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新疆农业高产开发对策措施帕哈提·买买提(新疆农科院科研处乌鲁木齐830000)当前,全党全国都在大抓农业,给我区大力发展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粮食、棉花高产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使新疆真正成为名...  相似文献   

2.
3.
4.
“十三五”粮食作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三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作物领域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加快推进国家粮食作物科技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在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粮食作物领域产业特征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十三五"粮食作物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平台能力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领域等促进"十三五"粮食作物科技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5年阿荣旗实施了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实施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4种作物,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总结了一套适合阿荣旗的高产创建工作做法,带动了全旗粮食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包头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项目,现已发展到1万hm2,经过多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以期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西粮食作物育种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广西近十余年粮食作物育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指出粮食作物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广西粮食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广匿今后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目标定位、战略措施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策略。目标定位应以提高品质和抗性等性状、高产稳产为主攻目标,培育专用型优良新品种和具有特别重要用途(功能)的优良品种。战略措施主要是加强育种材料的引进与创新,加强高产稳产、食用优质、专用型和特别功能用途等方面的新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策略一要创新推广理念,二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技术在粮食作物上的推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立足于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具体实际,从地膜覆盖在内蒙古的引进试验,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进而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阐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对发展内蒙古粮食生产和解决山旱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发展地膜覆盖技术需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对内蒙古地膜覆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大举措李德宏(新疆区党委农工部,乌鲁木齐,830003)1棉花在新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新疆自然条件优越,植棉历史悠久,极宜发展棉花。全疆85个县、市中有植棉县65个,主产棉县48个。1992年全疆棉田平均单产(皮棉)...  相似文献   

10.
吉林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王俊杰,李向东,姜赛玉(吉林市农科院吉林132000)一、现状及问题解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虽然有很大发展,但问题相当严峻。我市人口由1949年的166万增加到400多万,而耕地却由1949年的816万亩减少到589...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我国热带能源作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依据国外热带能源作物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中国热带能源作物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采用生产调查与先进典型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市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现状。研究指出了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生态多样性、科技支撑、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优势,存在加工企业数量较少,生产领域单一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以大食物理念拓宽绿色食品生产领域,用工业生产理念发展地产资源加工业和针对国内外高消费大市场建设电商和物流营销体系等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北疆地区粮食作物熟制的研究表明,在露地栽培、80%保证率下有效积温达3600℃和3450℃,无霜期17d和169d的区域可在早熟小麦后复种特早熟玉米和特早熟大豆,北疆地区发展粮食作物复种的潜力有限,粮食作物种植制度的发展应以一年一熟为主,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为辅,间,混,套作和复种等多种形式并存。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地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根据今后粮食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地区粮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则、目标及思路,并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地区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作物超高产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超高产是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在一定生态区域和栽培条件下诸多因素和谐互作的结果。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目标及实现途径,因生态条件、栽培水平、作物种类以及品种类型等的不同而不同,具有相对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经过近2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作物超高产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此,详细概述了作物超高产的概念、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的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实践以及贵州省作物超高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开发战略带动农业无害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开发战略,发展农业无害化产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客观需求。本文阐述了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开发战略、带动农业无害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意义及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使它的食品安全性已为全世界所关注,它不仅涉及到贸易效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本研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其生态风险,从而推动安全型转基因作物培育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作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概念及其最佳生产模式。认为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培育和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加强救荒填闲可以获得全年高产和稳产,充分利用作物的多重用途发展相关产业,是现代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关键基础。由于多年生荞麦等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高度抗旱耐瘠薄性和防止水土流失特性,以此为基础的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特别适合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小杂粮生产优势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小杂粮是山西省的特色农产品,为了推进山西小杂粮产业快速发展,从环境、品质、技术、品种、政策优势等方面对山西小杂粮产业进行分析,同时找出了山西小杂粮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山西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小杂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优势,提出了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耕地基础地力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石,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1988—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选取每个监测点自建点开始前1—5年不施肥处理的空白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常规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作物产量年增长速度呈无肥区<常规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水稻无肥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2 370、1 712、3 111 kg·hm-2增至2019年的4 852、3 258、4 167 kg·hm-2,增幅分别为104.7%、90.2%、34.0%;玉米、小麦、水稻常规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5 356、3 296、5 970 kg·hm-2增至2019年的8 859、6 515、7 825 kg·hm-2,增幅分别为65.4%、97.6%、31.0%。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15—2019年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2.7%,相较1988—1994年的45.4%显著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4.3%,比1988—1994年的42.1%显著增加12.2个百分点;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3.3%,比1988—1994年的46.6%显著增加6.7个百分点;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且相较玉米和水稻整体偏低。三大粮食作物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区、黄淮海区较高,分别为56.5%、54.1%,西南区、华南区次之,分别为53.7%和52.9%;甘新区和青藏区最低,分别仅为38.7%和40.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三大粮食作物系统中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土壤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其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论】 30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准;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玉米、小麦和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