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建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雌核发育近交系和杂交系, 以两性生殖家系作为对照组, 对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生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雌核发育近交系、杂交系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55、78, 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7、2.3、3.3, 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19 2、0.654 9、0.916 7, 雌核发育杂交系的上述参数明显高于近交系, 但低于对照组。3个群体的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580 7、0.345 1、0.083 3, 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31 2、0.826 1、0.672 7, 杂交系小于近交系, 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长方面, 雌核发育杂交系比近交系和对照组生长快, 差异极显著(P<0.01)。从结果可以看出, 雌核发育杂交系具有比近交系高的杂合度, 但具有与近交系相似的遗传相似度; 生长上比近交系明显快, 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结论认为雌核发育家系杂交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育种手段, 用于发挥杂交优势和提高遗传相似度。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分析了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普通牙鲆和雌核发育牙鲆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牙鲆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均较高,达到21.3%,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在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占到总量的2.9%,且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普通牙鲆雌、雄个体间肌肉营养组成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雌、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肌肉相比,其营养组成无明显差别,同样具有营养丰富、组成均衡等优点,雌核发育对鱼类营养成分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记录了2009年建立的12个牙鲆家系240日龄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吻长、尾柄长、尾长、体高,和尾柄高等10个生长性状,对这12个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至第四公因子对变异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1.36%、10.12%、5.3%,和1.31%,累积贡献率达98.1%,表明这4个公因子很好地反映了所控制的10个生长性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贡献率最高的第一公因子包含了大多数生长性状,其因子得分排序在前两位的家系为F11和F4,与这2个家系生长性状表型值排序相一致,表明这两个家系具有结构较好的生长构成性状和较高的性状表型值,可作为培育快速生长型牙鲆新品种的候选家系,进行生产验证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连续四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中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分布在不同连锁群上的24个高重组率微卫星标记对牙鲆连续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代(G2)、三代(G3)、四代(G4)家系及普通家系对照组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24个微卫星位点在对照组、G2、G3、G4家系中,分别检测到96、42、32和3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0、1.98、1.33和1.33;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416、0.3472、0.1694和0.1492;纯合度分别为0.3503、0.6528、0.8306和0.8508;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822、0.9238、0.9890和0.9988。24个位点中已有17个纯合,但尚有7个保持杂合状态。同时,将上述结果和已发表的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G1)家系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连续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不仅能提高个体的纯合度,同时也可提高子代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在G1、G2和G3家系中能够得到逐步提高,代际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在G4家系中趋于稳定,与G3家系差异不显著。G4家系的遗传相似性(0.9988)已高于连续20代全同胞交配所获得的理论值(0.9860),连续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是快速建立鱼类近交系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2006~2009年间牙鲆选育家系240日龄生长性状的测定记录,对4种不同动物模型估计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模型分别包括了加性遗传效应、母体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利用MTDFREML程序采用非求导约束极大似然法(DFREML)估计各模型中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对不同模型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对于牙鲆240日龄体重、体长和体高,母体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都有显著的影响,应用模型Ⅳ进行分析,体重、体长和体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30、0.32和0.39。体重与体长、体高的正向遗传相关分别为0.93和0.95;体长与体高的正向遗传相关为0.90。 相似文献
6.
利用106对牙鲆微卫星标记,对62尾双单倍体牙鲆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用X射线检测仪对其骨骼进行成像,以骨骼图片测量体高和体长;用SPSS 13.0软件对双单倍体牙鲆的体质量、体长、体高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最小二乘法对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获得17个与体质量、体长、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其中,Poli162TUF与体质量、体长、体高显著相关(P0.05);Poli72HFSM、Poli106TUF与体质量、体高显著相关(P0.05);Poli2023TUF、Poli1013TUF与体长、体高显著相关(P0.05);Po-li2042TUF、Poli1980TUF、Poli2045TUF、Poli2039TUF、Poli34TUF、PoGT17、HLJYP45、HLJYP81与体长显著相关(P0.05);Poli102TUF、Poli136TUF、Poli62MHFS、6-G3与体高显著相关(P0.05)。这些标记反映了牙鲆的生长优势性状,可作为辅助育种的参考标记。 相似文献
7.
