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大豆立枯病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1.1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相似文献   

2.
正1大豆立枯病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1.1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1.2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1大豆立枯病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1.1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1.2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1大豆立枯病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1.1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1.2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1大豆立枯病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1.1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1.2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6.
番茄又名西红柿,它的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富含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以生食、煮食、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或整果罐头.番茄是全世界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 近年来,随着大棚蔬菜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反季节蔬菜中以番茄受害严重.流行年份,轻发地块死株率达5%~15%,中发年份,病田死株率达20%~40%,重发年份,病田死株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7.
正一、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又名细菌性枯萎病,俗称"发瘟",是茄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和大豆、萝卜、花生、芝麻等作物。近年来,随着大棚蔬菜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反季节蔬菜中以番茄受害最重,茄子次之。流行年份,轻发地块死株率达5%~15%,中发年份,病田死株率达20%~40%,重发年份,病田死株率高达85%。此病一般在坐果期显症,病情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新疆各地辣椒常在盛果初期突然死亡,一般轻病田死秧5—10%,中病田死秧30—50%,重病田死秧80—100%,严重影响辣椒生产.在哈密地区,辣椒死秧多在6—9月发生,高温和过量灌水往往突然发生死秧.病株开始叶片萎蔫下垂,呈青枯症状,3—5天后叶片变黄全株枯死;其主根、侧根或近土表的茎皮组织,由黄褐色变成黑褐色,并迅速腐烂,地上部分得不到水分供应而死亡.田间浇水过量或大量降雨时,叶、枝亦可发病,果实呈水浸状腐烂,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水稻立枯病在北镇市连年大发生,育苗田死秧率20%~35%,严重的死秧率在50%以上,甚至毁苗.使用黑龙江双城农药厂生产的3%水稻育苗灵防治水稻立枯病,防效较理想,但药剂成本高.为寻找成本低、防效好的药剂,2007年引进浙江温州鹿城农药厂生产的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立枯病,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辣椒雨涝死秧的病理分析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具有“高温易病,雨涝易死秧”的特点。这几年本地区连续发现暴雨过后辣椒大量死秧。一般田块辣椒死秧率20~45%。从大量的田间调查情况来看,老菜田重于新菜田。重茬田重于轮作田,露地重于保护地,平地重于坡地,常规品种重于杂交品种,暴雨年份重于常年。这几年本地区辣椒死秧和降水量成正比关系。随着暴雨季节的到来,每年7月份开始见点片死秧发生。7月中旬到8月中旬开始焊工发,8月下旬暴雨过后,发生辣椒死秧。辣椒死秧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市大棚番茄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番茄所受病害也十分普遍,其中番茄的青枯病和脐腐病在轻发年份地块死株率达5%~15%,中发年份病田死株率达20%~40%,重发年份病田死株率高达70%左右,借此在番茄生产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如何去诊断和防治等技术。1番茄青枯病1.1发病诱因及症状1.1.1发病流行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37℃,最高41℃,最低10℃,温度52℃10 min  相似文献   

12.
<正>一、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又名细菌性枯萎病,俗称"发瘟",是茄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轻发地块死株率达5%~15%,中发年份,病田死株率达20%~40%,重发年份,病田死株率高达85%。此病一般在坐果期显症,病情发展迅速,常成片萎蔫死亡,损失严重。1、识别与诊断番茄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发病初期地上部分虽表现为萎垂但叶片仍保持绿色,故名"青枯"。该病主要表现在成株期叶片和茎上,当植株高30cm左右时病  相似文献   

13.
大豆二条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大面积的重迎茬种植导致大豆病虫草害危害加剧,特别是害虫二条叶甲最近10年来在大豆田里上升为主要发生的害虫。一般年份大豆田内有虫株率在50%左右,严重发生年份有虫株率达到100%,造成大豆植株矮小,甚至缺苗断垄,从而减少产量。为此,我们针对大豆二条叶甲的发生动态、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积极有效地控制了大豆二条叶甲的为害,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正>番茄又名西红柿,它的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富含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以生食、煮食、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或整果罐头。番茄是全世界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近年来,随着大棚蔬菜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反季节蔬菜中以番茄受害严重。流行年份,轻发地块死株率达5%-15%,中发年份,病田死株率达20%-40%,重发年份,病田死株率高达85%。1青枯病1.1识别与诊断番茄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发病初期地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县首次发现斑背安缘蝽,近几年来危害逐年加重,主要为害大豆、豇豆、扁豆等,尤其对大豆危害最重,据9月对大豆田调查虫株率达到85-100%,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近几年辣椒栽培管理发现:辣椒定植后死棵原因主要为患疫病、茎基腐病和疫霉根腐病,特殊情况下还有立枯病和腐霉根腐病。  相似文献   

17.
为使水稻高产优质,对水稻苗期病害恶苗病、立枯病、水稻纹枯病,提出防治措施. 一、水稻立枯病 1、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针基腐等症状. (1)芽腐是在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和芽基部生有霉层.(2)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中枯黄,叶片不展,种子和茎基交界处常有霉层,茎基软易折,根变成黄褐色.青枯是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天气骤晴高温,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整株萎蔫,成簇成片枯死.  相似文献   

18.
一、症状识别立枯病主要发生于幼苗出土到定植前后。病苗茎基部开始仅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白天萎蔫,夜晚恢复。之后,病斑凹陷,绕茎扩展一周,发病部位明显变细,呈褐色干枯,直立而死,故称“立枯”。潮湿时,病斑上可以见到淡褐色的霉状物。二、发病规律立枯病是由土壤中的病原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大豆重迎茬现象日趋严重,农田杂草群落发生演变,部分弱势种群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优势种群,“三菜”就是当前大豆田最难防除的代表性杂草。黑龙江垦区因杂草危害一般减产10%~14%,但“三菜”对大豆田的危害较为严重,一般减产28.3%,因此“三菜”是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防除“三菜”成为大豆种植业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稻田药害发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立枯病(黄枯病) 在使用生长调节剂情况下发生立枯病与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播种量超过300g/m2时易得立枯病。立枯病症状是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根,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如变黑时就是立枯病。立枯病往往心叶死的比下部叶片早。一旦发现立枯病,应立即打药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