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龙江省稻稗对丁草胺的抗性测定及交互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水田稻稗(Echinochloa oryzicola Vasing)对丁草胺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交互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了黑龙江省14个地区53个田块的稻稗对丁草胺的抗药性以及对其他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的交互抗性。【结果】琼脂法检测出庆安03、东京城镇02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12.92~26.0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兴隆镇03、阿城04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低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6.63~8.86,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庆安01、汤原01等5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敏感性下降,抗性指数为3.18~4.84,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9.43%;其余阿城02、尚志02等40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表现敏感,抗性指数均小于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47%。选取上述测定结果当中抗性最高的两个生物型,使用整株盆栽法进行对丁草胺的抗性水平验证。发现庆安03和东京城镇02同样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16.78和13.27;同时测定两个抗性生物型对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庆安03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和丙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东京城镇02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丙草胺和莎稗磷产生了交互抗性。【结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稻稗对丁草胺产生了抗药性,且对丙草胺和莎稗磷产生了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科学》2020,(1)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水田稻稗(Echinochloa oryzicola Vasing)对丁草胺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交互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琼脂法和整株盆栽法测定了黑龙江省14个地区53个田块的稻稗对丁草胺的抗药性以及对其他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的交互抗性。【结果】琼脂法检测出庆安03、东京城镇02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12.92~26.0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兴隆镇03、阿城04等4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产生了低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6.63~8.86,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5%;庆安01、汤原01等5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敏感性下降,抗性指数为3.18~4.84,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9.43%;其余阿城02、尚志02等40个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表现敏感,抗性指数均小于3,占供试稻稗生物型的75.47%。选取上述测定结果当中抗性最高的两个生物型,使用整株盆栽法进行对丁草胺的抗性水平验证。发现庆安03和东京城镇02同样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16.78和13.27;同时测定两个抗性生物型对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和莎稗磷3种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庆安03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和丙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东京城镇02稻稗生物型对丁草胺、丙草胺和莎稗磷产生了交互抗性。【结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稻稗对丁草胺产生了抗药性,且对丙草胺和莎稗磷产生了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丁草胺对无芒稗种子的诱杀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芒稗颖果(俗称种子)切皮处理的发芽率达62%~81%。其休眠原因之一为籽实皮坚硬透水性差,胚得不到充足水分而处于休眠状态(属强迫型休眠)。丁草胺1.08 kg a.i./hm2能诱导休眠的无芒稗种子萌发并将其杀灭,其诱杀率达63%。丁草胺溶液浸种7 d。无芒稗种子有效发芽率达72%。较高温度(昼/夜:35℃/25℃)促进丁草胺诱导休眠无芒稗种子萌发。丁草胺作用于无芒稗颖果籽实皮,使中果皮细胞“栅栏”间距明显增大,内皮层管细胞减少,从而使无芒稗颖果籽实皮透水性增强,促进萌发。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对稻瘟菌的抗性谱及亲本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采用40~51个不同致病类型的稻瘟菌株,对8个不育系、16个恢复系和22个杂 交种进行单菌株接种。结果表明,供测恢复系抗谱较广,不育系抗谱狭窄。杂种F1的抗性水平 略低于抗性较高的亲本(恢复系);亲本抗性对杂种F1的遗传80.83%为显性,提高不育系的抗 性水平可扩大杂种F1的抗性谱。 相似文献
5.
6.
7.
