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3个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MG0~MGⅢ)为对照,对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不同生态区的25份大豆主推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对照品种(MG0~MGⅢ)虽然生育日数存在差异,但在各年份均可正常成熟。参试品种(系)生育期组属MG0的最多,其次为MGⅢ、MGI、MGⅡ。由赤峰大豆综合试验站选育的优质高油、高产大豆品种赤豆1号和赤豆3号生育期组属MGI和MGⅡ。试验结果明确品种在赤峰地区的生育期组归属,为全国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不同区域新品种在各大豆产区的审定、繁殖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12个北美大豆标准品种MG0~MGⅢ组为对照,选择铁岭地区主栽品种、新选育的品种(系)和国家、省级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共计65个为参试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65个参试品种中划分到MGⅠ组的有6个品种,划分到MGⅡ组的有18个,划分到MGⅢ组的有41个。铁岭地区对应的生育期组为MG0~MGⅢ,其中MGⅢ组的品种更适于铁岭地区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孙宾成  张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76-6577
东北高寒地区是我国超早熟大豆主栽区,主要为MG0000组和MG000组,这两组大豆品种数量较少,优异种质资源匮缺。根据大豆生育期的遗传规律,探索超早熟大豆品种的改良方法、选育途径,创新超早熟优质种质,选育超早熟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培育适合中国华南及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稻作区种植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为杂交水稻在该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广西万禾种业有限公司利用优质感光不育系博ⅢA与优势恢复系R638配组育成感光型杂交籼稻新组合博Ⅲ优638,于2013-2014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晚造感光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于2017-2018年在缅甸和越南进行试种。【结果】博Ⅲ优638于2015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米质优、田间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在缅甸、越南也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结论】博Ⅲ优638可在华南地区适合种植感光品种的稻作区种植,并可引种到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为海拔1 800m以下地区,适宜种植中熟、晚熟品种;适宜区为海拔1 800~1 900m,适宜种植中熟、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为海拔1 900~2 000m地区,适宜种植早中熟、中熟品种;可种植区为海拔2 000~2 300m,属高寒阴湿气候,以种植早熟品种为主;不可种植区为海拔2 400m以上地区,由于热量条件严重不足,难以达到玉米气候生态条件,不宜种植。建立的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的产量气候预测方程,预测准确率均达80%以上。【结论】根据预测模型和气象因子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以指导临夏地区玉米的科学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个不同生育期组美国大豆标准品种为参照,初步确定辽宁省沈阳地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标准的参考范围,并对沈阳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新近选育的品种(系)、国家和省级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分组。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参试品种中,除辽豆32号属于Ⅱ生育期组外,其余品种均属于Ⅲ生育期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587-4603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玉米播种期和成熟期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在收集整理全国2 414个县的玉米生育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和2000s中国玉米的播种期与收获期分布图;在整理全国618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时段和2000s时段中国年均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以农业种植一级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回归方程,并将PRECIS模型中B2情景数据代入方程组预测2030s中国玉米的生育期。【结果】与1970s时段相比,2000s时段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玉米播种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均提前约1-15 d;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春玉米的成熟期平均推迟了11 d和3 d,2000s时段其它玉米种植区域的成熟期平均提前3-12 d。2000s时段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缩短约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生育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与2000s时段相比,B2情景下,2030s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春玉米播种期将推迟2-5 d,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将提前2-19 d;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和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推迟4-1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提前2-12 d,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成熟期则基本保持不变。