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荔枝果皮的褐变一直是商业上的一个主要采后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褐变是由于果实失水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引起的,它导致了花青苷的迅速降解,使果变褐。然而,支持此理论的实验证据很少。最近,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着重研究果皮液泡的PH值对花青苷颜色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研究荔枝果皮褐变的方法,并针对目前流行的PPO引起花青苷降解的理论提出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3.
荔枝(Lichi Chinensis Sonn)果实鲜红,果肉香甜多汁,是我国的名果之一。荔枝采后果皮容易褐变。果皮的褐变,除影响外观还影响果实的品质,使果实易受微生物感染引起腐烂。为了寻找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4年和1985年以“淮枝”果实为材料,研究低温下鲜红果及褐变  相似文献   

4.
荔枝采后褐变原因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荔枝采后褐变的研究 荔枝成熟于高温高湿季节,果实含水量高,含糖量 高,呼吸作用特别旺盛,贮藏的营养物质消耗快,水分蒸发快,造成代谢失凋,加速果实的褐变进程,缩短贮藏寿命。另外,高温高湿的条件,很利于荔枝果实表面病原菌生长,果实容易腐烂变质,故荔枝极不耐贮运。一般情况下,荔枝果实采收后在常温下放置,如果没有适当包装,果皮在2-3d内失去诱人鲜红色并表现褐色症状。梁汉华等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包装情况下,贮藏3天,果皮全部褐变,商品率为0,失重率为18.21%。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果皮褐变与果实失…  相似文献   

5.
果实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实揭变是果实品质劣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贮藏保鲜的主要障碍。果实褐变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一般认为,褐变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内的酚类物质氧化为醒,然后非酶促聚合成黑素,而使组织变成褐色的生理生化过程。显然,褐变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酶作用的底物(酚类物质),第二,酶类;第三,氧。只有三因素紧密结合组织才能发生揭变。它是水果、蔬菜采前或采后贮藏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特别组织受到损伤、病菌侵染后出现的更加迅速。许多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如油梨、香蕉、番石榴、荔枝、桃、李、杏、苹果、…  相似文献   

6.
普通丝瓜耐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丝瓜在运输、加工过程中果皮、果肉易发生褐变,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从褐变的生理生化机理、耐褐变品种的选育、耐褐变的遗传研究3个方面对丝瓜耐褐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普通丝瓜耐褐变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贮藏中荔枝果皮衰老与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陈文军  洪启征 《园艺学报》1992,19(3):227-232,T001
  相似文献   

8.
果蔬褐变抑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尤其是水果和蔬菜加工中的褐变导致的色泽、香味的变化均会降低产品的感官特性,因此,控制褐变对保持果蔬品质是十分必要的.现着重对抑制褐变的物理方法和利用有机酸、络合剂、亚硫酸盐或硫酸盐、己基间苯二酚、巯基化合物、蜂蜜等化学试剂进行的化学方法作以综述,以期为果蔬褐变机理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摘要荔枝(‘水东’和‘淮枝’品种)采摘后在常温下易变褐腐烂。经过苯菌灵温汤浸泡处理,套进密封宽大的聚氯乙烯袋子,可以减轻变褐腐烂。在烂果上可分离出曲霉菌和根霉菌。使用苯菌灵浓度范围0.05~0.20%,溶液温度48°~54℃,浸泡时间2~16分钟。具有商品化使用价值的是用0.05%苯菌灵52℃,浸泡2分钟。  相似文献   

