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干热风对云南大叶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百色地区一项商品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经济效益高。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十分密切。干热风是影响本地茶叶产量的主要问题。本文根据张荣伦同志于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年四—六月在百色茶场进行物候观测的资料,以及该场科研室一九八○—一九八六年云南大叶茶逐月青茶叶产量和该场的气象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茶树的干热风为害茶树是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植物,一九八四年四月三日十六至二十时,百色茶场气温为33.1~35℃,空气相对湿度为15—17%,西北风五级左右,第二天茶树嫩芽出现枯死现象。经调查看到,不同坡位、坡向受害程度不同。东坡、北坡低洼地或有杂草覆盖的茶园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叶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五十年代我市南桐就少量引种成功,此后北碚、巴县、綦江、长寿等区县也先后进行栽培。现云南群体已占全市茶园9万余亩的50%以上,出现了亩产400—800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但多数茶区投产慢,单产低,因此,研究云南大叶茶在重庆地区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挖掘沉香树的种植效益,促进沉香树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广东民间有关沉香树叶的利用情况与加工技术现状,介绍了沉香叶保健茶的功能,并对沉香叶茶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提升了民间传统沉香叶茶的品质,为沉香叶茶商业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空调发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红茶制法后,叶色由绿变红过程,称为渥红。1890年日本古在油泽(Y.Kosai)首先提出制茶的绿变红过程与工业发酵相同,定名为“发酵”。几十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证实:红茶的“发酵”不是微生物发酵,而是酶促作用。目前,用“发酵”作代名词。在制茶中,从广义上讲,发酵是个过程,揉捻开始,发酵就开始。狭义上讲,发酵又是一道工序,在揉捻或揉切筛分之后,在烘干之前。发酵技术在逐步发  相似文献   

5.
红碎茶内质的浓强鲜香风格,与“发酵”程度有密切关系,可是红碎茶自63年试制以来,“发酵”程度的掌握仍依赖于人们的感官,这种较落后的传统技术,对稳定和提高红碎茶质量,对实现制茶连续化自动化,都带来一定的困难。本试验企图利用红碎茶“发酵”过程叶象变化与pH值的变动关系,探索简便的仪测鉴别“发酵”程度的可能性,以替代感官鉴别法。现将78年试验方法及初步结果报导如后。  相似文献   

6.
近日,山东省青州市花卉协会会长王新国带领30余名会员“组团”南下,选取广东、云南、四川有代表性的花卉企业参观学习。参观学习人员有凤梨、蝴蝶兰等花卉种植企业的老总,也有多肉植物、绿植和小盆栽的种植户,还有盆景种植户和温室材料生产商,人员构成层次多、覆盖面广。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不同生态区高梁品种的生态特点不同。总体来看,四川省高粱资源的特点是以中熟、高秆、中散穗、深粒色、极小粒种为主。炭疽病重,纹枯病轻。绝大多数品种的籽粒为糯性。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镁吸收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马铃薯的镁营养特性,进而丰富马铃薯的栽培理论,同时为生产中合理施用镁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马铃薯镁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各器官镁含量基本为叶茎根及块茎;全株镁的累积吸收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二次曲线变化,在出苗后(31~40 d)(块茎形成期)镁阶段吸收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生育期间对镁的吸收速率最大值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出苗后31~40 d);马铃薯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和生长中心的转移,镁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生育期镁在各器官的分配以叶、茎为主;根与块茎很少,收获时镁主要贮存在茎与叶中。在该试验产量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吸收镁元素3.860 kg。  相似文献   

