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8个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头季稻收割时设留高桩(40 cm)和低桩(15 cm)两个处理,研究高桩与低桩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再生稻品质与头季稻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项主要品质指标中,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2项指标比头季稻优;头季稻留高桩的处理与留低桩的处理相比,再生稻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变优。多数品质指标头季稻与再生稻之间、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品种品质对再生稻品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再生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两系杂交稻培矮 6 4S E32头季稻收割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头季稻最迟应在始穗后 30d收割 ,留桩高度以 2 0~ 35cm为宜。  相似文献   

3.
严斧  卓儒洞 《杂交水稻》2000,15(6):30-32
关于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头季稻收割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头季稻最迟应在始穗后30d收割,留桩高度以20~35cm为宜。  相似文献   

4.
机收低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优势,机插、机收再生稻更是突出了省工这一优势。2016年在龙岩市永定区建立了13 hm~2的中浙优8号机收再生稻示范片,头季稻机收后再将稻桩平割,留桩高度5~10 cm,再生季每667m~2产量达369.5 kg。中浙优8号低留桩的再生稻有效穗适中,穗粒数多,全田熟期基本一致,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甬优4149’头季稻机械收获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在10、15、20、25、30、35 cm等6个留桩高度下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留桩高度提高,再生稻生育期缩短,再生苗数有所减少但成穗率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减少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甬优4149’头季稻机械收获留桩高度以30~35 cm为宜,能实现早熟、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品种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头季稻机收时设计4个不同留桩高度(5 cm,15 cm,25 cm和35 cm)处理,研究不同留桩高度对甬优2640再生季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浦城县作机收再生稻栽培、在3月中旬播种时,再生季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留桩高度为25 cm左右。  相似文献   

7.
在再生稻生产中,头季稻的留桩高度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以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的赣中北红壤稻田地区,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留桩高度为10 cm(T10)、20cm(T20)、30 cm(T30)和40 cm(T40)处理下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再生力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再生季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1997,(2):46-49
在亩植1.2-1.8万穴和亩施N8 ̄12kg幅度内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头季稻、再生稻和两季总产均无显著差异;两因素的互作效应亦不显著,但以中N(10kg/亩)与低密度(亩植1.2万穴)或低N(8kg)与高密度(1.8万穴)配合两季产量较高;再生稻高产的头季稻留桩高度为中桩(全部保留倒3芽并留5cm以上保护段)。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头季水稻的刈割时间对青贮饲草产量、品质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以黄华占、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头季稻倒4叶期、倒2叶期和齐穗期3个刈割时间处理,分析各处理头季稻饲草产量、青贮饲草营养化学和饲用品质及再生季水稻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头季全株青贮饲草产量和干饲草产量随刈割时间推迟呈显著增加趋势,至齐穗期达到最大值,各品种饲草产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渝香优8133、渝香203、黄华占。推迟刈割时间,黄华占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降低,而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呈增加趋势,至齐穗期达到51.3%~52.7%。推迟刈割时间,头季饲草粗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灰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再生稻产量表现为倒4叶期刈割处理最高,齐穗期刈割处理最低,各品种产量表现为渝香优8133>渝香203>黄华占。综上所述,如以收获再生稻稻谷为主,头季稻宜在倒4叶期刈割,如以提高饲草—再生稻两季总体效益为目标,头季稻宜在齐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稻+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在豫南稻区的配套栽培技术,以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头季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稻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再生稻的生育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总穗数逐渐增加;当留茬高度低于25 cm时,倒4节及其以下节位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在30~40 cm时,倒3节和倒4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高于45 cm时,倒2节和倒3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两优6326在留茬高度为45 cm时,再生季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达到5 665.5 kg/km~2,倒2节和倒3节产量的贡献率达70.57%。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可参照两优6326采取"留2保3争4"的措施,在收割时要兼顾当年腋芽生长的长度,充分利用倒2节和倒3节上的优势芽,提高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两优2186再生生育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兴庆 《杂交水稻》2003,18(1):34-36
两优2186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生育期149d,再生季62d,与汕优多系1号相当,但再生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留桩时要掌握“留二保三争四”的原则,留桩高度30cm左右;促芽肥宜作2次施用,第1次于头季稻收割前施尿素加300k/hm^2,第2次于头季稻收后5d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kg/hm^2。生产上利用其再生特性栽培再生稻,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再生稻产量和米质。根据其再生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2014,(5):47-48
为研究准两优608"一季+再生"生产模式在浙江常山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头季稻留桩高度试验。结果表明,在1540 cm范围内,随着留桩高度的增高,成熟期提前,产量以留桩高度35 cm最高。  相似文献   

14.
高桩再生稻由于穗小粒少,产量不稳定,头季不能应用机收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从机收时的留桩高度、碾压带等方面对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0~5 cm桩高的再生季产量最高,说明在应用机收低桩再生技术进行再生稻生产时,应把留桩高度控制在5 cm内。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C两优34156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两优34156再生稻理想的留桩高度为30~40 cm,产量可达到5 2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对“超级稻—再生稻”模式的效益及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产量略低,产值相近,成本减少,纯收入增加;头季稻灌浆中期喷施适宜的调节剂不仅可以促进头季稻灌浆,提高结实率和产量,而且有利于再生芽的萌发和再生稻的高产;头季稻收割高度以倒2节上10 cm为宜;选用抗高温的品种或头季稻避开高温期抽穗是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闽北单双混作区,利用光热条件种双季稻不足一季有余的耕地发展再生稻生产,是大幅度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头季稻与再生稻密切相关,是再生稻的基础,要取得再生稻高产,必须走好三步:一是种好头季稻,取得头季稻高产,二是获得高质量的稻桩,三是管好再生季。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豫南稻区水稻粮饲双优高效种植模式适宜播期和留桩高度,设置4个播期和3个留桩高度,研究不同播期和留桩高度对头季稻秸秆和再生季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同一留桩高度再生稻生育期相应推迟,鲜草量和干草量先增后降,有效穗数逐渐降低,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先降后增;同一播期随留桩高度降低,生育期推迟,鲜草量和干草量增加,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下降,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增加。综合2季效益分析,以3月16日播种,留桩高度10 cm时2季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川谷优642、蓉优1015和川谷优7329为材料,于2014年进行模拟洪水淹没试验,研究"洪水"淹没时期、留桩高度、促芽肥用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受淹后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花时淹没48 h,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3.6%和6.5%;开花后2 h和4 h受淹对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为105 kg/hm2的处理比施氮量为35 kg/hm2和70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33.5%和8.3%,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留桩高度及其与促芽肥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3)受淹后叶面喷施"喷长精"和"美洲星"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喷清水相比,其再生稻产量分别提高15.2%和17.4%;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最高分蘖和结实率,但其每穗粒数居劣势,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