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测定了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在3.6×105~3.6×108个/mL共4个质量浓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具有较高毒力,成虫的最高死亡率达(87.21±5.50)%,若虫的最高死亡率达(93.13±3.40)%;成虫的致死中时间为(4.84±0.159)d,若虫的致死中时间为(5.00±0.18)d.随着施药时间的增加,成虫的致死中质量浓度为(1.719±0.075)×104个/mL,若虫的致死中质量浓度为(1.067±0.154)×105个/mL.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不同分生孢子液浓度的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具有较强的毒力.供试菌株在孢子浓度为3.6×108个/mL时,西花蓟马成虫的死亡率为82.31%,致死中时间为(5.39±0.107)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是(4.204±...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对西花蓟马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致病性。【结果】在3.0×105~3.0×108mL-1浓度下,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9.61,6.63,5.57和4.49d;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307×108、1.528×107、4.030×106和5.839×105mL-1。对若虫的LT50值分别为8.51,6.81,5.00和4.02d;LC50分别为2.352×107、4.933×106、2.151×106和5.068×106mL-1。【结论】球孢白僵菌MZ060812菌株对西花蓟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龄幼虫毒力、产孢量的影响,并进行菌种复壮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球孢白僵菌SCAUJH19继代培养10代,得到F1~F10代菌株并测定产孢量。采用浸虫法分别用F1~F10代菌株处理斜纹夜蛾二龄幼虫,测定其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建立模型分析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代数、毒力与产孢量的关系及毒力退化规律。采用活虫复壮法对F4、F6、F8、F10代菌株进行复壮,比较复壮前后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效果,并测定产孢量。【结果】球孢白僵菌F1~F5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无显著差异,处理7 d时校正死亡率为42.44%~45.22%,而F6、F8、F1...  相似文献   

5.
继代培养对球孢白僵菌抗旱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检测了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中菌落局变产生的分离株在不同湿度下分生孢子的发芽率,结果显示继代培养能增强菌株的抗旱力,但菌株生活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及其与毒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检测了球孢白僵菌不同类型分离株的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总体显示出继代培养将降低菌株胞外蛋白酶活性,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与菌株毒力有一定的协同性,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使用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感染松毛虫3 ̄4龄幼虫,得到干虫尸体长、体重及产孢量遵循方程:N=10^(7.6100+0.0126x1+0.0081x2)。方组回归显著,由不同菌株的测量值,根据公式得到理论值,经卡方检验,各菌株间的产孢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林间采回的感病僵虫测量值同样遵循方程。  相似文献   

8.
氮素对球孢白僵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白僵菌发酵与杀虫实验表明氮素对球孢白僵菌的生长、孢子萌发、固体发酵产孢量和毒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硝态氮对白僵菌的生长和固体发酵产孢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大。营养条件不同白僵菌的侵染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继代移殖对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与毒力的相关性,以筛选得到的高毒力菌株B5、 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获得H1、H2、H3、H4继代移殖菌株,而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转接,获得R1、R2、R3和R4继代移殖菌株。分别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进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与毒力测定,并将每种酶活性与相应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半致死时间(LT50)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随着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逐代下降,其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活性也逐代降低;来源于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随着毒力逐代提高,3种酶活性也逐代上升,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3种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与3种酶活性间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球孢白僵菌对棉蚜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毒力测定预备实验,从5个菌株中筛选出2个对棉蚜致病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菌株XW0107001和YN9108008。并在室内测定其对棉蚜的毒力,筛选出了高致病力菌株YN9108008。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侵染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生长动力学及其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菌体增殖和杀虫毒力的关系,为提高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杀虫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西花蓟马被两株球孢白僵菌菌株(SCWJ-2和GZGY-1-3)侵染后的死亡率,并以未被真菌感染的西花蓟马为对照,计算其累积校正死亡率,选择第3天的数据(对照死亡率为2%-5%)比较两个菌株的杀虫效率。