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过去,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自然界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古代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保护自然。这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绿色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体现出的原始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可视为当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深层生态伦理一致的思想成分;深层生态伦理以"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为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作为最高准则,重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旋律。但由于这两种生态伦理观均离开人的本质属性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都是不科学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实践本性,以人的两重属性而生成的"两重生命"为基石,使自然界与人的"类生命"在存在的意义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搜集、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观的概念,并依其发展,首次把其形成过程划分为崇拜自然阶段及自然平等和谐相处阶段。在崇拜自然阶段中,又划分为神化自然及崇拜自然两个时期;平等和谐相处阶段,分为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并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几个时期。同时论述了古代生态伦理观在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及对确立当代生态伦理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和谐环境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环境伦理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应当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绿色科技,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民生与生态共进。乡村旅游建设只有与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深度融合,方能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基于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分析阳朔县的乡村旅游可以发现,其乡村旅游建设存在着忽略保护优先原则、盲目开发、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要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健康发展,该县的乡村旅游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秉持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巩固好生态保护的战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展开,逐渐对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进行反思与超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该思想从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治理策略及生态治理目标体系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与实践缺陷,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向,而且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8.
约翰·多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内容和形式往往复杂、丰富而又别出心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爱情、死亡与救赎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他本人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探析多恩诗歌中生态意识的发展历程:从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激烈演变;从坚持人本主义人至上的享乐主义观点向男女两性的生态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生态和谐转变;以及其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和生态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吉思汗《大札撒》中生态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大札撒》作为古代蒙古社会第一部成文法典,带有浓郁的生态法特征,其中有关狩猎、草原保护、马匹保护、水源保护等法律条文详细而具体。《大札撒》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哲学理想,契合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其具体的条文也对当代生态法制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农业生态受益者对农业生态保护者支付现金、农业技术、农业基础设施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称之为农业生态补偿.农民权益的保护是农业生态补偿的具体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在补偿方式、成果转化、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农业生态补偿的经验,丰富"内涵型"生态补偿方式、全面实现成果转化、完善监管制度,充分保护农民权益,进而更全面得发展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也称环境道德,是指人类生态文明的道德要求,即要求人们具有生态文明的普遍信念并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亟待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要大力宣传生态善恶观和生态良心,构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要以生态公正意识和互利原则为核心任务,提升海洋生态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要以培育自律精神为基础,做到海洋事业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中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与健康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马王堆医书作为重要的医学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医书不仅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阐释,还饱含了人类需要主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生态理念。研究医书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形成中医养生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能够为生态医学的理论架构提供基础认识。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快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生态学成因,总结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提出30年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态整合的内涵、方法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科学基础、系统方法和整合技术,指出新时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正从组分到关系、从物质到信息、从结构到功能、从学苑到社会转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正从测量向测序、寻优向寻适的方向演化.提出社会小康、生态中和、科学大智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马晶  彭建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8):5458-5466
水为生命之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科学管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流域综合管理的核心环节;水足迹作为一种全面核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真实占用的综合指标,将人类消费终端与水资源利用密切关联,为维护流域水资源安全、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前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明确水足迹及水资源生态足迹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水足迹与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异同,明晰了过程、产品及区域等不同研究对象的水足迹核算方法,系统梳理了产品和区域水足迹评价、基于水足迹的区域水资源安全研究、区域水足迹可持续性分析等水足迹主要研究内容的近今进展,并展望了进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即水足迹综合研究、水足迹评价不确定性分析、水足迹与物质流核算的关联研究,以及基于足迹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多维测度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学原理在景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颖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29-230
生态美学是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伦理学。以西方哲学家的美学及伦理学观点为依据,通过对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观点的具体阐述,说明此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相关理论,诠释其在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选取陕西省安塞和米脂县6个乡镇21个村为分析样本,探讨退耕农户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生态建设意愿的影响以及生态建设意愿对生态建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退耕农户的生态建设意愿和行为,其中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退耕农户生态建设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态建设意愿对退耕农户生态建设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除了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之外,艾特玛托夫还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鲜活的动物世界,其中的主角形态各异,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充满灵性的动物不再是作品中可有可无的道具,它们与人物形象一样丰满重要.它们不再仅仅只协助铺展故事情节,提供情节转折的契机,而是积极参与人物的生活,成为作品中的另一主角,反映人类社会,观照人生,映衬人间善恶,具有多重作用.本文欲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艾氏多部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在协助阐释作者生态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人与动物、与自然自古就存在姻缘纽带,动物也与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人类的兄弟,理应得到人类的关照和尊重;人类善待万物生灵,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整个生态和谐的基础,也是确保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