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在田间对橘小实蝇的控制作用。【方法】试验设1个放蜂区和1个对照区,放蜂区设置3个放蜂点,按雌蜂与橘小实蝇二龄、三龄幼虫比1∶10的比例释放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通过生物学观察试验,研究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在田间对橘小实蝇的寄生率和定殖情况。【结果】通过人工释放前裂长管茧蜂,其田间寄生率迅速升高,平均达到5.97%,雌雄性比接近1,但随着放蜂后时间的推移,前裂长管茧蜂的寄生率逐渐下降,雌雄蜂性比也逐渐下降,橘小实蝇的羽化率逐渐升高。【结论】前裂长管茧蜂是橘小实蝇幼虫的重要寄生蜂,通过人为增加其田间种群数量是目前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人工增殖的寄生蜂通常是经室内大量扩繁的种群,由于野外复杂的环境,其在野外的适应能力、寄生率和性比情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26℃条件下,以橘小实蝇Bctrocerat dorsalis 1龄、2龄、3龄初及3龄末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对不同龄期寄主的寄生效能、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个体大小、性比、结果表明,寄主龄期对前裂长管茧蜂寄生效能与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前裂长管茧蜂偏好寄生2龄和3龄初的橘小实蝇幼虫,在试验观察的6 h内,分别有63.00与85.50头相应龄期的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而仅有35.60与33.21头1龄和3龄末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前裂长管茧蜂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寄主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减缓.以1龄、2龄、3龄初及3龄末橘小实蝇幼虫为繁育寄主时,前裂长管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18.5、18.9、19.6和22.0 d,相应的幼期存活率分别为16.40%、46.88%、54.09%和26.29%,寄主龄期过低或过高对前裂长管茧蜂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前裂长管茧蜂子代个体的大小也因寄主龄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1龄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所繁育寄生蜂个体明显小于其他年龄段寄主繁育的寄生蜂.以3龄初橘小实蝇幼虫为繁育寄主时,前裂长管茧蜂子代群体以雌性个体为主,雌性概率为64.11%.3龄初橘小实蝇幼虫是用于繁殖前裂长管茧蜂的最适阶段.  相似文献   

3.
桃蚜茧蜂繁殖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桃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的大量繁殖及大棚应用技术.结果表明,(24±1)℃条件下,在盆栽萝卜植株上,1头成桃蚜(Myzus persicae)经10d可繁殖270头蚜虫,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60~200粒,平均寄生桃蚜130.4头,可获得僵蚜102.1~141.6头,收集的僵蚜经低温处理后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桃蚜茧蜂的大量繁殖采用5室繁蜂法,每10d理论上可生产蚜茧蜂近万头,用于繁蜂的萝卜每株可获得僵蚜657~1895头,平均每株1182.6头.大棚释放蚜茧蜂后,寄生率从放蜂前的0.05%上升到97.3%,平均每株蚜量从放蜂前的36.7头下降到1.36头,有蚜株率从放蜂前的34%下降到7%,基本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规模扩繁中的最佳繁蚜冬寄主,比较了自然条件下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薹、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著高于其他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可利用芥菜来替代烟草作为冬季繁蚜寄主,也可在春烟种植前对芥菜田释放烟蚜茧蜂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5.
斯氏蜜蜂茧蜂是寄生中蜂的寄生蜂.用中蜂为寄主,采用人工接蜂、定期解剖的方法,在室内进行了斯氏蜜蜂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斯氏蜜蜂茧蜂在贵州仁怀1年3代,以蛹茧越冬,第1代卵至老熟幼虫历期36~39 d,在人工接蜂条件下寄生率平均为23.33%,羽化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6.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管侧沟茧蜂雌虫及寄生经历对寄主粘虫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对寄主的寄生率随着雌蜂日龄的不同而变化,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雌蜂对寄主的寄生率在3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2.38%和54.61%;之后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寄生率逐渐降低。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的2日龄雌蜂寄生寄主所产子代的茧重最大,分别为2.96mg和2.85mg,子代茧重随着雌蜂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子代雌蜂体重有随母代雌蜂日龄增加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子代雄蜂体重在低日龄(0~2d)和高日龄(7d)处理时较轻,在中间日龄(3~6d)处理较重而且恒定。1~3日龄雌蜂所产子代雌雄比较高,3日龄时最高,而后随着母代雌蜂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新羽化未交配雌蜂寄生得到的后代均为雄性。管侧沟茧蜂的寄生经历对寄生率、子代茧重、子代性比和子代成蜂重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桑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是桑螟幼虫的重要寄生蜂之一.本文报道了该蜂的自然寄生率、羽化、交配、产卵、繁殖、发育等生物学特性.根据2000~2002年的调查研究,该蜂自然寄生率平均为16.8%.在自然条件下,成蜂的寿命为1~3 d,平均2.2 d;羽化后喂饲15%的蜜糖水,寿命则为7~18 d,平均14.2 d.此寄生蜂单寄生于桑螟1~2龄幼虫,在杭州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繁殖,1年可发生6代.其发育历期受温度的影响,在24.0 ℃和25.3 ℃时,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15.3 d和13.5 d.  相似文献   

