ,繁殖快 ,世代重叠。主要为害辣椒、茄子、番茄及豇豆、菜豆、黄瓜等多种经济作物 ,导致植株生长停滞 ,植株早衰 ,果实畸形 ,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1 为害特点 据观察 ,其在辣椒上的为害状是 :成螨和若螨集中在幼嫩部分刺吸为害 ,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具油质光泽或油浸状 ,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嫩茎、枝、果变黄褐色 ,扭曲畸形 ,严重者植株顶部干枯。受害花和蕾 ,重者不能开花座果 ,果实木栓化 ,丧失光泽成锈壁果。由于… 相似文献
12.
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15日田间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预测试,提出了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研究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穴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防治指标为189-19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习虱发生早或超过180头以上时,应采取“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须用药防治。同时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水稻中后期多种害虫总体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陈发炜,程祥恩(山东省沂水县农业局276400)(沂水县袁家庄乡农技站)张树宽,李祥升,傅得新稻米在我县属于人们喜食的稀有粮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稻田种植面积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稻飞虱是龙州县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为害损失大,一般造成粮食损失40万t左右,已成为制约龙州县水稻增产丰收的主要因素。广西是稻飞虱从境外迁入我国的第1站,而龙州县是迁移的途经站之一。为了探讨近年来灯下的田间消长规律,分析稻飞虱发生原因,为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更好地进行综合治理,笔者对近年(1997~2008年)来龙州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年来从江县稻纵卷叶螟连续出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部分稻田大发生,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适宜、为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及田间栽培管理条件有利,是造成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