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020年—2022年,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白鹇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分析,将49台红外相机布设在23个1km×1km网格中,海拔为216m~706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3439张。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高峰在10:00~12:00间,呈单峰型,为明显昼行性鸟类。2月份与11月份为白鹇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海拔300m~400m为白鹇记录最多的区域。此次监测能有效反映白鹇在保护区的生存现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51.2)和毛冠鹿(RAI=32.6),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余依次为林麝(RAI=...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 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情况,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发现,1 433张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兽类7目、12科、19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是小麂、中华斑羚、野猪、猪獾和花面狸;记录到鸟类5目、14科、33种,物种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是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松鸦。节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明显,野生动物在夏季活动频繁,冬季动物活动频率较低;小麂、中华斑羚和野猪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属昼行晨昏型动物,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活动集中于早晨和黄昏。3种偶蹄目兽类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优势物种间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以期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和节律信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混交林种间关系是树种间通过复杂相互作用而对彼此产生利害作用的最终结果,种间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到混交林营造的效果。在森林培育中,要充分掌握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在选择种间关系协调的混交树种组合基础上,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混交方法、混交时间,加强抚育管理、间伐等营林技术调控混交林的种间关系,达到培育混交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动物活动节律是了解动物生存策略和科学管护的基础,为探究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控74台红外相机,对比分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叶日、维西塔城片区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人为活动影响。为掌握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及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9 月,通过 30 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 2 233 张,鉴定出野生动物 32 种,其中,大中型兽类 3 目 6 科 8 种,鸟类 7 目 14 科 24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 (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 (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 (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2019年红外相机调查中采集到的红腹角雉相关信息,使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预测红腹角雉在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其在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结果表明,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红腹角雉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30.38?km2,占保护区总面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  相似文献   

10.
原麝和斑羚冬季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 ̄1997年的两个冬季,在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对原麝和斑羚的食物组成、采食高度和格格不入卢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两种动物的冬季种间关系。原麝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松萝、杨、桦、榛、柳、苔藓类和地衣类,斑羚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枯落叶、蒙古柞、苔草、老鹳草、杨和问荆。两种动物采食高度的分布均为正态分布,原麝采食高度集中在60 ̄120cm,斑羚采同度集中在30 ̄80cm。原麝和斑羚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程  相似文献   

11.
沙岸木麻黄林带更新采用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比例混交配置 ,木麻黄等树种单行和多行混交造林 ,结果表明 :木麻黄与湿地松带状混交效果较好 ,但需适时适量疏伐 ;木麻黄与刚果 12 # 桉、厚荚相思分别单行混交造林种间关系协调 ,湿地松与刚果 12 # 桉、厚荚相思行状混交易受压 ;不同树种采取多行配置树种间关系良好 ,木麻黄与刚果 12 # 桉处于同一林层 ,厚荚相思分布于木麻黄之下 ,而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多行混交免遭挤压 ,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为给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制定更科学、合理、经济的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用网格化监测方法布设的100多台红外相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的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小麂和毛冠鹿日活动节律及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小麂和毛冠鹿在日活动中呈现出一定的晨昏活动特征,正午时段小麂有一个活动高峰期,而毛冠鹿选择了躲避较高的温度;小麂和毛冠鹿核密度曲线重叠系数为0.891,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0.01),二者出现了显著分化,即同一区域内因需求相似而选择了一定程度的避让,以实现彼此共存。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清香木群落中物种种间关系及生态种组构成,在对其进行群落生态学样方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方差比率(VR)法进行多物种间关联性测定与检验,运用积矩相关(Pearson)与秩相关(Spearman)对物种多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清香木群落处于植被演替早期阶段;(2)清香木与群落内多数物种形成显著正联结,种间协变测定的结果分析与此相符;(3)星座图呈现3个组团,据此将清香木群落中的优势种划分成3个生态种组并命名为共有种组(Mutual species group)、边缘种组(Marginal species group)和特征种组(Characteristic species group)。  相似文献   

14.
闽南沿海山地混交林种间关系的演变过程 ,大体可以划分为相对稳定时期、竞争初期、竞争盛期和竞争后期等 4个不同的阶段。相对稳定期主要采取幼林抚育方法 ,而以局部松土除草为宜 ;竞争初期主要采取块状透光伐 ,伐除强度约为30 % ;竞争盛期则采用疏伐的方法 ,调整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肉实树(Sarcosperma laurinum)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群的优势物种之一,为了解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Voronoi图确定竞争单元,计算V_Hegyi竞争指数,通过回归模型拟合对象木胸径与竞争强度间的关系,分析肉实树种内种间竞争关系,探讨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肉实树对象木主要由小径级(5 cm≤DBH <10 cm)个体组成;肉实树受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强度分别为117.17和458.01,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种内及主要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强度表现为肉实树>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椿木姜子(Litsea variabilis)>疏花臀果木(Pygeum laxiflorum)>银柴(Aporosa dioic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水锦树(Wendlandia uva...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和全事件抽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昼间(自早09:00至下午04:00)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获得以下结论:首先,羚牛的夏季白昼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及其他活动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依次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其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最后,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同一群羚牛的个体活动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种内种间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青海云杉种内、种间的竞争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内竞争指数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远远大于种间竞争,种内种间竞争指数的大小顺序为青海云杉>青杄>桦叶四蕊槭>山杨>红桦>柳树;竞争指数与对象木的胸径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青海云杉胸径达到45cm以上时,竞争指数变化很小;青海云杉的竞争指数与海拔和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32P对马尾松、黎蒴栲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32P分别对马尾松、黎蒴栲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树种根系的吸收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结构中树种对P的吸收能力有差异,大小顺序为:混交林黎蒴栲>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应用^32P研究马尾松,黎蒴栲的异株克生作用,结果表明:(1)黎蒴栲的根及其它器官组成的7种试验液对马尾松苗叶子的^32P水平有提高作用:马尾松的枝、根等5种试验液则对黎蒴栲苗叶子的^32P水平也有提高作用。(2)两个树  相似文献   

19.
摘要:基于2×2联列表,通过x2检验和w检验,并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联结系数(AC值)、点相关系数(φ值)和Ochai指数,对福建省三明市小湖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优势种群联结性进行测算,分析该群落乔木层的种群间关系,探讨其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表明:该群落各种群分布相对独立。反映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或动态平衡阶段;通过综合聚类分析,根据种群之间联结性及其物种生态习性,将20个优势种群划分为3大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20.
2019年7月,使用网格法布设了11台红外相机首次对广东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累计102天,累计回收1 123个相机工作日的数据,共拍摄到兽类独立有效照片数103张,鉴定出兽类3目6科9种,分别为黄腹鼬Mustela kathiah、鼬獾Melogale moschat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和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其中,斑林狸和红腿长吻松鼠为沙溪自然保护区新纪录种;发现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是野猪,为29.39,分布最广泛的地栖兽类是鼬獾;建立兽类累积曲线发现前31天兽类种数上升较快,后71天趋于平缓;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保护区兽类补充调查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保护区兽类物种编目、相对多度指数、分布现状与凭证标本等收集上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