其次,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内平板培养的上述两个菌株的菌落直径,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取20、25和30℃温度下,西花蓟马分别被两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第1、2和3天的混合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球孢白僵菌在每个宿主样品体内的拷贝数,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基因拷贝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SCWJ-2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较高致病性,无论任何温度和何种菌株,西花蓟马从处理后第2天开始有死亡个体出现,第8天时,SCWJ-2和GZGY-1-3造成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91%和79%-90%。以第3天的校正死亡率为指标(对照死亡率为2%-5%),30℃下菌株SCWJ-2毒力显著高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毒力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培养试验表明,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两个菌株菌落直径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第8天时,菌株SCWJ-2和GZGY-1-3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1-36、28-32 mm。选取第3天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菌株SCWJ-2在3个温度下的菌落直径均显著大于菌株GZGY-1-3(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除30℃下的菌株SCWJ-2之外,两个菌株在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都在第1天时下降,2 d后又逐渐上升。使用第3天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在30℃下菌株SCWJ-2真菌拷贝数显著大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真菌在被侵染虫体内的基因拷贝数受到菌株和温度的影响,这与生物测定结果相一致。与菌株GZGY-1-3相比,SCWJ-2更适合高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已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但其不成熟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一直是限制球孢白僵菌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开展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工艺研究,提高液体发酵生物量,从而为固体发酵阶段提供优质的种子液,进而提高固体发酵的产孢量,为球孢白僵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影响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的培养条件有温度、装样量、摇床转速、接种浓度和pH等,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球孢白僵菌菌株SDDZ-9的液体发酵的主要因子,然后运用最陡爬坡路径法,以试验值变化的梯度方向和各因素效应值的大小分别确定爬坡方向和变化步长,确定响应面的中心点,逼近最佳值区域,最后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响应曲面法,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各因素与效应值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发酵生物量的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响应面分析和评价,确定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毒力较高的球孢白僵菌菌株SDDZ-9液体发酵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培养温度、装样量、转速和浓度是影响发酵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一定范围内的pH变化对此菌株的液体发酵影响较小。在自然pH下,当培养温度27.08℃、装样49.72 mL(250 mL三角瓶)、摇床转速205.45 r/min、接种浓度1.122×107孢子/mL时,发酵48 h产生的生物量最大。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得到的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生物量为14.769 g·L-1,与模型预测生物量相符,固体发酵后产孢量为20.16 g·kg-1,含孢量1.84×1011孢子/g。【结论】在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进行发酵,可显著提高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此液体发酵工艺为球孢白僵菌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后代生命表参数的亚致死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关于昆虫病原真菌对昆虫生命表亚致死影响的研究较少,而由真菌侵染所产生的亚致死影响对于寄主昆虫的种群动力学至关重要,并最终影响着目标昆虫的害虫地位。论文旨在比较烟粉虱(Bemisia tabaci)亲代3龄若虫经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处理及对照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探讨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生命表参数的亚致死影响。【方法】应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后代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以蒸馏水处理的个体作为对照。应用bootstrap方法计算种群生长参数的平均数和标准误;采用t-test比较分析球孢白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烟粉虱的种群参数、发育历期和繁殖力间的差异。【结果】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与对照之间在成虫前期、总产卵前期、1-4龄若虫存活率和生命表参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与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成虫前期(20.59 d)相比,亲代接种球孢白僵菌使后代个体的成虫前期显著延长(26.58 d)。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后代存活率(0.195)要比对照个体(0.76)低。球孢白僵菌处理烟粉虱后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时间(T)和总繁殖率(GRR)分别为0.063 d-1 、1.065 d-1、6.85,30.613 d和41.883,而对照烟粉虱后代种群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137 d-1 、1.147 d-1、33.443、25.575 d和51.44。【结论】亲代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其子代种群增长要比对照组慢,死亡率高,但生殖能力并无显著性影响。该研究可为了解昆虫病原真菌对烟粉虱的长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中国的重要外来入侵和检疫性害虫, 对各地的蔬菜和花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极端高温(45℃)对西花蓟马存活率、繁殖力以及体内海藻糖、山梨醇含量的影响,为西花蓟马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45℃条件下高温热激西花蓟马当代成虫、2龄若虫2 h,经过24 h变温模式22℃(4 h)-25℃(8 h)-28℃(4 h)-25℃(8 h)培养后再进行一次45℃ 2 h的热激处理。