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蓄积能力,总体蓄积效率达到84.4%,最高蓄积浓度为1903μg STX eq./kg,不同组织蓄积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团、性腺、外套膜、闭壳肌;内脏团对PSTs的代谢能力也最强,是该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蓄积代谢的靶器官;此外,栉孔扇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主要转化途径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2,C1)→膝沟藻毒素(Gonyautxins-2,GTX2)/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 GTX2),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3,C2)→膝沟藻毒素(Gonyautxins-3,GTX3)。本研究中,栉孔扇贝对PSTs总体呈现出迅速蓄积和缓慢代谢的特点,同时,GTX14和NEO等高毒成分所占比例较高,造成扇贝中PSTs毒性和风险性均显著升高。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PSTs危害的形成机制,为系统监控我国PSTs风险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pH对栉孔扇贝体内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测定不同pH(7.0,7.3,7.6,8.5,9.0)环境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等5种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高于正常组(pH8.0)时,上述5种免疫指标均随pH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在pH低于正常组时情况稍复杂,4种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CP在pH7.6时酶活性上升至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ALP、SOD和CAT活性均在pH7.3时达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而胞内活性氧含量则随pH降低持续增加。实验结果表明,pH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现免疫活性的正调节;但在高强度pH刺激下,扇贝免疫活性呈现出负调节,这种负调节可能与高强度刺激引起的免疫机能疲劳或损伤有关。[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50—654] 相似文献
3.
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繁殖季节,对人工诱导的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进行了外观,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本栉孔扇贝的生殖腺外观呈透明状,分不出雌雄,组织切片观察,三倍体雌性的生殖腺滤泡细胞数量少,为一大的空腔,沿滤泡壁排列着单层不连续的卵原细胞,呈不规则形态,另外有许多三倍体的生殖腺组织内含有大量的不定性细胞,可能是尚未分化的生殖细胞,分布在稀少的滤泡内及及其周围,未发现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无法根据滤泡的组织学牧场生区分雌雄,在检查的样品中未发现雄性个体,电镜下观察到了三倍体的精母细胞,细胞结构呈梭形,核开始收缩,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发达,但与二倍体相比细胞及线粒体数量稀少,说明三倍体栉孔扇贝存在着雄性个体,生殖细胞增殖分化出精原细胞和少数初级精母细胞后即停止了发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天然饵料条件下的室内流水法,测定并计算了栉孔扇贝氮、磷排泄物的排泄量及温度和壳长对其的影响,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并对栉孔扇贝排泄物中各种形态的N、P含量与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扇贝排泄物中VDTN、VPTN的分布范围分别为14.94~248.28 μg·(h·ind) -1、1.47~84.08 μg·(h·ind) -1,VDTP、VPTP分布范围分别为0.007~42.54 μg·(h·ind) -1、0.916~17.78 μg·(h·ind) -1。DTN、PTN占总氮排泄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7.2%、22.8%,其中氨氮占50.8%;DTP、PTP占总磷排泄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5.6%、24.4%。各形态N、P排泄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溶解、颗粒态N、P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项式曲线描述,而与壳长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关系描述。溶解、颗粒态N、P均随温度和壳长的增加呈加速增大的趋势,它们与温度和壳长之间的关系均可用对数曲线加以定量描述,其交互作用模型分别为:VDTN=131.13Lnt+217.95LnL-617.65,VPTN=67.41Lnt+54.07LnL-242.37,VDTP=8.67Lnt+65.82LnL-112.15和VPTP=11.73Lnt+11.14LnL-43.74,经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图2表4参22关键词:栉孔扇贝; 氮; 磷; 排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栉孔扇贝集中上市季节扇贝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及扇贝体内重金属蓄积情况,本研究在烟台选取长岛、开发区和牟平区3处具有代表性的栉孔扇贝养殖区,于2021年4月分别采集表层海水及栉孔扇贝样品,对海水常规指标及海水和扇贝中的重金属(Pb、Cd、Cu、Hg、Zn和Cr)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栉孔扇贝集中上市时间,3个栉孔扇贝主要养殖海域海水中溶氧(DO)、化学需氧量(COD)和营养盐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其中,从Cu含量来看,长岛养殖区海水水质明显优于另外2个养殖区海水。栉孔扇贝对重金属Zn和Cu的富集有明显的选择性,富集系数超过1 000。本研究中3个养殖海域栉孔扇贝整体软体组织及闭壳肌中Pb、Cd、Hg和Cr 4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Cu和Zn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限量要求,且为一类标准。[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4):36-41] 相似文献
6.
7.
