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稻苗、稻壳及糙米中的申嗪霉素残留量方法。样品以丙酮和乙酸混合溶液提取,稻苗样品过SPE小柱净化,稻壳和糙米直接浓缩、定容,最后用液相色谱DAD检测器测定。该方法条件下,申嗪霉素的最小检出量为0.2ng,在稻苗、稻壳、糙米中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01、0.004mg/kg,申嗪霉素在样品中的回收率为76.6%~106.5%,变异系数为2.6%~11.5%,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
申嗪霉素1%悬浮剂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申嗪霉素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中嗪霉素l%悬浮剂在水稻田土壤、田水、稻杆、糙米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5%~108%。申嗪霉素在3地的稻秆和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6~2.53d、2.06~3.61d。14d稻杆、稻壳最终残留量〈0.01mg/kg(最低检出浓度),稻米、土壤最终残留量〈0.004mg/kg(最低检出浓度)。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200 9x-2.090 4(r2=0.968 1),其EC50为0.08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植株喷施申嗪霉素有效成分剂量6.45μg/mL后第1、8、15天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99.37%和81.23%;喷施申嗪霉素3.23μg/mL后第1、8、15天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60.54%和64.58%,且与喷施井冈霉素有效成分剂量50μg/mL的防治效果94.43%、64.17%和30.49%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研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以及不同量的植物油对申嗪霉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油最有利于提高申嗪霉素的产量。通过将大豆油与培养基其他几个主要成份的正交实验,确定了培养基的最佳成份,摇瓶申嗪霉素产量达到1 700mg/L。通过在发酵罐中进行扩大实验,申嗪霉素产量达到1 587mg/L,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辣椒和土壤中的申嗪霉素残留量方法。样品以丙酮和冰醋酸混合溶液提取,辣椒样品过SPE小柱净化,土壤直接浓缩、定容,最后用液相色谱DAD检测器测定。该方法条件下,申嗪霉素的最小检出量为:0.2ng,在辣椒和土壤中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1mg/kg,申嗪霉素在样品中的回收率为78.9~101.8%,变异系数为0.99~8.29%,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200 9χ-2.0904(r2=0.9681),其EC50为0.08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植株喷施申嗪霉素有效成分剂量6.45μg/mL后第1、8、15天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99.37%和81.23%;喷施申嗪霉素3.23μg/mL后第1、8、15天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60.54%和64.58%,且与喷施井冈霉素有效成分剂量50μg/mL的防治效果94.43%、64.17%和30.49%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1%申嗪霉素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菁 《湖北植保》2009,(5):13-14
水稻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Shirai) Ito]是黄冈市水稻重大病害之一.常年发生面积在24.18万hm2次,对水稻的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筛选出防效好、增产作用明显、经济安全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农药品种,针对上海农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1%申嗪霉素悬浮剂不同剂量,在黄冈市黄州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申嗪霉素是一种新型微生物源杀菌剂,主要成分为吩嗪-1-羧酸。测定了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51个菌株菌丝生长的平均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3.31±0.77 μ g/mL,并且与常规杀菌剂多菌灵、菌核净无交互抗性关系。离体叶片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申嗪霉素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随其处理剂量增加而提高,用有效成分200 μ g/mL药液处理时,抑制离体叶片发病的效果可达到67.08%,田间防效可达83.29%,优于对照药剂异菌脲。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黄瓜和土壤中申嗪霉素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1%乙酸)混合溶剂提取,吸取上清液,过有机滤膜,最后选择DAD检测器用250nm波长测定。该方法条件下,申嗪霉素的最小检出量为:0.2ng,在黄瓜和土壤中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申嗪霉素在黄瓜和土壤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8%~100.5%,变异系数为1.5%~4.8%,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源农药申嗪霉素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申嗪霉素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微生物源农药,具有高效、安全、广谱等特点,其主要成分是甜瓜根际促生菌M18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吩嗪-1-羧酸。文章重点就申嗪霉素产生菌M18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的鉴定、申嗪霉素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最新研究进展、申嗪霉素高产工程菌株的构建和产业化、以及申嗪霉素大田防病试验结果及推广应用情况等进行详细综述,并对其抗菌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申嗪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遗传和代谢改造以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为获得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稀有放线菌,从红豆杉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11株放线菌,筛选出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ST7-2,抑菌率为79.88%,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和16S rRNA、recA、gyrB、rpoB序列分析,确定菌株ST7-2为杀结节链霉菌Streptomyces tuber...  相似文献   

13.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及防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与导致药剂防效下降的因素。三环唑喷雾或浸根处理对稻瘟病都有显著防效,浸根处理优于喷雾处理;喷雾或浸根处理后5 d内表现较高防效,持效期达10 d;三环唑处理3 d后再次喷雾处理,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还可使持效期延长至15 d;在稻瘟病菌尚未侵入稻苗时用10 μg/mL三环唑喷雾处理,防效达81.3%,在稻瘟病菌完成侵入后再用三环唑处理,10 μg/mL药剂防效仅为35.6%。若水稻叶片有伤口,三环唑对稻瘟病则失去防效。药剂喷雾后1 h内降雨会导致防效显著下降, 3 h后降雨则对防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液体培养的稻瘟病菌菌丝经过滤,减压浓缩,乙醇沉淀,透析,离心,获得滤液活性物质CFS。以CFS为激发子,研究其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FS能够诱导玉米对大斑病菌和弯孢叶斑病菌产生抗病性。CFS的浓度与诱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01到0.5μg/μl葡萄糖当量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激发子浓度的增加,其诱导的抗病性增强;当CFS浓度高于0.5μg/μl,其诱导的抗病性不再增强。CFS的最高诱抗效果(50%左右)出现在处理后的2~3d,之后逐渐下降,到10d降至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采集样品中细菌的分离获得生防菌Xi-55,经纯化培养后观察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经比较鉴定,确定生防菌Xi-55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初步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Xi-55菌株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为86%。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出最佳发酵技术参数,为微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8.
苯甲酸对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甲酸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受pH值影响较大,通常在酸性条件下的活性较高。在pH=5条件下,苯甲酸对供试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对黄瓜疫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相对较高,EC50分别为24.40μg/mL和62.65μg/mL,其次是水稻稻瘟病和番茄灰霉病菌,而对小麦赤霉病菌及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活性相对较差,对辣椒炭疽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基本无活性;苯甲酸对稻瘟病菌的菌丝干重增加、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但对产孢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To elucidate perithecial wall development in Magnaporthe grisea, monoconidial isolat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urfaces of six perithecia in five crosses. Genotypes of these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based on colony color, mating type and repetitive DNA elements. Each set of isolates from four perithecia possessed the genetic markers from only one parent in each cross. However, each set of isolates from the other two perithecia had markers from both parents. Tissues containing both parental genomic components may thus take part in construction of perithecial wall. Received 13 October 2000/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12 March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