水稻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研究进展李马谅(泉州农校,泉州,362000)水稻的卷叶性食叶害虫是多个属、种的复合体,以稻纵卷叶螟cnaphaloercismedinacis为主,包括稻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exigua及倒须野螟属MacrsasmiaS...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以盆栽杂交稻汕优63为供试品种开展人工接种技术研究,并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85个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性鉴定。研究表明,水稻叶尖枯病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伤口。人工接种,以病菌分生孢子液(低倍镜视野15~30个孢子)或菌丝液,在水稻孕穗至扬花期进行剪叶蘸菌液接种为好。接种后一定时间内的病斑扩展长度可作为大田鉴定水稻品种抗性的评价标准。根据大田接种结果,不同稻型和品种对叶尖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一般杂交籼稻感病,常规中籼稻次之,而粳、糯稻抗病。这一结果与水稻叶尖枯病的大田发生情况相似。抗性鉴定中发现,一般秆高、叶长且披垂的水稻品种(组合)较感病;抗病品种特别是粳糯稻品种在病健交界处表现明显的褐色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四个籼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 Dular、IR26、IR36和IR1545-339 等4个籼稻品种与感病品种金刚30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获得F1、F2、BC1和BC2。在隔离网室用细菌性条斑病菌株RS-68接种不同世代群体,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IR36的抗病性是由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的,Dular、 IR26和IR1545-339三个品种的抗病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Dular和IR1545 339的抗病基因呈非等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及时了解我国主要稻区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发展情况,同时明确对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制剂的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二化螟对新研发的双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2015年我国7省19地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同时测定了浙江余姚和象山两个抗性种群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的抗药性及其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浙江余姚和苍南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141.1倍和135.0倍的高水平抗性,象山种群为87.9倍的中等水平抗性;这三个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15.0~58.7倍)。二化螟对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存在抗性差异,浙江余姚和象山种群对制剂的抗性更高。交互抗性研究结果显示,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27.6~133.6倍)的象山、余姚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氟氰虫酰胺同样也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30.3~127.0倍)。【结论】各二化螟地理种群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抗药性差异较大,分别表现出117.6倍和146.8倍的差异,浙江余姚和象山二化螟种群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抗药性更高且三种新双酰胺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4.
2008至2011年,采集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的42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生物型,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其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湖南省益阳县(R1)和望城县(R2)的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水平最高,分别达到21.84倍和32.31倍;浙江、江苏以及湖南省其他地区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指数均在1.12~7.32倍,抗性较弱。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1d,上述两个抗性生物型稗草(R1、R2)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活性明显下降,为对照的49%和56%;2d后小幅回升,并维持在对照之下,然后继续下降,处理4d后下降至对照的34%和35%。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R1和R2的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活性上升;处理5d后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的1.80倍和2.05倍。 相似文献
15.
16.
对2008~2009年从黑龙江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等大豆产区采集的典型大豆疫霉根腐病株和病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4个大豆疫霉菌株;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毒力测定,将病原菌划分为10个毒力类型,在不同来源的发病样本范围内明确了不同菌株的毒力类型和分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3个大豆品种对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有29个品种抗4个以上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占鉴定总数的39.7%;在被鉴定的新品系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07-1-1,它对1、3、11、21、24分离物均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17.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监测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及类型,采用自行筛选的鉴别寄主对采自17个不同大豆产区的30份灰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监测鉴定.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1号、4号、6号、7号、8号、9号、11号)和4个未知生理小种.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仍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9%,较2006年下降了9%;其次是7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较2006年上升了7%.对黑龙江省56份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垦丰16号、垦丰18号、绥农22号、绥农25号,抗病品种14个. 相似文献
19.
同期稗草对东北春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稗草是中国北方大豆田的恶性杂草,危害大豆生长发育,降低大豆产量,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研究了稗草与大豆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稗草的竞争干扰下,大豆单株荚数,产量均随稗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株高没有显著变化。直线函数能较好地拟合大豆产量与稗草密度之间的关系y=-12.863x+2 720.396(R~2=0.982;F=217.340;P=0.001),直线函数亦能较好的拟合大豆产量损失与稗草密度之间的关系y=0.467x+1.017(R~2=0.982;F=217.352;P=0.000 1)。大豆田稗草人工除草的经济阈值为24.65~27.89株·m~(-2),90%乙草胺乳油、12.5%烯禾啶乳油、5%精喹禾灵乳油化学防除稗草的经济阈值分别为2.79~3.39,3.45~4.12和3.18~3.95株·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