9.
云南有着丰富的地方稻种资源,为了开发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研究它们的抗病性是十分必要的。作者等于1980—1984年在北京对云南稻的部分品种进行人工接种北方的稻瘟病菌和白叶枯病菌的抗病性试验,根据品种的病情反应,评价其抗病性。1983年与云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对其中的274份粳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丰产田中,观察到叶色出现“青、黄”节奏变化:由“青”转“黄”,再由“黄”转“青”,“显黄”出现在拔节期。叶色变化决定于当时植株上层叶片的生理年龄与生理状况。此种有节奏的叶色变化与产量形成有密切联系。返青期的“青”,在于增加物质积累,巩固分蘖,增加成穗率;拔节期的“黄”,促进物质向新生器官调配,协调植株各部器官的生长;孕穗期的“青”,对巩固大穗有利。增施腊肥为苏南地区控制小麦叶色出现正常“青、黄”节奏变化的主要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在瑞丽、畹町、昆明的仓储条件下用小麦、绿豆、花生饲养谷斑皮蠹,观察其生长繁殖,把仓储与气象的温湿度对照分析得出:当仓温连续5-6个月在25℃时有利该虫繁殖生存;仓温连续5个月在21.8-23℃时该虫可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有时可化蛹完成一世代,有时仅脱皮不化蛹完不成一世代.三种饲料中繁殖倍数为小麦>绿豆>花生.笔者认为:探讨该虫在一地区能否生存和为害,除仓储温湿度外尚需考虑天敌、虫种间竞争关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大理腌制韭菜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乳酸菌,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6S r RNA分子序列鉴定,确定C198-B-03为嗜热链球菌;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活菌数计数,测定了其对低pH值和高胆盐培养条件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C198-B-03在pH值为2.5,胆盐质量分数0.3%条件下处理后其存活率可达50.98%,44.11%;通过双乙酰标准曲线法测得其产双乙酰含量为9.725 2 mg/L;发酵结果表明,在12%脱脂乳中发酵3 h后开始凝乳,38℃下发酵96 h内极限滴定酸度为120°T,且活菌数仍保持在1.5×108CFU/m L,揭示该菌株在酸性发酵乳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云南茶叶以大叶种为主,20世纪30年代之前,茶叶以“晒青”毛茶和紧压茶为主,在后续发展中生产出绿茶、红茶、普洱熟茶、白茶等多元茶叶品类。在当前茶叶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云南的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红茶受到消费者和市场追捧。但云南绿茶从20世纪至当前,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滇绿”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提出云南绿茶消费提升发展路径,即培养消费群体、注重加工工艺适制性、茶叶市场化推进等,以期为云南绿茶的崛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乳酸菌发酵对鲐鱼加工下脚料的影响。试验主要测定了乳酸菌对鲐鱼加工下脚料中微生物的抑菌性能,分析了乳酸菌发酵产物营养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变化。试验结果是,乳酸菌可以明显的抑制鲐鱼加工下脚料中微生物的生长;鲐鱼加工下脚料经乳酸发酵48h后,蛋白、脂肪、灰分和水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发酵产物感官性能较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乳酸菌发酵鲐鱼加工下脚料不会改变其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可改善下脚料的风味和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从核桃、板栗、银杏主产区分别采集样品,对其砷(As)、汞(Hg)、铅(Pb)、铬(Cr)、镉(Cd)、氟(F)、乐果、杀螟硫磷等重金属、农药残留及其它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并参照国家无公害水果要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四川主要干果经济林产品总体安全性好。多数地区的核桃产品安全,所检测项目均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要求,但有一个样品中(Cd)的含量为国家无公害产品标准要求上限的203.3%;板栗的氟(F)含量3个样品均超出国家标准无公害水果的最大限量要求,平均为最大限量的156%,最高为178%,但是低于四川无公害粮食产品的最大限量要求;银杏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低于国家无公害产品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由于茶汤品质是在制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发酵”在制茶过程中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讨论的将是:茶叶“发酵”机理;包括不同“发酵”类型和影响“发酵”的诸因子以及茶汤品质特点的发展变化。本文特别着重讨论的是“发酵”室的理想条件和“发酵”室灭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子莲地下茎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保发  周明凤 《耕作与栽培》1994,(2):10-11,22,29
作者于1990-1993年对子莲地下茎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茎鲜重与壳莲产量,结实数,莲蓬数,心皮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地下茎的生长曲线为S形,节间长与节序的关系由线呈偏正态,地下茎的为分支规律为“n-1”。  相似文献   

18.
探究澳洲坚果果皮发酵生产有机肥工艺,为澳洲坚果废弃物利用提供方法与依据。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合适的辅料为麦麸、菌种添加量为3%、含水量为60%。以风干澳洲坚果果皮为堆制原料,加入麦麸,利用好氧菌进行分解,测定不同发酵时期养分与有机质含量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使用麦麸为辅料,按3%接种菌剂,前期(前40天)保持50%~60%的含水量,后期(40天后)不加水,堆制55天后,其碳氮比低于20%,有机质含量为89.1%,氮、磷、钾总量为5.19%,pH 6.92,含水量为25.79%,从外观形态来看呈现褐色,无臭味,质地柔软,完全腐熟,达到了国家有机肥标准。总之,利用澳洲坚果果皮废弃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是处理澳洲坚果果皮废弃物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几丁质酶产生菌发酵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一株几丁质酶高产菌株--地衣芽孢杆菌JDZ-3 (Bacillus licheniformis JDZ-3)产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在影响几丁质酶产生的主要因素中,培养基的最佳初始pH为7.0,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源为胶体几丁质,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金属离子为Mg2+,最适的发酵温度为30℃。在单因素优化法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该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培养基的三大营养元素的组成为:胶体几丁质0.2%,酵母膏0.6%,MgSO4?H2O 0.1%。利用此培养基于30℃发酵72h,其上清液中的几丁质酶的活力可达2.76U/mL。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子叶紫色辣椒子叶叶色的遗传行为和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选用1个子叶绿色辣椒和1个子叶紫色辣椒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并构建杂交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F2、B1和B2),研究其子叶颜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子叶绿色与紫色受2对核基因控制,绿色对紫色为显性,且存在互补效应。子叶紫色辣椒是研究辣椒性状遗传与变异的好材料,同时也可作为指示性状鉴定杂种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