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危险入侵性有害生物,对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通过化学防治控制该蚁的扩散传播依然重要。本试验评估直接撒施、破坏蚁巢后撒施、撒施后破坏蚁巢以及撒施后淋水等多种方式撒施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对红火蚁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坏蚁巢后撒施和撒施药剂后破坏蚁巢的蚁巢防治效果以及蚁群防治效果均高达100%,且22 d迁巢率仅分别为30%和43.33%,均优于直接撒施。因此,撒施药剂后破坏蚁巢和破坏蚁巢后撒施这两种处理方式更为适合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田间防治红火蚁。 相似文献
2.
作者进行了水稻用药减量控害增产技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0%防治二化螟示范试验,示范区达到减少农药用量15%,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产量增加5%~10%。 相似文献
3.
4.
试验表明,毒死蜱·噻虫嗪30%水乳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药量80mL/667m2药后7、14d的总校正防效分别达90.4%和86.1%,与对照药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3g/667m2的防效相当,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40%乳油100mL/667m2的防效。该药剂不但防效理想、持效期较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6.
30%螺虫乙酯·噻虫嗪SC防治柑橘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柑橘木虱发生初期施用30%螺虫乙酯·噻虫嗪SC,施药后10d,试验药剂浓度为50mg/kg、60mg/kg和75mg/kg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分别达到74.41%、79.36%和91.77%,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试验药剂对柑橘安全,推荐使用浓度为75mg/kg。 相似文献
7.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黄条跳甲初发期,用0.9%联苯菊酯·呋虫胺颗粒剂2 000g、3 000g、4 000g/667m~2剂量拌细土撒施防治,施药后第7d防治效果分别为74.34%、76.97%与77.05%;施药后第15d防治效果分别为76.27%、77.28%与77.84%,相当于对照药剂0.4%呋虫胺颗粒剂7000g/667m~2和常用药剂15%毒死蜱颗粒剂1 000g/667m~2,高于对照药剂0.2%联苯菊酯颗粒剂5000g/667m~2。从防治效果来看,建议使用0.9%联苯菊酯·呋虫胺颗粒剂2 000g~4 000g/667m~2、拌土量为15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作者进行了水稻用药减量控害增产技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0%[1]防治二化螟示范试验,示范区达到减少农药用量15%,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产量增加5%~10%. 相似文献
9.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为对照,进行40%氯虫·噻虫嗪WG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0.60kg/ha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其中,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防效最高,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达84.66%、92.52%和87.51%,极显著高于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0.60kg/ha处理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为80.37%、86.42%和82.83%,显著高于3%克百威GR、略优于5%杀单·毒死蜱GR。且对甘蔗安全,对天敌无危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药剂对二化螟防治效果、产量及用药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667m2防治晚稻二化螟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用药15%阿维·三唑磷乳油100 mL/667m2,且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667m2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的作用。施药方法:于第3代二化螟卵孵盛期至2龄高峰前施药,可提高防效4.98%,每667 m2减少施药工本6元,增加产量31 kg,减少用药成本11元,667 m2增加总效益79.4元。 相似文献
11.
选用25%噻虫嗪WG等8种药剂进行柑橘粉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参试8种药剂对柑橘粉虱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对柑橘生长和果实发育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各药剂处理的防效差别较大,其中以400g/L杀扑磷EC1000倍液速效性最好,施药后3d防效可达90.18%,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240g/L螺虫乙酯SC3000倍液和25%噻虫嗪WG4000倍液持效期最长,药后21d防效分别为99.50%和98.27%,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生产中建议将速效性好与持效期长的药剂混合使用,防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枸杞上的残留情况, 评估其残留量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 建立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上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分析枸杞中农药的最终残留量, 估算农药慢性摄入风险。结果表明, 在0.01~1.0 mg/L的范围内, 2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0.01、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 平均回收率为80.7%~106.6%, 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 冷冻条件下储藏11个月, 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枸杞中均稳定。中国居民摄入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慢性暴露风险分别为16.6%和3.8%, 远低于100%, 慢性膳食暴露风险低。 相似文献
13.
氯虫·噻虫嗪在芥蓝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氯虫·噻虫嗪SC(300 g/L)在芥蓝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推荐剂量的2倍剂量(60mL/667m2)施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芥蓝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648 0 mg/kg和8.347 7 mg/kg,残留消解方程分别为Ct=4.198e-0.273 t和Ct=7.589e-0.424 6 t,半衰期分别为2.5 d和1.6 d。施药后21 d氯虫·噻虫嗪残留量降解至0.01 mg/kg以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采用0.15%噻虫嗪药肥混剂对甘蔗害虫进行防效试验。结果显示: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新种时,直接撒施于甘蔗植沟中,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于防治螟虫时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而用于防治蓟马时不同的使用剂量防效差异不大。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上推荐用量为600~900 ai g/ha。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在茶树菇及其菌棒上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规律,以30%噻虫嗪悬浮剂为供药试剂开展田间试验,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残留检测分析方法,对茶树菇及其菌棒上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1~0.5 mg/L和0.004~0.2 mg/L线性范围内,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9,在茶树菇和菌棒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103%,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噻虫嗪在茶树菇上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半衰期分别为1.77 d。用药后3~10 d,噻虫嗪在菌棒中的残留量主要集中在上段,噻虫胺在茶树菇和菌棒上的残留量均<定量限。30%噻虫嗪悬浮剂以有效成分0.009、 0.013 5 g a.i./m2的剂量施药2~3次,用药10 d后噻虫嗪在茶树菇中的残留量近似于欧盟规定噻虫嗪在真菌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0.01 mg/kg。 相似文献
18.
用新型农药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烟草蚜虫的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g和8g,药后3d对烟草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91%和91.03%;药后7d,2种药剂处理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6.55%和72.56%。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叙述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用C18柱和紫外检测器(253nm),测定了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的含量.结果表明,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046;变异系数为0.18%;平均回收率为99.65%.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