8.
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生龄期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不同寄生龄期的选择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2~5龄幼虫均能不同程度的寄生,对4龄与5龄幼虫的寄生率(>50%)显著高于对3龄(35%)和2龄幼虫的寄生率(26%);子代寄生蜂寄生亚洲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后不能结茧.寄生4龄幼虫的结茧率(4.0%)和羽化率(8.2%)均稍低于寄生5龄幼虫的结茧率(4.6%)和羽化率(8.9%),寄生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长于寄生5龄幼虫;麦蛾茧蜂搜寻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时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介绍2种繁殖菜蛾绒茧蜂 Apanteles plutellae 的方法.以灯管繁蜂优于大棚繁蜂,其寄生率比大棚繁蜂高1倍多:田间3次放蜂,以第1次效果较好,寄生率达44%,与自然寄生率相同;在8℃下贮藏蜂茧的时间以15d 左右较适合,羽化率达8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前裂长管茧蜂对不同抗性水平桔小实蝇的选择趋性及抗性寄主品系对寄生蜂的生长 发育特性。【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法和选择试验两种方法,测定前裂长管茧蜂对桔小实蝇 3 种农药不 同抗性品系的行为反应和寄生情况;同时通过生物学观察试验,研究裂长管茧蜂在桔小实蝇 3 种农药不同抗性 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结果】前裂长管茧蜂对桔小实蝇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均无显 著的趋向性选择;前裂长管茧蜂对不同抗性品系桔小实蝇的寄生量也无显著差异;前裂长管茧蜂在不同抗性寄 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表现出雌雄差异性,即雌虫在不同抗寄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而雄 虫在高抗寄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短于中抗寄主品系和常规寄主品系。【结论】桔小实蝇不同农药抗性 品系不影响前裂长管茧蜂的选择寄生,但显著影响雄蜂的幼虫发育历期,试验结果为田间科学释放利用前裂长 管茧蜂防控桔小实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研究了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当寄主橘小实蝇幼虫供两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2种蜂的各自寄生率与其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2种蜂共存时的总寄生率比长尾潜蝇茧蜂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与布氏潜蝇茧蜂单独寄生相比无差异。2种蜂均能寄生已被另一种蜂产卵寄生的寄主幼虫。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后0、24、48 h再供布氏潜蝇茧蜂寄生,2种蜂后代个体在寄主体内发育过程中,布氏潜蝇茧蜂数量逐渐减少,长尾潜蝇茧蜂数量无变化。布氏潜蝇茧蜂寄生后24或48 h后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长尾潜蝇茧蜂个体比例逐渐下降,而布氏潜蝇茧蜂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阿里山潜蝇茧蜂与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不能识别被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过的寄主幼虫.寄主供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后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会造成寄主幼虫及蛹的大量死亡,在存活下来的寄主羽化出来的寄生蜂中阿里山潜蝇茧蜂占多数,总的羽化率(75.95%)比阿里山潜蝇茧蜂或长尾潜蝇茧蜂单独寄生时的羽化率(63.43%或62.25%)都高.寄主供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后间隔不同时间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各处理问长尾潜蝇茧蜂的羽化率无显著差异;时间间隔为132h时,寄生蜂总的羽化率最高,为86.63%.  相似文献   

13.
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对高龄幼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2龄、3龄幼虫作为寄主时,混合接蜂的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切割潜蝇茧蜂;以1龄幼虫作为寄主,切割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长尾潜蝇茧蜂.与其单独接蜂相比,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率没有变化,而切割潜蝇茧蜂寄生率明显下降.温度对2种寄生蜂的寄生有显著影响,在25、30℃下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切割潜蝇茧蜂,在20或35℃条件下这2种蜂的寄生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应用扫描电镜对橘小实蝇的4种寄生蜂(阿里山潜蝇茧蜂、切割潜蝇茧蜂、长尾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器和腹部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共发现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蒲姆氏鬃、钟形感器、浅凹状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和分泌毛孔;同时发现阿里山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尖细,而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呈倒钩状.  相似文献   

