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信任模型对节点行为的突然改变不能做出迅速地反应,动态性适应能力支持不足。引入反馈控制机制,提出了一种P2P网络环境下的全局信任模型,并给出模型的分布式实现策略,该模型排除了P2P网络中很难确定的高信任节点集合,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有效聚合增强信任系统的动态适应能力,有效地遏制恶意节点的动态摇摆行为,提高了P2P网络中共享文件的下载成功率,仿真结果显示,在有50%的动态摇摆恶意节点的P2P文件共享网络环境下,真实文件下载的平均成功率是用于比较现有模型的1.5倍。  相似文献   

2.
针对P2P网络中节点之间由于兴趣不对称难以建立直接信任关系,参考人类社会网络结构,借鉴小世界理论(small_word),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兴趣域划分的P2P信任模型(BIDTM信任模型)。BIDTM模型通过计算节点兴趣相似度划分兴趣域,计算节点总体信任度综合域内信任与域间信任。模拟试验表明,BIDTM信任模型在迭代的收敛速度、下载成功率、抑制恶意节点方面较传统模型有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建立原型系统对P2P网络环境下的信任模型进行测试与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已有的全局信任模型,结合最流行的P2P文件共享应用,本文设计一种P2P网络信任管理系统,并使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该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全局信任管理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P2P网络中的服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围绕节点信任问题、节点通信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总结了一些解决策略,如建立信任模型、安全通信模型以及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系统和软件,展望了P2P网络安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抑制P2P网络中节点的搭便车行为,本文在校园网中开展研究,深入研究了搭便车用户的行为特征,并分析其根本原因,将用户行为引入激励机制,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激励机制User Behavior 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 UBIM)并设计了其效用函数,在效用函数复杂度和效率之间找到了良好的折中.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UBIM的原型系统BITShare,经过长期的运行表明,UBIM在有效抑制搭便车行为的同时,能显著提高系统的查询命中率、热门资源分享率以及节点平均在线时长.  相似文献   

6.
以"小世界"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层和域为基本逻辑管理单位,按用户需求和共享目的组织域,提出了基于域的多层结构P2P应用层多播协议模型RLP2P,并实现了系统原型.给出了域的划分策略和数学模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和合理性;使服务定位和查询从网络中的所有结点数降低到域内的节点数,有效地防止恶意请求引发的洪,网络系统控制开销为常数.模拟分析表明,RLP2P模型可有效解决可扩展性、性能与效率不高问题,且网络规模越大,其综合性能的优越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混合式P2P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负载不均衡的问题,但没有解决P2P的平等自由的动态特性与网络服务所需要的信任协作模型之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在HyperCube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线路可信度度量机制,建立并优化了查询预路由表里设定的路由索引,减少了不必要的路由,提高了节点之间的可信任机制和路由搜索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 P2P网络存储系统中节点的复杂活动造成的可用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差异型 P2P存储系 统.通过将节点按照活动模式进行分层组织,来简化大规模节点组织的复杂性,并利用在线模式向量和访问模式向 量来描述单个节点的可用性和访问模式,建立层状节点组织和差异型节点组织模型来保障节点的可用性.实验结 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高动态不可靠环境下的 P2P网络存储系统节点可用性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名誉机制中的一个节点只设一个名誉值产生的"节点名誉值失信"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资源类别、钱和名誉值的CMARCH机制,对每个节点的每类资源均设一个名誉值.消费者节点在购买资源时使用该类资源的特有货币付给资源提供者,依据挣得的货币量来决定提供者节点该类资源的名誉值,从而为一个节点挑选某类资源的服务节点提供更大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降低了多付钱率和交易失败率,提高了准确性,同时可以促进P2P文件共享系统中各节点提供资源种类的多元化.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CMARCH机制的多付钱率和交易失败率比单纯的结合钱和名誉值的MARCH机制低,且更能保证节点间的成功交易.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具有空间动力的多种群传染病传播模型的构建方法,充分考虑了P2P文件共享系统中节点的不同状态和变化,提出一种P2P文件传播模型.同时,给出了可以描述P2P文件传播效率的基本再生数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流行文件的下载情况符合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的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2.
根据P2P应用从最初的采用固定的端口号,发展到动态端口,再发展到伪装端口,甚至发展到现在的一些采用加密技术的具有反侦察意识的新型的P2P应用这样一个变化快的特点,再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本质,提出一种基于SVM的P2P流量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对未知协议的F2P识别精度也很高,说明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进行P2P流量识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P2P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是目前新一代网络研究的活跃领域,它引导网络计算机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将P2P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领域,尝试解决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等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随加入无机磷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植物磷素营养非常重要的来源,变化幅度很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向土壤中加入32P标记的KH2PO4,同时分别加入KH2PO4 0,10,20,40,80,240 mg P kg-1,再加入葡萄糖(5000 mg C kg-1土)和尿素(200 mg N kg-1土), 25℃下培养30d后,分别在2,6,12,18,30d采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旨在了解土壤无机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的无机磷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的影响,但迅速被微生物吸收并富集在微生物量中。在培养的第2d,微生物量磷有一半以上来自加入的无机磷。并且,在一定范围内(Olsen-P约50 mg kg-1),土壤微生物量磷随土壤Olsen-P提高而增加,土壤Olsen-P每提高1个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0.65个单位。微生物量碳磷比则相反,随土壤Olsen-P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传输协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C/S与P2P传输方式的区别入手,讨论了P2P的发展历程,分析P2P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多点传输的信息共享方式的优势所在,每个用户既是客户机同时又是服务器,极大的提高网络下载速度,丰富了网络资源,并对当前的P2P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引入介绍了P2P技术,提出了基于P2P的电子商务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的网络结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并与传统服务器模式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15.9%、9.6%、14.9%和8.5%。2)施磷对玉米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2009年施磷量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影响,后2年40和80kg/hm2施磷量时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不施磷,2年平均提高12.5%和15.9%;40kg/hm2施磷量时(2010年)和80kg/hm2施磷量时(2010和2011年)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不施磷,2年平均分别降低8.8%和10.4%;施磷只对2011年磷素收获指数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土壤基础磷肥肥力较好,施磷在第2年和第3年才产生梯度效应有关。综上,间套作和施磷均能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对收获指数均无影响,但却降低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存在奢侈吸收现象;间套作对磷素收获指数无影响;施磷有提高磷素收获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P2P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基于JXTA的P2P通信主要通过管道通信来实现。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利用JDOM与管道的结合,创建、规范化、获得并解析XML文档来实现P2P网络中对等体之间的即时通信。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非结构P2P系统所采用的两层聚类结构HCPON存在的问题是超级节点仅采用单一的备份节点作为冗余备份,使得系统健壮性的提高很有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层聚类结构的高效P2P系统(PTLCA),根据节点的拓扑优先级等对节点进行分层处理和聚类,同HCPON相比,PTLCA在性能上有显著的提高,能够满足大规模流媒体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贷款资金链断裂引发信用风险、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造成操作风险、资金诈骗导致声誉风险,以及可能弱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等风险问题,提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监管、建立网络借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P2P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立P2P网络借贷资金监管体系和探索区域发展模式等P2P网络借贷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