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粕粉为原料,以大豆多肽转化率为指标对固态发酵生产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获得的13株蛋白酶产生菌株进一步筛选。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基质含水量40%,接种量1%,初始pH值6.5,发酵时间120 h,发酵温度28℃;各菌株对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蛋白水解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ea)1001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后大豆多肽含量可高达26.44%和25.46%。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曲霉菌种固态发酵产游离氨基酸水平。[方法]以11种豆类为固态发酵培养基,研究其对米曲霉、黑曲霉、毛霉产游离氨基酸的影响,同时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米曲霉产氨基酸的培养条件。[结果]在以黄豆为培养基时,米曲霉产氨基酸最多,达64.65mg/g,其次是毛霉。11种豆类培养基在接种米曲霉后,其氨基酸的含量明显提高,尤其是黄豆、蚕豆、绿豆,相对提高率依次为824.9%、785.9%、761.3%。正交试验表明,培养时间对游离氨基酸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装料量,再次是接种量。[结论]最佳的生产工艺是接种量10%,装料量40 g,培养时间8 d。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高产蛋白酶棒曲霉Asp-195v的发酵条件。[方法]利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培养基成分配比、含水量、初始pH值、培养时间、接种量和培养温度等发酵条件对棒曲霉Asp-195v产蛋白酶的影响。[结果]影响该菌株产酶的最主要因素是培养时间,其次是温度,其他4个因素对该菌株产酶影响较小。该菌株最适产酶条件为:培养基成分中麸皮和豆粕比例为7∶3(总量为10g),含水量为90ml(250ml三角瓶),pH值为7,培养时间为72h,接种量为1.5ml,培养温度为24℃,摇床转数为120r/min。棒曲霉Asp-195v对盐有一定耐受力,其中24%NaCl中的蛋白酶与空白样品相比仍有47.6%的活性。[结论]该菌株在豆酱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性蛋白酶作为水产饲料用酶受到广泛的关注.为获得高产中性蛋白酶,研究了米曲霉ZW-06产中性蛋白酶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Ln18(37)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米曲霉ZW-06菌株产中性蛋白酶的7 个重要因素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 ZW-06产中性蛋白酶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在麸皮∶豆粕粉为8∶2的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5Na2CO3;产酶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基含水率60(W/W),装量26.7 g/L,接种量20(V/W),静置培养48 h,将获得最高中性蛋白酶产量,酶活达23 738 U/g.研究结果为中性蛋白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823-2825
[目的]为了优化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方法]采用固态发酵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接种量、含水量和麸皮含量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不同因素对固态发酵条件下纤维素酶活的影响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绿色木霉固态产酶发酵的最优条件是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5 d,接种量5%,含水量250%。[结论]该研究为绿色木霉对秸秆的转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鹏  刘红英  薛长湖  丛海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48-16449,16451
[目的]为米曲霉应用于鲍鱼肉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实验室诱变的米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米曲霉发酵鲍鱼肉过程中制曲湿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接种量对鲍鱼肉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米曲霉发酵鲍鱼的最佳条件。[结果]米曲霉发酵鲍鱼的最佳条件为制曲湿度70%,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60 h,接种量0.5×108个/g。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鲍鱼肉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3.148%,比未发酵时增加了2.7倍。[结论]研究结果为今后使用其他发酵微生物发酵鲍鱼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鲍鱼高值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制备大豆小分子肽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脱脂大豆粉为原料,通过多种微生物菌种固态发酵产蛋白酶水解制备小分子肽,并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试验得出,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大豆小分子肽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1.0 g/ml、0.2%黑曲霉、0.2%米曲霉、1‰酿酒酵母、发酵温度32℃,湿度80%、发酵时间36 h时,蛋白酶活力为466.8 U/g;最优水解条件为:水解温度55℃、水解时间10 h、pH 6.5、料液比为1∶2.5 g/ml时,水解度可达到90.61%。[结论]此工艺方法提高了脱脂大豆粉的食用价值和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混菌固态发酵法降解菜籽粕中硫苷及中性洗涤纤维的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米曲霉与绿色木霉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含水量40%,接种比例(米曲霉∶绿色木霉)1∶1,发酵时间96h,接种量30%和培养温度30℃。在此条件下硫苷的降解率达到90.71%,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达到20.65%。[结论]该研究可为固态发酵法生产高品质菜籽粕饲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红曲霉(FF-6202)固态发酵的条件,研究发酵过程中烘干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及翻曲次数对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结果]50℃时桔霉素的含量最大。随着温度升高,色素和桔霉素损失增大。桔霉素的生成量随着固态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到96h时达到最大。所产色素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多,12%接种量时为最多。变温培养时红曲霉产桔霉素量增加,恒温培养时色价高于变温培养时。降低固态发酵翻曲次数,可同时降低桔霉素和色素的产量。[结论]红曲霉固态发酵最佳控制条件为:烘干温度50℃,发酵时间在96h内,接种量12%,温度恒温34℃,发酵后期的翻曲次数减少为1次。  相似文献   

10.
