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氮素对大豆旱后补偿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豆生殖生长期水分胁迫,营养生长期复水的条件下,研究氮素对大豆复水后补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解除后的后续生长过程中,适量氮肥能有效消除水分胁迫对株高叶面积的抑制作用,复水后补偿生长显著。同一水分条件下,低氮处理的大豆株高、叶面积的补偿生长量是高氮处理的1倍,根重和经济产量也明显超过高氮处理的大豆。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水分胁迫强度、历时和氮肥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机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大豆营养生长期水、氮交互作用对大豆干物质和产量影响试验。根系生长量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强和胁迫历时延长呈单峰曲线变化,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根系的影响更为显著,14d重度胁迫处理的根系达到最大值,为对照水平的1.33倍;地上干物质随氮素提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在中度水分胁迫下,高氮处理的地上干物质平均为低氮处理的1.5倍;水、氮的交互作用对产量产生显著正效应,但符合报酬递减规律,14d各种水分胁迫及21d轻、中度水分胁迫下中、高氮处理的产量均产生显著的补偿效应,M14N3处理的产量达到最大值,为对照水平的1.18倍。水分胁迫强度、历时和氮素均是大豆产生补偿生长的关键因素,水分胁迫强度和历时的交互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根系生长,而增施氮更利于茎叶的累积,正是由于水、氮的协同作用,使大豆处于更好的均衡生长状态,水肥资源获得更有效地利用,因而使产量产生了显著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3.
硼、钼微量元素在大豆上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硼、钼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敏感,硼可促进光合作用的产物即叶片中合成的葡萄糖向果实中运输,能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钼的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氮代谢方面,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为研究硼、钼微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效果,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大豆产量,是农业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大豆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的特殊性,使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成为可能。经过我们几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改变大豆生产方式,提高大豆产量的一些成功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豆是我国当前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栽培技术是大豆生产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针对我国大豆的生产情况,总结了目前的大豆栽培技术,提出了有效的高产和稳产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栽培技术水平及大豆产量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大豆发源地,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大豆面积、产量与出口量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我国在大豆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病虫害、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与质量下降。近年来,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大豆无公害植保技术被广泛应用。文章对黑龙江省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进行研究,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农作物丰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辽宁中部地区大豆节水优质灌溉模式,在有滑动遮雨棚的测坑中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沟灌、固定沟灌和交替沟灌3种灌溉模式对大豆的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替沟灌比常规沟灌、固定沟灌更能促进大豆的根和茎粗的生长;其水分利用效率比常规沟灌和固定沟灌分别提高了25.4%和13.3%,产量提高了13.0%和7...  相似文献   

9.
风沙区作物存在不同的生理生长特点,现有的灌溉制度缺乏通用性,为确定风沙土地区大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适宜灌水量,进行大田试验,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 (W1)、0.6(W2)、0.8 (W3)、1.0 (W4)和1.2 Epan(W5) 5个灌溉水平,研究风沙土滴灌水量对大豆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高,先增大后减小,灌水量在1.0 Epan时最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同时获得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豆产量达到了3.61 t/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0.59 kg/m3,较传统雨养大豆分别增长97.3%和96.7%。综上,风沙土地区大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推荐灌水量为1.0 Epan。  相似文献   

10.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蒸渗仪针对沈阳地区潮棕壤土条件下,不同控制型灌溉处理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大豆优化控制性交替灌溉制度,为该技术在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控制性交替灌溉抑制了大豆地上部分的生长,处理2的产量最高,比处理1增产6.84%,节水8.85%,处理3最节水单产量最低,确定处理2为最优灌溉制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大豆生长参数和产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作物生长动态、连续、快速监测的要求,本文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以西北地区大豆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筛选出与大豆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相关性较好的5个植被指数,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和反向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分别构建了大豆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估计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RF模型构建的大豆LAI和地上部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精度显著高于SVM与BP模型,LAI估计模型验证集的R2为0.801,RMSE为0.675 m2/m2,MRE为18.684%;地上部生物量估算模型验证集的R2为0.745,RMSE为1 548.140 kg/hm2,MRE为18.770。而在产量的估算模型构建中,在大豆开花期(R4)基于RF模型构建的大豆产量预...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豆为供试作物.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进行水肥试验,对不同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产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水、氮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氯素作用大于灌水作用;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农业机械作业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文开展不同机型、不同压实次数的拖拉机压实试验,获取不同压实环境中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产量数据,分别从影响大豆产量的机械因素、土壤因素和复合因素出发,使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自适应增强模型(Adaptive boosting, AdaBoost)、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4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大豆产量影响预测模型,对模型性能及模型特征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机械作业与大豆产量间关系复杂,集成学习算法(AdaBoost和RF)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模型决定系数更高;利用复合因素对大豆产量建立的模型拟合度最高,其次为机械因素和土壤因素,其中基于AdaBoost的复合因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模型其拟合程度最优,其R2为0.92,MAE为1.33%,RMSE为1.86%;机械因素、土壤因素都会影响大豆产量,其中机械压实次数以及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坚实度为影响大豆产量的重...  相似文献   