15.
浙江普陀山主要林型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落结构是植物群落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营林建设、植被恢复与保护、群落结构优化、专题风景林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浙江普陀山主要林型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红山茶Camellia longicaudata林、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林、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林、青冈幼林、台湾蚊母树Distylium gracile林、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等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如下:①林分结构上,各林型外貌相对完整,优势种所占比例较大,林分结构相对稳定;②胸径级分布看,枫香林、红山茶林、青冈林、台湾蚊母树林、樟树林呈“L”型;檵木林、青冈幼林为单柱型;罗汉松林为“U”型;③物种多样性上,罗汉松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青冈幼林的物种丰富度、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最小,平均密度最大;台湾蚊母树林的平均密度最小,樟树林的Pielou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④植物纵横向营养投资上,枫香林在纵向生长上营养投资最大,红山茶林最小;罗汉松林在横向生长上营养投资最大,青冈林最小。青冈林和青冈幼林在纵向生长上营养投资显著大于横向生长(P<0.05),台湾蚊母树林在横向生长上营养投资显著大于纵向生长(P<0.05)。树高与胸径(R2=0.71, P<0.01)和树冠面积(R2=0.51, P<0.01)的关系幂函数拟合较好。总体上,普陀山主要林型林分结构较稳定,胸径级分布较合理,物种多样性较丰富,抗风胁迫能力较强,但还需进一步优化群落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植物对海岛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油茶花粉数量及4 ℃贮藏萌发率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尾红山茶、溆浦大红花、扁果红山茶、石果红山茶、多齿红山茶、长毛红山茶、广宁红山茶、攸县油茶、厚叶红山茶的新鲜花粉为试材,研究花药内花粉数量、花粉离体培养萌发率及4 ℃贮藏下的生活力变化.结果表明:(1)9种油茶单粒花药的花粉平均数量分别为2 168.89、1 711.11、2 648.89、1 191.11、1 555.56、5 128.89、2 560.00、2 595.55、1 751.11粒.(2)在最佳培养基中,9种油茶的萌发率分别为84.9%、99.0%、73.8%、75.3%、81.4%、94.4%、73.8%、72.0%、95.3%.(3)花粉生活力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攸县油茶、广宁红山茶、长尾红山茶、多齿红山茶可以有效保存7 d;石果红山茶、厚叶红山茶、扁果红山茶可以有效保存14 d;长毛红山茶和溆浦大红花可以有效保存21 d.  相似文献   

17.
推迟供卵条件下卷蛾分索赤眼蜂的生殖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推迟供卵的方法考察了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在寄主缺乏情况下的生殖策略。结果表明,在短期(羽化后4d内)缺乏寄主条件下,卷蛾分索赤眼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恢复供卵首日的寄生卵量有所提高,且其繁殖力和成虫寿命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在长期(羽化后8d内)缺乏寄主情况下,卷蛾分索赤眼蜂没有积极的生殖对策,其群体繁殖力和寿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利用赤眼蜂自然控制目标害虫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目标寄主匮乏时,应采取相应的田间保护和增强措施。  相似文献   

18.
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用盐藻、酵母、麸皮三种饵料培养卤虫。结果表明,卤虫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p〈0.05)。其中,麸皮且最好,其次是盐藻组,最差的是酵母组。麸组的卤虫提高8d达到性成熟,其体长分别是盐藻组的1.23倍、酵母组的1.27倍。三种饵料对卤虫成活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在达到性成熟时成活率最高的为盐藻组,其次为麸皮组,最差的为酵母组,其均值分别为86%、67%、27%。三种饵料对卤虫生殖的影响差异也极显著(p〈0.01),麸皮组的生殖次数、生殖总量和平均每次生殖量均最高,分别为5、320、64;其次是酵母组,分别为1.5、63、42;盐藻组的卤虫在本实验中不生殖。故以麸皮培养卤虫量好,有利于卤虫的生长和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9.
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用盐藻、酵母、麸皮三种饵料培养卤虫。结果表明,卤虫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p〈0.05)。其中,麸皮且最好,其次是盐藻组,最差的是酵母组。麸组的卤虫提高8d达到性成熟,其体长分别是盐藻组的1.23倍、酵母组的1.27倍。三种饵料对卤虫成活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在达到性成熟时成活率最高的为盐藻组,其次为麸皮组,最差的为酵母组,其均值分别为86%、67%、27%。三种饵料对卤虫生殖的影响差异也极显著(p〈0.01),麸皮组的生殖次数、生殖总量和平均每次生殖量均最高,分别为5、320、64;其次是酵母组,分别为1.5、63、42;盐藻组的卤虫在本实验中不生殖。故以麸皮培养卤虫量好,有利于卤虫的生长和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20.
华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种子萌发条件苛刻。除了有性生殖,华石斛也可以克隆繁殖。笔者在海南省霸王岭设置5条样带,对样带内的华石斛进行种群监测,通过研究不同株龄华石斛个体的繁殖分配规律来为附生兰科植物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华石斛整个生活史阶段,个体具备至少4根假鳞茎才能开始有性生殖,且对有性繁殖的投入逐年增大。华石斛的克隆生长则没有个体大小限制。根据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总生物量的比例来看,随着华石斛个体株龄的增长,投入给繁殖活动的资源比例始终维持在27%左右,并且克隆繁殖始终占据2种繁殖方式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