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呼吸代谢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栉孔扇贝三倍体的基础耗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三倍体的基础耗氧率在18-2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耗氧与温度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0=0.017e^0-1945tr^2=0.943(2N-A),O=0.072e^0-0958tr^2=0.9955(2N-B),O=0.0492e^0.1185tr^2=0.9088(2N-C),O=0.049e^0.1282t,r^2=0.9882(3N-A),0=0.1265e^0.0802t,r^2=0.9512(3N-B),O=0.0927e^0.0063tr^2=0.9861(3N-C),(O为耗氧率,t为温度)三倍体栉孔扇贝的基础耗氧率存显的昼夜节律,在上午9:00-10:00达到最高,为1.301-0.823mg/(g.h),在夜间21:00-22:00最低,为0.0002-0.243mg/(g.h),其基础耗氧率和昼液节律均与二倍体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Vc对栉孔扇贝体内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Vc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体内5种参与免疫防御反应的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c注射剂量为20μg/g和40μg/g时,在注射后12、24和48h,两实验组栉孔扇贝体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都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同时本实验发现,Vc对40μg/g实验组中各种酶的活性刺激与20μg/g实验组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本研究表明,Vc可有效增强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且因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对海水中Pb积累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海水中Pb在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及海水中不同浓度Pb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浓度为0.5mg/L时,各组织内Pb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9天均达吸收平衡,此时Pb蓄积量(mg/kg干重)为鳃(1356)>内脏(226.6)>肌肉(52.14);蓄积速率(mg/kg·d-1)为鳃(178.3)>内脏(37.30)>肌肉(10.48)。将达到吸收平衡后的栉孔扇贝移入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16天时各组织铅排出率为:鳃(96.69%)>内脏(92.09%)>肌肉(71.20)%;排出速率为(mg/kg·d-1):鳃(81.98)>内脏(10.09)>肌肉(3.001)。海水中Pb浓度对Pb蓄积量有明显影响,随着Pb浓度升高,各组织内Pb蓄积量明显上升,其中鳃的蓄积量最大,表明:双壳类软体动物的鳃具有较高的蓄积重金属的能力,并且海水中Pb浓度能提高Pb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30~40 mm)72.31~109.85 mg·ind-1·day-1、中等个体(壳长50~60 mm)103.49~207.77 mg·ind-1·day-1和大个体(壳长60~70 mm)120.05~237.65 mg·ind-1·day-1.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与其壳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其干组织重呈正相关的指数关系,而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则与壳长和干组织重分别为负相关的线性和幂指数关系.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SDS-PAGE电泳,从提取液的倍数、提取时间、Triton X-100的浓度、SDS的有无等4个方面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栉孔扇贝精子膜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是:将精液150g离心去除精原细胞,0·1mol/L PBS缓冲液清洗两次,0·1mol/L Tris-HCl缓冲液清洗两次,3000g离心10min(4℃)得精子悬液;然后向精子悬液中加入3倍体积含1%Triton X-100和0.1%SDS的膜蛋白提取液中冰浴振摇1·5h;4℃,50000g离心15min,收集上清精子膜蛋白溶液。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检测出22种膜蛋白,分子量在23~156kDa之间,PAS染色检测出糖蛋白有13种,苏丹黑B染色检测出脂蛋白有12种,其中既为糖蛋白又为脂蛋白的有8种。此研究结果可为以后进一步分离纯化栉孔扇贝的精子膜蛋白,研究其在精子发生和受精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一代的ADH、MDH、SDH、IDH、ME和SOD共6种同工酶的酶谱进行分析,以探讨双亲遗传物质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情况及杂交子代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同工酶酶谱与母本栉孔扇贝的相似,而与父本虾夷扇贝的明显不同,说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中没有表达。幼虫阶段的同工酶酶谱亦表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的幼虫阶段仍然没有表达。另外,在对母本栉孔扇贝群体和杂交子代群体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杂合子,因此不能确定杂交子代是由雌核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4.
氨氮对栉孔扇贝血淋巴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胞内胞外活性氧自由基(ROI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氨氮胁迫下,胞内胞外活性氧含量都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浓度继续增加到20~40mg/L时,胞内外活性氧含量都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不同氨氮浓度下两种酶活性也不同,当氨氮浓度为1.25~20mg/L时,CAT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当浓度增大到40mg/L时,CAT活性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当氨氮浓度为1.25~5mg/L时,SOD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当浓度为10~40mg/L时,酶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结果说明,适当的氨氮刺激可增加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增强扇贝的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但较高浓度氨氮则使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显著下降并明显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用Bouin氏液固定、连续石蜡切片方法,对6-二甲基氨基嘌呤(简称6-DMAP)抑制第二极体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在授精后25min,以60mg/L的6-DMAP处理栉孔扇贝受精卵15min,有效地破坏了纺锤体结构的形成,抑制了第2次减数分裂进程,致使受精卵内形成两种核相:一种是1个大的二倍性雌核和1个雄核;另一种是两个单倍性的雌核和1个雄核。不论形成几个雌原核,它们都能与雄原核相互靠近,在卵轴中央核膜逐渐发生融合,形成合子核,三倍体的合子核在卵内所占体积明显较二倍体的大。继而,合子核经过DNA复制,最后凝缩成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其过程与正常二倍体相同。 相似文献
16.
紫外辐射对栉孔扇贝精子遗传失活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了紫外辐射对栉孔扇贝精子遗传失活及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光照强度为800μW/cm2·s的紫外线辐射40~50s的栉孔扇贝精子,与正常的卵子受精可以得到雌核发育的单倍体胚胎。随着辐射时间的增加,受精率明显下降,且受精卵极少发育到D形幼虫。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辐射后部分精子的顶体膜破裂,顶体丝伸出,辐射时间越长顶体受到的破坏越严重,证明紫外辐射可以诱导精子的顶体反应;精子的鞭毛在紫外辐射过程中也会受到破坏,随着辐射时间的增加鞭毛脱落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推测紫外辐射导致精子结构的破坏是受精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扇贝多肽对氧化所致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观察扇贝多肽(Polypeptide from Chlamys ferreri)(PCF)对实验性氧化所致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台盼蓝(Trypan Blue)活细胞拒染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存活率;以四甲基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以生化检测(DNA ladder)法观察PCF对细胞DNA片断化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变化。台盼蓝染色法证实PCF能增强细胞的活性并与PCF浓度成正比;MTT法表明PCF不仅能保护细胞免受损伤,而且还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并有PCF依赖性;生化检测显示PCF能减少细胞凋亡的DNA片断化数目;细胞的超微结构还表明PCF能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PCF可明显抑制实验性氧化损伤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并有药物依赖性,而且明显优于维生素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