14.
为在田间管理中对作物产量进行估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收集了大豆生殖生长期的高光谱数据及产量数据,基于各生育期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计算了7个光谱指数:比值指数(Ratio index,RI)、差值指数(Difference index,DI)、归一化光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土壤调整光谱指数(Soil-adjusted iegetation index,SAVI)、三角光谱指数(Triangular vegetation index,TVI)、改进红边归一光谱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index,mNDI)和改进红边比值光谱指数(Modified simple ratio,mSR),使用相关矩阵法将光谱指数与大豆产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取最佳波长组合,随后将计算结果作为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最佳光谱指数,最后将各生育期筛选出的与大豆产量相关系数最高的5个光谱指数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反向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构建大豆产量估算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全花期(R2)、全荚期(R4)和鼓粒期(R6))计算的光谱指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6,相关性较好,其中全荚期的光谱指数FDmSR与大豆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717;大豆产量最优估算模型的方法是输入变量为全荚期构建的一阶微分光谱指数和RF组合的建模方法,模型验证集R2为0.85,RMSE和MRE分别为272.80kg/hm2和5.12%。本研究成果可为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作物产量估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花荚期涝渍胁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汛期易涝易渍情况下大豆种植的排水管理措施,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大豆花荚期涝渍对其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引起大豆单株实荚数、百粒质量的减少和减产。大豆相对产量和涝渍综合累积水深SFEW_(30)显著负相关(R=0.948 9),随着涝渍时间的延长,减产幅度增大。在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情况下,为保证大豆正常生长发育并高产,花荚期涝渍时必须将农田地下水位在5 d内降至地面以下30 cm。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针对中国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创新型区域收入保险缺少第三方实时客观产量数据的问题,引入了卫星遥感估产技术,探讨其应用模式和适用性。以山东省嘉祥县大豆区域收入保险为例,基于哨兵2号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大豆种植地块,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作物生理参数,结合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实地抽样测产数据,建立了多参数线性回归模型估算大豆产量。研究结果显示,卫星遥感获取的研究区大豆种植面积为124 km2,与当地农业局上报的127 km2相差3 km2;采用实测地块验证,种植分布地块遥感识别精度达90%;产量估算结果显示,2018年8月23日大豆结荚期的NDVI和9月7日大豆鼓粒期的NDVI对大豆单产的解释度最佳,多参数回归模型计算全区平均产量为244,500 kg/km2,与常年299,800 kg/km2相比,体现了受灾严重的农情;产量估算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回归系数达0.92,可满足应用需求。结果表明,基于哨兵2号卫星遥感数据能够准确识别研究区大豆种植分布,并能在大豆收获后最快一周完成产量估算,指导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  相似文献   

17.
灌溉对不同耐旱型大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条件下,在半干旱地区,通过对不同耐旱型大豆品种进行灌溉,探讨品种和灌溉对大豆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提高了同一品种的LAI、株高、地上部生物产量、叶绿素含量,但却降低了根冠比值。同一处理,各时期地上部生物量表现为:R6R4R2,根冠比值表现为:R2R4R6。灌溉与品种均显著影响大豆产量的形成,且灌溉效应大于品种效应。灌溉提高了同一大豆品种的产量,但辽豆21产量提高的更多。同一灌溉条件下,辽豆14产量优于辽豆21。灌溉提高了大豆植株的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同一灌溉条件下,辽豆14的株高、主茎节数高于辽豆21,但节间长度却低于辽豆21。  相似文献   

18.
干旱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框栽方式,研究不同阶段干旱处理对土壤水分、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干旱历时的增加而递减,长时间干旱后稳定在20%~24%;对于短期干旱处理,灌溉量较大时,土壤含水率会迅速恢复到稳定值32%~34%,但是对于18d以上的干旱历时,较少的灌溉量并不能保证土壤含水率在1~2次灌溉后得到恢复,表明较少的灌溉量对土壤含水率的提升能力有限。各干旱处理结束时期,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均随干旱历时增加呈下降趋势,长期干旱会使全株干物质积累下降13%~30%;苗期和花荚期的短期干旱处理产生激发补偿效应,不会使大豆减产,结荚鼓粒期对水分供应较为敏感,干旱导致大豆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