选取平均体重为(359±16)g/尾的健康牙鲆48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2个重复。采用3种不同饲料进行投喂,比较牙鲆专用配合饲料对牙鲆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及消化率的影响。经过42d的饲养,结果表明:自配饲料(A组)增重速度最快、饲料系数最低,尾相对增重率达到230.1%、饲料系数达到1.59。牙鲆每增重1.0kg所需饲料成本最低,与B组、C组相比分别节省了13.7%和18.9%。A组的干物质消化率为81.56%,比B组、C组分别高5.33%和9.39%。A组的蛋白质消化率为91.17%,比B组、C组分别高3.26%和7.51%。 相似文献
8.
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应用异源真鲷精子,通过紫外线照射、冷休克诱导牙鲆雌核发育和高温诱导伪雄鱼,解决了牙鲆性别控制和全雌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牙鲆全雌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全雌鱼苗比普通鱼苗生长速度快是公认的,但其生长速度差异的确切数据目前还没有报道,2008年我们设计了全雌苗种和普通苗种胚胎发育时间和苗种生长增长的测定试验.因条件限制,本试验仅做了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长到鱼苗全长5 cm这一阶段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质量与形态性状之间异速生长的遗传规律,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建立牙鲆19个全同胞家系,测量了牙鲆不同日龄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最优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将此模型镶嵌到体质量动物模型的每个遗传和环境效应中,进一步分析对多个形态性状异速生长遗传规律。静态异速生长分析表明:体质量与全长之间存在最大异速生长指数(1.415 5),表现为正异速生长,剩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061 5~0.718 0,皆表现为负异速生长。全长与尾柄高之间异速生长指数的正遗传相关最大(0.907 8);全长与尾柄长之间的负遗传相关最大(0.946 8)。不同模型通过统计标准比较,确定模型Ⅰ为进行牙鲆动态异速生长分析的最优随机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培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的品系或品种, 2009和2012年利用中国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和韩国引进的牙鲆群体以及2007年和2009年从大量牙鲆家系中选留的优良家系为亲本, 通过巢式杂交、三元杂交及雌核发育等方法, 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建成牙鲆家系43个和65个, 选取2009年的33个家系和2012年的43个家系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 共筛选出13个抗病家系, 其中3个家系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另外10个家系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这13个家系包含F3家系、雌核发育一代和二代家系各1个, F2家系3个, 在以上6个家系中,除了1个F2家系, 其他家系的亲本均来自于抗病家系且鳗弧菌感染存活率的变异系数都低于10%。对连续三代抗病家系进行分析, 发现在上述13个抗病家系和2007年筛选出的3个抗病家系共16个抗病家系中有13个家系来自于中国牙鲆抗病群体相关, 结果表明, 部分F1、F2、F3和雌核发育家系较好地遗传了其亲本的抗病性能, 抗病性能稳定, 为培育抗鳗弧菌病的牙鲆品系或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e Japanese flounder is a major species in both aquaculture and research. Inbred strains of Japanese flounder were developed efficiently in our laboratory by meiotic and mitotic gynogenetic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To determine the induction efficiency of gynogenesis and the rate at which full homozygosity is produced, six meiotic gynogenetic females (G1–G6) that had experienced meiotic gynogenesis once and three common females (C1–C3) were selected for production of mitotic gynogenesis in our experiments. Of the nine adult females, all six gynogenetic fish successfully produced viable offspring. However, only one of the three common fish did.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 estimated the homozygosity of gynogenetic fish induced by mitotic gynogenesis. We found that the homozygosity of seven lines (C1, G1–G6) increased quickly, individually from 43%, 72%, 69%, 71%, 78%, 69% and 58% to 100%, 100%, 100%, 90%, 100%, 100% and 90% offspring complete homozygosity. Under mitotic gynogenesis,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homozygosity had a higher induction rate. The G4 line showed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achieving 44.59% convert hatching rate and 29.28% convert normality rate. We conclude that meiotic gynogenesis may be a feasible method to produce DH genetic material in Japanese flounder.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用5个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来自3个不同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牙鲆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牙鲆群体平均等位基因在4.8~5.6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0)在0.3917~0.564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5981~0.6264之间。