2030s时段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则将缩短3-6 d,其它区域的玉米生育期将延长2-15 d。【结论】中国气候正朝着增温、变干和低辐射的方向发展。受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域内玉米生育期变动明显,其中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外玉米播种期以提前为主,玉米成熟期的变动则较为复杂,玉米的生育期则以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大豆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为保障大豆生产安全、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区域气候模式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21-2050年大豆熟型的可能分布及生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①以B2情景为例,不同熟型大豆品种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东扩,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区北移,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及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缩小,极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扩大。②在A2情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2.2d,开花期平均提前3.0d;在B2情景下,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3.0d,开花期平均提前4.2d。③在A2情景下,2021-2030年辽宁省大部及吉林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辽宁东部及吉林省东南部小部分地区减产10%以上,2031-2050年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10%以上。④在B2情景下,2021-2050年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2031-2050年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10%以上。【结论】在A2和B2情景下,未来30年间大豆出苗-开花阶段缩短,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有可能发生;大豆减产面积不断增加,减产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辽西地区甜高粱种植提供品种资源支撑,引进14个甜高粱品种,开展适应性研究。【方法】通过两年的田间种植,对生育期、株高、茎粗、茎秆干鲜重、茎秆糖锤度、抗逆性、生物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20年引进的品种中除辽杂26未成熟外其它品种均能结实并成熟,生育期在121-131天。2021年只有4个品种成熟,与2020年相比生育期延长4-6天,生育期在127-133天。各品种茎秆含糖锤度在15.0%-20.6%之间。晋甜杂3、辽甜27生物产量达到92482.9kg/hm2、87882.5kg/hm2,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且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抗倒伏性表现较好,【结论】:晋甜杂3和辽甜27表现最好,是较理想的甜高粱品种,可作新品种在辽西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内蒙古四大生态区(黄土高原、阴山北麓、燕山丘陵和大兴安岭)不同降水年型下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莜麦、油菜、油葵和食葵)的适应性,为优化内蒙古主要作物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4个生态区的典型站点,应用验证后的APSIM模型定量6种作物的潜在产量、雨养产量和产量差,以此计算不同降水年型下作物减产率,评估其适应性并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解析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性。【结果】(1)6种作物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10.1 d、8.9 d和1 322.4 kg·hm-2,NRMSE分别为14.6%、19.2%和22.6%,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区域各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2)玉米、马铃薯、莜麦、油菜、油葵与食葵的潜在干重产量分别为12 024±4 874、7 315±806、6 611±906、2 424±326、2 721±205、4 905±428 kg·hm-2,莜麦与食葵的最大潜在产量在阴山北麓,其他4种作物的最大潜在产量在黄土高原。玉米、马铃薯、莜麦、油菜、油葵与食葵的雨养干重产量分别为3 056±2 902、3 337±1 608、2 974±1 677、912±511、869±618、1 508±984 kg·hm-2,6种作物的雨养产量自西向东递增,在大兴安岭达到最大值。玉米、马铃薯、莜麦、油菜、油葵与食葵的产量差分别为8 968±5 844、3 978±2 358、3 637±2 122、1 512±832、1 852±749、3 397±1 328 kg·hm-2,除玉米与莜麦外的4种作物产量差自西向东递减,在大兴安岭达到最低值。(3)以雨养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减产率为干旱指标,并参考雨养产量的变异系数,则在雨养条件下,黄土高原区各作物均不适宜种植;阴山北麓区枯水年各作物均不适宜种植,平水年适宜种植马铃薯,丰水年则适宜种植马铃薯、莜麦;燕山丘陵区枯水年各作物均不适宜种植,平水年适宜种植马铃薯与莜麦,丰水年6种作物均适宜种植;大兴安岭区枯水年适宜种植马铃薯、莜麦、油菜与食葵,平水年与丰水年6种作物均适宜种植。(4)6种作物的相对蒸散与相对产量的线性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R2在0.84—0.99。作物对水分亏缺的敏感度为:油葵>食葵>玉米>莜麦>油菜>马铃薯。【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内蒙古四大生态区不同降水年型下作物的适应性,6种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雨养条件下,马铃薯在阴山北麓与燕山丘陵的平水年与丰水年型以及大兴安岭的所有年型下均适宜种植,莜麦在阴山北麓的丰水年型、燕山丘陵的平水和丰水年型以及大兴安岭的所有年型下均适宜种植,油菜与食葵在燕山丘陵的丰水年,大兴安岭的所有年型下均适宜种植,而玉米与油葵仅在燕山丘陵的丰水年,大兴安岭的平水年与丰水年型下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1.