研究热激处理后其亲代、F1代和F2代的种群参数(亲代各虫态存活率、雌成虫寿命,F1和F2代种群数量、存活率、性比)以及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的变化。【结果】45℃ 2 h高温热激两次后,西花蓟马各个虫态的存活率均小于50%,且预蛹和蛹的存活率为0,成虫的存活率最高为41.38%,显著高于其他虫态(1龄若虫存活率为5%,2龄若虫存活率为21.36%)(P<0.05);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在45℃高温条件下热激2 h两次后,其亲代雌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均明显降低,且F1代也受到较大影响, F1代种群数量、存活率、性比(♀﹕♂)显著降低,但F2代种群有所恢复,另外热激处理西花蓟马成虫的雌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在亲代、F1代中都明显高于热激处理2龄若虫(P<0.05);西花蓟马亲代成虫和2龄若虫在45℃热激2 h两次后其体内的海藻糖含量明显降低,并且影响到F1和F2代种群体内的海藻糖含量,另外热激处理亲代成虫其体内海藻糖含量低于热激处理亲代2龄若虫的海藻糖含量, 且F1和F2代与亲代趋势相同(P<0.05);西花蓟马亲代成虫和2龄若虫在45℃热激2 h两次后其体内的山梨醇含量明显升高,热激亲代成虫的山梨醇含量高于热激2龄若虫体内的山梨醇含量,且这种热激处理能够影响到后代种群体内山梨醇的含量,F1和F2代体内山梨醇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亲代相同(P<0.05)。【结论】45℃极端高温处理不仅对西花蓟马亲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理生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延续到了子代(F1、F2代)的不同发育阶段。同时,西花蓟马对极端高温的应对与其体内的海藻糖、山梨醇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西花蓟马气味结合蛋白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时空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定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并对其序列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为阐明该虫嗅觉识别的机制、利用干扰昆虫嗅觉识别来进行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西花蓟马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用MEGA6.0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应用服务器Chou & Fasman预测蛋白的二级结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西花蓟马不同发育期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克隆了一个西花蓟马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FoccOBP1(GenBank登录号:KM527948);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66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3′端非编码区长172 bp,具有真核生物polyA加尾结构,5′末端非编码区长38 bp,预测成熟蛋白分子量为16.39 kD,等电点为7.46,N端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具有气味结合蛋白典型的6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特征,其排列方式为C1-X26-C2-X3-C3-X40-C4-X9-C5-X8-C6,符合典型OBP 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结构模型。氨基酸序列中有3个亲脂性区域,第74-83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亲脂性口袋尤为明显,可能是脂溶性气味分子的结合位点;FoccOBP1氨基酸序列与3个半翅目和10个同翅目昆虫OBP聚在同一分支,其中与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的AlucOBP8(GenBank登录号为AFJ54049.1)、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的AlinOBP5(GenBank登录号为ACZ58031.1)、牧草盲蝽(Lygus lineolaris)的LlinOBP2(GenBank登录号为AHF71029.1)同源相似性最高,其次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AgosOBP7(GenBank登录号为AGE97637.1)、大豆蚜(Aphis glycines)的AglyOBP7(GenBank登录号为AHJ80893.1)、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的RpadOBP7(GenBank登录号为AHL30243.1)等昆虫的OBP,表明FoccOBP1与这些基因的亲缘关系也较近;经FoccOBP1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FoccOBP1以α-螺旋为主,其次是β-折叠,转角含量较少;经不同发育阶段检测发现,FoccOBP1在西花蓟马若虫期和初羽化成虫期的表达量较高,且随成虫羽化后天数的延长表达量逐渐降低,在雌雄成虫间的表达量也有差异;在初羽化成虫的不同组织检测发现,FoccOBP1几乎在初羽化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0a/FoccOBP1。【结论】明确了FoccOBP1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了该蛋白的二级结构特征,根据FoccOBP1在西花蓟马中的时空表达情况,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西花蓟马嗅觉识别、定位寄主植物、信息素合成或性行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0a/FoccOBP1,为下一步该蛋白表达纯化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毁灭性害虫葱蝇(Delia antiqua)的防治上具有重大潜力。研究旨在明确球孢白僵菌侵染葱蝇成虫后,血淋巴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其致病的关系,揭示球孢白僵菌对葱蝇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基于球孢白僵菌对葱蝇成虫的室内生物测定的研究基础,使用菌株GZGY-1-3,采用点滴法,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葱蝇初羽化成虫,采用BCA法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球孢白僵菌侵染不同时间(12、24、36、48、60和72 h)后,侵染组与对照组葱蝇成虫血淋巴中蛋白质总量及20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处理时间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和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球孢白僵菌侵染12—36 h,侵染组与对照组血淋巴蛋白浓度变化趋势相近,均呈先下降后小幅度上升趋势。但侵染组血淋巴中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侵染24 h后,侵染组血淋巴内蛋白质是对照组的1.20倍;侵染48 h后,侵染组中蛋白含量下降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83倍。侵染60—72 h,血淋巴蛋白含量升高。葱蝇成虫血淋巴中共检测出20种游离氨基酸。