10.
荔枝果皮创伤后,耗氧的主要部分(73%)受KCN控制。“抗氰呼吸”约占耗氧量的31%,NaHSO_3可以完全抑制,光、GA_3对此也有抑制作用。PVP在暗中对KCN控制的耗氧有抑制作用,但可被光解除。受伤果皮褐变受KCN影响,NaHSO_3、NaCl、HBO_3显著抑制之,pH5.7~7.7范围内,pH6.2~6.7褐变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1.
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程度,为生产上的分级和研究中定量果皮的褐变程度提供依据,以淮枝、糯米糍、桂味为材料,研究了采后其果皮颜色变化过程中亮度(L*)、色饱和度(C*)、色度角(h)值及a*值和b*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指标与褐变程度的关系,并推导出褐变与这些指标变化相关的方程式。结果表明,色度指标L*,a*,b*和C*值的变化均可用于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其中以C*值的相关性最高,并确定了3个品种荔枝C*值与褐变程度的对应关系,将荔枝果皮褐变程度数量化,建立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变产生机理,综述了牡丹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产生的因素,防止褐变的措施等研究现状,归纳了减轻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者查阅大量文献,就诱发果品发生褐变的原因、褐变类型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希望与广大果树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共享。  相似文献   

14.
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及化学调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光泉  肖畴阡 《中国果树》1997,(3):30-31,34
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及化学调控研究初报*宋光泉肖畴阡宾淑英(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州510225)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对荔枝果皮的褐变进行研究,但对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为了探明对荔枝果皮褐变实现化学调控...  相似文献   

15.
王家保  金志强  李美英  张新春 《园艺学报》2013,40(11):2144-2152
 以‘妃子笑’荔枝果实为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与cDNA 微阵列技术相结合,研 究了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基因差异表达。分别以采后0 h 与32 h 的果皮总RNA 为驱动组与检测组, 构建了正向与反向SSH 文库,分别获得了282 个与76 个阳性克隆。通过cDNA 微阵列杂交筛选获得了在 采后32 h 果皮中上调表达克隆17 个,下调表达克隆49 个,分别代表了在采后32 h 果皮中上调表达基因 16 个和下调表达基因17 个,其中有较多的热击蛋白基因、糖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等。 RT-PCR 检测基因表达结果与cDNA 微阵列杂交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岵山晚荔’果实为试材,在(5±1)℃和25℃环境下研究其采后失水和褐变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果皮表皮结构。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荔枝果皮失水和褐变情况严重,果实失重增加;在(5±1)℃贮藏条件下,观察到荔枝果皮表皮结构有轻微破坏,海绵层组织细胞失水收缩,维管束结构可见,细胞层次界限虽不明显,但表皮结构破坏程度轻,能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保持荔枝贮藏品质,使贮藏期延长至36 d;在25℃贮藏条件下,通过切片观察到贮藏时间越长表皮组织结构破坏增加,小突起受到破坏,形成凹陷腔,细胞失水,胞间隙减小,细胞层次不明显,果皮褐变严重。  相似文献   

17.
梨果肉褐变机理和防褐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变是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影响外观,而且风味和营养也因之发生变化,尤其在果肉颜色较浅的梨果实上发生的褐变,影响更为显著.当梨果实受到机械损伤或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果实内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等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氧化,而呈褐色.  相似文献   

18.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发生机理,以及相关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热激处理可以作为抑制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解决蝴蝶兰组培褐变问题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光照、温度、pH值、气体成分、氧化还原物质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荔枝果皮酶促褐变底物(-)-表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儿茶素在光照、高温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变褐;O2处理提高了褐变底物与PPO的反应能力,而CO2处理明显起减缓作用;氧化剂H2O2加速了该酶促反应,但还原剂Vc及Na2S2O5阻止底物酶促褐变;K+、Na+、Ca2+和Zn2+对(-)-表儿茶素溶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而在Fe3+、Fe2+、Cu2+、Pb2+存在下(-)-表儿茶素不稳定。在生产上可通过合适的处理来减缓荔枝果实褐变发生,以延长货架寿命,进而提高果实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荔枝裂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与荔枝密切相关的七个主要因子(品种特性、气象因子、果皮特性、果实生长、水分吸收、矿质营养及生长调节剂)和控制裂果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了荔枝裂果发生的生态生理模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