甜菜单粒雄性不育杂交新品种内28128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单粒标准型二倍体雄性不育杂交种。在2010—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块根产量比对照甜研309增产10.9%;在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块根产量68435kg/hm2,比对照甜研309增产15.6%;平均含糖率15.81%,比对照高0.13度。该品种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在其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单产、改良品质和增强品种抗逆性能,一直是小麦育种追求的重要目标。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小麦育种室根据内蒙古小麦主产区品种需求,经多年试验育成"农麦3号"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春性、中筋、高产、抗锈病,于2011年3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同时针对内蒙古中西部小麦产区生产条件开展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形成的配套技术充分保障了该品种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近十年审(认)定油用向日葵品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十年内蒙古自治区油用向日葵的审(认)定情况、审(认)定品种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综合抗性及生产应用情况行分析,建议自治区应加强中早熟高产稳产品种的选育,重视生物技术应用,加强抗病育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选育等几个方面开油用向日葵育种工作,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油用向日葵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对1987~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县域农业比重数据的时空分布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比重空间自相关性强且空间聚集现象明显;2农业比重存在区域趋同趋势,“低”水平县域趋同趋势有所加强,“高”水平县域趋同趋势有所减弱;3县域自身及其邻域同时向上转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蒙东以及蒙西的乌兰察布且呈收缩态势,县域自身或邻域有一方或双方均向下转移的区域绝大多数位于蒙西;4农业比重水平转移显著受到时间和区域背景的制约,区域趋同趋势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不稳定与不独立的特征;51987~2001年,农业比重低水平地区和高水平地区的区域背景对水平转移均起到了负面影响;2001~2014年,农业比重低水平地区的区域背景对水平转移起到了负面影响,而高水平的区域背景则产生了正面影响。这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区域趋同趋势存在及差异提供了空间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采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中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内蒙古2000~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超高值区域、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中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划分为2000~2004年、2005~2009年2个时段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时间上,大部分县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的超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型县区,呼伦贝尔市的边境县区以及中部的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而低值和较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境内。对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反映出内蒙古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内蒙古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样地,采用野外调查、形态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长蝽总科分布情况。明确该地区长蝽分属7科48种,以地长蝽科Rhyparochromidae物种最丰富(20种),长蝽科Lygaeidae次之(12种)分布情况。在4个样地中,呼伦贝尔市物种最丰富(34种),通辽市最少(13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相似性分析表明赤峰市与呼伦贝市、赤峰市与兴安盟长蝽群落中等相似;通辽市与其他三地相似性均较低。长蝽分布与多样性情况可能与生境、食物、寄主和自身适应性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区生态类型多样,为充分发挥各玉米种植区的优势,文章从种植制度、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向进行了分区阐述,探讨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分区发展方向及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及产业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草地畜牧业大区,被列为全国玉米、小麦、大豆、牛羊肉、奶类及毛绒类产品的优势区域。本文通过内蒙古农牧业结构50年变动分析和主要农畜产品的比较优势计算,提出基于优势区域的农畜产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为全区乃至中国北方面临农业新阶段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市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统计年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呼伦贝尔市Ⅲ期(1984年)、Ⅴ期(1995年)、Ⅶ期(2008年)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Ⅲ期到第Ⅶ期呼伦贝尔市天然林面积由961.39万hm~2下降至341.72万hm~2,蓄积量由78 053.37万m~3下降到24 392.02万m~3;人工林面积由10.47万hm~2增加到26.47万hm~2,蓄积量由221.87万m~3增加到1 308.55万m~3。第Ⅲ期到第Ⅶ期呼伦贝尔市天然林碳储量呈下降趋势,由2 277.91 TgC减少到637.47 TgC;人工林碳储量呈现上升趋势,由58.01 TgC增长到404.54 TgC。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变化趋势与森林面积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幼龄林的面积和碳储量最大,森林的年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随着时间推移,成熟林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碳储量和碳密度随之增加。各林型和不同龄级碳密度值在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