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选育适宜青海地区种植的早熟、优质、高产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以双低不育系167A和双低恢复系235R为亲本组配育成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油19号(组合235).该品种在2009-2010年青海省特早熟组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 412.3 kg/hm2,比对照(浩油11号)增产18.94%;全生育期124 d,比对照(浩油11号)晚熟6d.在2011-2012年青海省特早熟组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2 106.00 kg/hm2,比对照(浩油11号)增产6.27%;其杂种F2代种子的芥酸、硫甙、含油量分别为0.17%、33.65 μmol/g饼、44.52%.于2012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青油19号,适宜在青海省海拔3 000 m左右的早熟白菜型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不同用量钾肥对白菜型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仁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19-1419,1422
在青海省高海拔农业区,以当地主要种植的白菜型油菜作为试验对象,进行增施不同用量钾肥的大田试验,研究其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在配施氮、磷肥基础上,增施钾肥30~120 kg/hm2,油菜产量较不施钾肥的对照增加11.4%~27.5%;由肥料效应方程得出,在当地生产条件下,最佳施钾量为131.87 kg/hm2,经济合理施钾量为126.17 kg/hm2.  相似文献   

3.
正高芥酸白菜型油菜适宜青海省海拔2900m以上,年均温度在0.5℃以上地区种植,既可以作为当地主栽替代品种,也可作为工业用高芥酸油菜品种利用,是本地区代替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海北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拔2700~3200m,属高原大陆型气候;无绝对无霜期,是青海省作物种植的上限区。该区长期以来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品种产量只有1500kg/hm左右。针对这种现象,我所开展了高芥酸白菜型油菜栽培试验,一般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对稻茬免耕直播油菜覆盖稻草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播种期设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9日3期播种,种植密度设18万株/hm2、27万株/hm2、36万株/hm23水平,稻草覆盖数量设0、2250kg/hm2、4500kg/hm23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影响大,适期早播是高产的关键;播种后覆盖稻草,能抑制杂草、提高地温和培肥地力;种植密度18万~36万株/hm2范围内,产量差异不显著。浙江省免耕直播油菜高产农艺措施为10月20日撒直播、种植密度27万株/hm2、稻草覆盖量2250kg/hm2。  相似文献   

5.
2002-2004年在甘南州高寒阴湿区进行的7个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引种试验结果表明,青杂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3 585 kg/hm2,比对照增产26.5%;其次是华协1号,折合产量为2 950 kg/hm2,比对照增产4.1%,互丰010、912折合产量均为2 915 kg/hm2,均较对照增产2.8%。青杂2号增产潜力大,产量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甘南州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沿岸川水地大面积种植,华协1号、互丰010、912等可作为搭配品种推广种植。青杂3号因生育期短,表现早熟,可作为海拔2 800 m以下白菜型油菜的替代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在湟中县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青海省春油菜开发研究中心育成的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 3号 ,自 2 0 0 2年引入湟中县种植后表现出高产、优质、抗旱、耐寒、抗倒伏等特点 ,在 2 0 0 2 - 2 0 0 3年试验示范中折合平均产量 2 5 0 2 .8kg/ hm2 ,比对照品种青油 2 4 1增产 34.8%。该品种生育期 110 d,单株结荚数 93.4个 ,角粒数 2 2 .8粒 ,千粒重 3.2 4 g,在湟中县海拔2 80 0~ 30 0 0 m脑山地区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2014年国家甘蓝型春油菜早熟组区试甘南点总结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4年国家甘蓝型春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甘南试点结果表明,在参试的9个材料中,春油菜杂交种CYZQ-6折合平均产量最高,为4 830 kg/hm2,较平均产量3 990 kg/hm2高21.1%;。9个春油菜早熟杂交种折合平均产量均比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增产。综合性状表现好,产量高,适宜在甘南海拔2 650~2 780m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青杂7号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国审油2011030).该品种与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 kg,高产的可达240 kg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低于20μmol/g,含油量45%左右,抗菌核病性比白菜型油菜强.2011年在湟中县田家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测产最高亩产达224 kg,平均亩产197 kg,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该品种是替代在海拔2 900 m左右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和青杂3号的理想品种,同时也适合在春油菜区一般甘蓝型油菜品种不能完全成熟的地区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系列油菜品种的产量和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4个油菜品种在该区域种植均能获得高产.其中,益油1号的产量和生物学性状均表现最好,产量高达2368.5 kg/hm2,分别比黔黄油21号、黔油18号、绵油11号高400.5公斤/ hm2、520.5公斤/ hm2、784.5公斤/ hm2,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优质杂交油菜青杂2号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杂2号是青海省目前主要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在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通过设立密度,施肥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和施肥量对青杂2号油菜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有不同的影响。随密度的增大,产量先增后减;当密度在1.80万~3.15万株/hm2范围内,青杂2号油菜产量随施肥量先增后减;而密度过稀,施肥量过大,不能正常成熟,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之降低。在海拔2 700m左右青杂2号油菜栽培最佳密度为27万株/hm2;最佳施肥配比:尿素150.0kg/hm2、二铵225.0kg/hm2。  相似文献   

11.
High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8-352
  相似文献   

12.
以品种区试结果和示范推广的栽培研究为依据,阐述了鄂棉15的生育特点、高产的产量结构及农艺指标,从而论述了棉花“选用良种、两膜栽培、合理密植、巧肥精管、全程化调”为主要内容的“两高一优”栽培策略,建立了当前棉花大田生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豆高油品种黑农41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9个试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黑农41不同处理组合效果差异显著。窄行密植处理组合多数优于垄作处理,不同窄行密植处理组合差异显著,具有增产、提高油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以窄行处理组合3效果最好,基本模式为行距28cm、保苗36万株/hm2、施磷酸二铵50kg/hm2、尿素5kg/hm2、生物钾15kg/hm2,获得产量4085.8kg/hm2,增加经济效益2580.9元/hm2,为黑农41高产优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最佳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4.
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特点,因苗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技术,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培育壮秧、农艺与农机融合等方面总结高标准农田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机插秧普及率,达到补短板促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长丰县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长丰县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种、育秧、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长丰县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师树旺 《北京农业》2011,(12):26-27
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特点,因苗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技术,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High Polymers     
  相似文献   

19.
大西洋马铃薯是薯片加工型品种,根据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大西洋马铃薯作物特性,从品种习性、种薯选择、种薯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技术,以利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20.
合理施肥是高油大豆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实际操作中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平衡施肥、有机肥和化肥结合使用的原则进行施肥[1].还应根据大豆的需肥特性和根系的活动范围,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和耕作方式,采取相应的施肥技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改善大豆品质[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