刘志勤  彭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53-21754,21837
[目的]优化棉籽粕微生物脱毒条件,降低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方法]利用米曲霉3042固态发酵降解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接菌量、发酵温度、料水比和发酵时间对棉籽粕脱毒的影响,确定棉籽粕微生物脱毒的最优脱毒条件。[结果]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发酵棉籽粕游离棉酚含量的4个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料水比〉发酵温度〉接菌量〉发酵时间。正交试验表明,棉籽粕微生物最优脱毒条件为:米曲霉3042接菌量5%,发酵底物添加0.5%尿素和1%蔗糖,料水比1∶0.83,5℃发酵48 h。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含量降至117 mg/kg,降解率达到78.13%,发酵棉籽粕粗蛋白含量达到40.16%,较发酵前提高了12.87%。[结论]该研究为生产能够达到饲用标准的棉籽粕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J-4菌株产抑菌物质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枯草芽孢杆菌J-4菌株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碳源、氮源、无机盐含量)和发酵条件(发酵时间、装液量、发酵温度、接种量)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0%、黄豆饼粉1.00%、MgSO_40.15%、Na_2HPO_40.10%、NaH_2PO_40.10%;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装液量100 mL(250 mL)、发酵温度37℃、摇瓶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J-4菌株抑菌圈面积提高50.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酿酒酵母对豆酱发酵过程及豆酱质量的影响,提升传统豆酱人工接种发酵生产技术。[方法]试验在现代酱厂工业化米曲霉制曲的基础上,就豆酱生产过程中的几个工艺操作点进行了工艺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结果]试验得出,大豆最适蒸煮条件为大豆原料含水量49.75%,蒸煮压力0.14 MPa,蒸煮时间21 min;制曲粉碎加盐水量为90%可使得发酵后豆酱品质较佳;发酵中后期加入酿酒酵母进行继续发酵可提升豆酱品质,酿酒酵母接种量为0.05%,发酵温度为37℃,酵母接种时间为发酵开始之后的第7天进行接种。[结论]研究可为豆酱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克里本类芽孢杆菌TRCC 82001的抑菌活性和防病效果,优化其发酵条件以提升发酵液抑菌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拮抗菌的抑菌活性,利用不同检测平板分析其产真菌细胞壁裂解酶特性,以单因素试验筛选其最优发酵培养基和最优发酵条件,最后通过离体枝条防治试验研究其防病能力。结果表明,克里本类芽孢杆菌TRCC 82001对金黄壳囊孢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带宽度范围在10.00~13.33 mm;能产生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最优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肉汤培养基;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时间3 d、温度30 ℃、pH 6.0、转速180 r/min、装液量20%和接种量1%;拮抗菌在离体枝条上对杨树腐烂病的抑制效果达到100%。该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及其抑菌物质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豆渣为原料,利用混合菌种固态发酵将其转变成一种耐贮藏、适口性强反刍动物饲料。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培养基组成、接种物配比、接种量及培养温度对发酵品质影响。结果表明,35℃最适温度下培养基组成为豆渣麦麸=73,接种物配比为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11,接种量5%时为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法优化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利用中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通过响应面分析pH、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优化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酶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7.1、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为5.6%、酶用量为5000U~mE-1、反应温度为51℃、反应时间为117min,该条件下得到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为1.390。  相似文献   

16.
