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北部沿黄区和南部稻区种植的普通水稻品种产销不畅,大量积压,价格逐年下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亟需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增加收益.现推荐一个高产优质特异香稻新品种获香2号,供稻农试种示范.  相似文献   

2.
李美金 《中国种业》2011,(Z1):47-48
为了加快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特进行水稻品种筛选试验,以选择适宜宁都县生态环境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确保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进行试种和小面积示范推广,综合性状表现优异,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全生育期145d左右,不同试验点的产量为10.50~10.71t/hm~2,平均有效穗259.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90.6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9.8g。结合两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2020年河南省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种植结构,筛选适宜河南省不同粳稻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2020年河南省种子站对征集到的20个优质品种进行了展示。结果表明,各品种在沿黄稻区产量及品质均优于豫南稻区;郑稻24、获稻008、晶光17、豫稻16共4个品种在不同稻区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区广,可在沿黄稻区及豫南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新品种筛选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顺毅  张勇 《耕作与栽培》2009,(4):48-48,55
为促进乌当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稻谷产量,增加稻农收入,促进水稻生产向高产、高效发展,特进行了杂交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6.
粤优938是江苏省农科院用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R938配组育成的杂交稻组合,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2004年通过河南省引种试验.2001年由信阳市种子管理站引入豫南地区,多年来在河南省豫南稻区试种、示范及大面积种植,表现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豫南稻区利用品种中抗性、品质及产量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之一,也是豫南地区主导水稻品种之一.现就在我区的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郑稻18"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高产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自2005年引进罗山县示范种植至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涌现出一大批高产示范方、超高产田块,取得了丰产丰收,带动当地粳稻的广泛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粳稻消费日益增加,时值国家"十二五"江淮流域籼改粳计划、特别是"豫南稻区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粳稻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水稻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更好地摸索出一些水稻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效益。2010年江西省宁都县种子管理站选择了20个近几年审定的晚稻新品种,进行了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和大田展示,以筛选出适宜我县生态环境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水稻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更好地摸索出一些水稻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效益.2010年江西省宁都县种子管理站选择了20个近几年审定的晚稻新品种,进行了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和大田展示,以筛选出适宜我县生态环境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水稻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水稻新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安排,我们选择了近几年刚审定的一些品种,进行了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以选择适宜江西省宁都县生态环境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确保粮食生产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种子世界》2009,(6):56-56
为确保水稻高产创建取得更大成效,农业部组织水稻专家指导组制定了水稻生产全过程的高产创建技术规范模式图,已印发各地参照执行。专家组在认真分析我国华南稻区、西南稻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和东北稻区等五大稻区的生态条件、稻田种植制度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稻区高产创建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稻田玉米复种制研究与推广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南方稻区单一稻谷生产局面,发展稻区优质饲料生产,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促进饲料工业、饲养业的发展,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部农技总站于1985年下达了我省《南方稻田玉米复种制的研究与推广》课题,通过3年(1985~1987)试验示范,研究了稻田玉米复种制配套的高产技术,论证了经济效益,运用范围及主要优越性,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豫南稻区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探讨水稻缓/控释肥在豫南稻区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水稻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量水稻缓/控释肥比施普通复合肥增加了水稻分蘖数,提高了水稻群体质量;增加了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尤其是水稻灌浆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水稻有效穗、穗实粒数。施用水稻缓/控释肥水稻产量达到9233.3~9725.0 kg/hm2,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增产5.5%~11.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施用水稻缓/控释肥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分别高18.9%~22.9%、2.9%~5.9%。在豫南稻区施用水稻缓/控释肥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安排,我们选择了近几年刚审定的一些早稻品种,进行了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以选择适宜江西省宁都县生态环境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促进水稻新品种在本区域的推广应用,确保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现将试验情况及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水稻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宁都县2016年进行了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并开展了新品种大田展示,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宁都县2016年的晚稻主推品种,以选择适宜宁都县生态条件种植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确保粮食生产更加高产高效.结果表明,深优9582、天优827、天优雅占等品种表现优异,可以扩大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刘贺梅 《中国种业》2017,(12):69-70
新稻6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科研团队于2005年以新稻18号为母本、苏北9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经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为常规粳稻,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弹性强,分蘖力中等,株高105 cm,穗长18.1cm,穗粒数148.8粒/穗,千粒重25.5g,综合性状优良。于2016年7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区种植,是河南省自2012年启动豫南粳稻品种试验以来第1个通过审定的适宜豫南"籼改粳"种植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4月以来,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早稻生产、西南稻区一季稻生产渐次进入育秧、插秧阶段,东北稻区等一季稻生产进入备耕阶段。抓好当前春耕备播和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工作,力争今年水稻丰收,对实现全年粮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在专家凋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年水稻春季生产管理技术意见,供各地参考。一华南稻区早稻生产前期管理技术该区今年早稻生产播种育秧进度比去年同期略快,到3月  相似文献   

18.
豫南水稻延后栽培的效果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豫南地区将水稻播期由4月下旬推迟至5月下旬,籼型水稻表现减产,平均减产5.88%,减幅17.19%~2.65%;粳型水稻表现增产,平均增产9.43%,增幅0.98%~27.85%。粳稻增产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的结果;延后栽培为豫南稻区粳稻生产找到了一条高产稳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种业导刊》2012,(11):45-45
近日,从豫南水稻产区信阳连连传来佳讯:一是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取得成效,预计粳稻年推广面积可达13.33万公顷(200万亩)以上,平均每667m2比籼稻增产稻谷50公斤以上;二是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的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高产示范项目测产结果喜人,机插秧示范方(百亩)每667m2平均产量781.8公斤,人工栽插高产攻关示范方(百亩)每667m2产量达826.5公斤。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扬两优6号的选育及栽培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扬两优6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集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于一体,先后通过江苏、贵州、河南、湖北等省和国家审定定名,已在南方稻区1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是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品种结构调优、推动优质杂交水稻种子和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