侵染12—36 h,葱蝇成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侵染36 h,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63倍;侵染48—60 h,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上升;侵染60 h后,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01倍;感染72 h,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侵染后,血淋巴内游离氨基酸种类没有变化,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波动差异较大。球孢白僵菌对血淋巴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结论】球孢白僵菌的侵染引起葱蝇成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一系列变化,严重阻碍了葱蝇成虫的正常生理活动,在葱蝇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团聚体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属性,也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固存场所。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洞庭湖平原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分形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双季稻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为平台(1986—2013),运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分析对照(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和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4种处理影响下耕作层(0—20 cm)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其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除粒径>5 mm的土壤团聚体外,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均随团聚体粒径减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特征在不同处理间表现一致。长期不同施肥对2—5 mm和0.5—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中上述两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35.5%—64.5%和6.2%—14.7%。施肥后团聚体的WR0.25、MWD、GMD分别增加8.6%—12.5%、7.1%—15.1%、13.7%—28.4%,而D值降低2.3%—3.5%,说明长期施肥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团聚体结构。单施氮磷钾肥和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均可显著提高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P<0.05),并始终表现出HOM强于LOM、LOM强于NPK的处理效应,与对照相比,HOM处理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2.1%—36.6%。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不同处理间>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量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表现出HOM(83.5%)>LOM(81.6%)>NPK(79.2%)>CK(69.9%)的顺序。施肥各处理均可显著提高>5 mm、2—5 mm、0.5—2 mm三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主要影响土壤有机碳在2—5 mm和0.5—2 mm两级团聚体中的分配率。>0.5 mm的各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施肥后土壤新增有机碳主要向>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中富集。【结论】长期实行NPK平衡施肥及与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洞庭湖平原红壤性水稻土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及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积累,与单施氮磷钾肥处理相比较,施用有机肥特别是高量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肥配施更有利于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形成和固碳能力的增强,是更优的稻田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室内测定了从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和块茎蛾罹病虫体上分离纯化的球孢白僵菌菌株DBM001,XWYE001和PTM001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速度,及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各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有显著差异。供试DBM001,PTM001 XWYE001三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菌株对于小菜蛾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24,0.304,0.297。在108孢子/mL,107 孢子/mL,106孢子/mL,105孢子/mL,104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下,3菌株孢子液处理后小菜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4.0%~48.0%,76.0%~28.0%和62.0%~28.0%。3菌株处理后第3d时的LC50分别为6.5×107孢子/mL; 4.07×107孢子/mL和2.88×107孢子/mL。在106孢子/mL下,3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亡中时LT50依次为3.0, 4.1,3.5d。由此表明,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菌株的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效应较长,均在3d以上,即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对小菜蛾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时效差异较大,尤其是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分离株对小菜蛾的毒力发挥较慢。  相似文献   

19.
对12个酯酶型的16株白僵菌进行了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酯酶型株系对松毛虫的毒力差异显著,LT50可相差数倍;同一酯酶型株系经不同寄主转移后,其毒力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如从松灰象甲上分离出的不同酯酶型的2株白僵菌[MGS980404-21(酯酶型05),MGS980510-06(酯酶型06)]和人工释放的酯酶型02菌株Bb13毒力都很高,而从松灰象甲分离出的与释放菌株属同一酯酶型的另一个菌株MGS980507-34,毒力虽然很低,但却是林间最常见的流行菌株.上述结果理解为白僵菌在林间的宿存,尤其是它在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能在林间长期宿存不绝的原因,以及对于从林间采集筛选高毒菌株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