有多个位点在不同的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遗传距离最近,韩国群体与日本群体遗传距离最远。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内遗传变异与群体间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92.44%和7.56%,固定系数(R)为0.0752(P〈0.001),表明牙鲆3个养殖群体遗传分化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eio-G1)再次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获得连续两代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Meio-G2),以Meio-G1亲本与1尾普通牙鲆雄鱼人工授精获得的家系作为对照组(control)。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家系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在Meio-G1、Meio-G2和对照组3个家系中,分别扩增到30、28、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1.9、3.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875 3、0.774 2、0.908 3,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124 7、0.221 5、0.091 7。3个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91 7、0.923 8、0.520 2,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916 6、0.930 4、0.560 3。高重组率的Poli9-8tuf、Poli18tuf、Poli107tuf 3个位点在Meio-G1和Meio-G2中观测杂合度均为1.0,低重组率的Poli33tuf、Poli24MHFS两个位点在Meio-G1和Meio-G2中均全部纯合,观测杂合度为0。结果表明,Meio-G2的纯合度、个体间平均相似系数以及亲子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均略高于Meio-G1,显著高于对照组家系,证明连续两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提高鱼类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具有固定母本遗传性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A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遗传分析。发现:(1)多个引物具有种的特异性扩增带。其中引物S7扩增的690和1160bp带,引物S2扩增的680bp带为牙鲆的种的特异性谱带;而引物S7扩增的653和889bp带,引物S2扩增的650、870、990及11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利用Micro SAtellite(MISA)软件对1~6个碱基重复、碱基数在10 bp以上的微卫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牙鲆转录组水平上,共发现42 183个SSR位点,分布在26 457条Unigene上,发生频率为27.12%,平均密度为339个/Mbp。获得的SSR一共有216种重复基元,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数量最多,共有17 570个,占所鉴定SSR总数的41.65%。同时用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牙鲆转录组SSR的多态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牙鲆亲鱼、苗种及养成各阶段的养殖方式、养殖条件发展情况,讨论了微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软湿颗粒饲料、鲜杂鱼生鲜料、粉末饲料等多种饲料在牙鲆的全养殖过程的应用情况,总结了牙鲆配合饲料及营养研究的进展情况,列出了行业标准中的牙鲆饲料的营养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从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筛选出的抗病选育群体、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群体以及从黄海捕捞的野生群体为基础,进行各种组合方式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2008年又建立了30个家系。对2007年培育的59个家系和2008年培育的30个家系进行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抗病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从2007年培育的59个家系中筛选出4个抗病家系,鳗弧菌感染后存活率达到50%以上;2008年的30个家系中5个家系抗病力较强,鳗弧菌感染后的存活率达到60%以上。2008年培育的30个家系其4月龄和6月龄的感染后存活率的相关系数为0.403(P0.05),表明不同生长时期的感染结果具有一致性。230d的体长和体质量与对鳗弧菌的抗病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和0.237。研究发现,日本群体与抗病选育群体的杂交后代抗病性能表现优异,可以通过日本群体与中国群体间的杂交进行遗传改良,达到培育出高产、抗病牙鲆新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中,为了准确选择胚胎的冷冻时期,掌握胚胎发育进程,同时为牙鲆苗种培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海水工厂化养殖牙鲆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牙鲆受精卵培养在14-16℃、盐度29.9的海水中,利用Olympus显微镜对牙鲆胚胎发育过程连续观察,对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并对每一时期的特征用Olympus照像机进行了拍摄。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5d的29个具体发育时期的特征和发育时间,拍摄了30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鱼苗图片,将牙鲆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心跳期、胚体转动期、出膜前期、出膜期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此培养条件下牙鲆胚胎历时93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再经96h的胚后发育卵黄囊完全吸收,之后进入变态期,向成鱼转化。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