胶红酵母产类胡萝卜素固态发酵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化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底物与发酵条件,提高类胡萝卜素产量,改善发酵产物营养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方法】选用胶红酵母TZR2014作为发酵菌种,采用Design-Expert软件的Mixture-Design设计固态发酵底物的配比,各底物原料的范围如下:麸皮50%—80%、豆粕6%—20%、玉米粉3%—15%、米糠2%—14%、玉米浆2%—10%、硫酸铵0.4%—2.5%、磷酸二氢钾0.05%—0.5%和硫酸镁0.03%—0.3%,通过固态发酵工艺生产类胡萝卜素,并根据类胡萝卜素的产量来确定最优的发酵底物。确定最适发酵底物配比后,利用L16(45)正交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设计,各参数的范围如下:接种量5.0%—12.5%、发酵时间60.0—96.0 h、发酵温度26—32℃、p H4.0—7.0、含水量60.0%—75.0%,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胶红酵母产类胡萝卜素的最优发酵条件。研究优化的胶红酵母固态发酵工艺对发酵产物粗纤维、粗蛋白质、水分、粗脂肪、粗灰分、钙、磷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胶红酵母发酵产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固态发酵底物中麦麸的添加量呈显著负相关(r=-0.336,P=0.045),与发酵底物中玉米浆的添加量呈显著正相关(r=0.344,P=0.040),与发酵底物中米糠添加量为正相关(r=0.329,P=0.050)。发酵产物中胶红酵母活菌数与底物中豆粕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10,P=0.001)。接种量、发酵温度、p H、底物含水量对胶红酵母活菌数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但其中发酵温度对胶红酵母菌体数影响最大,其次是底物含水量,之后依次是接种量和p 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p H均显著影响发酵产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其中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最大,p H次之,发酵时间影响最小。经过发酵工艺的优化,发酵产物中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到4 535μg·kg-1,发酵产物中的活菌数为3.79×109 CFU/g;发酵后粗纤维、粗蛋白质、粗灰分、苏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发酵前(P0.05),而组氨酸、水分、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发酵前(P0.05)。【结论】胶红酵母固态发酵产类胡萝卜素底物的最佳配比为麦麸52.5%、豆粕20.0%、玉米粉3.00%、米糠14.0%、玉米浆10.0%、硫酸铵0.40%、磷酸二氢钾0.05%和硫酸镁0.04%;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5.0%、发酵时间72.0 h、发酵温度28.0℃、p H 6.0、底物含水量60.0%。经过优化胶红酵母发酵工艺,类胡萝卜素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发酵产物营养价值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复合菌固态发酵高蛋白饲料添加剂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曲霉菌、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对固体发酵工艺条件和培养基优化的研究,获得了一条优化后的复合菌固态发酵高蛋白饲料添加剂生产工艺。研究表明以黑曲霉菌、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接人固体比例为4:3:3.固体接种量50%,发酵温度30℃~32℃,含水量50%,发酵初始pH4.6左右,发酵时间50h为发酵条件,以豆饼粉85%,(NH4):SO40.8%。KH:PO40.2%。麸皮15%.硫酸铜和硫酸锰分别加入0.8‰为固体培养基,所产酸性蛋白酶活力最高为15426u/g,而获得最大酵母菌菌数为35亿.小肽含量为12.86%。粗蛋白含量为52.32%的高蛋白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菜粕豆粕固态混合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粕、菜粕按1:1混合为发酵基质,经过菌株初筛、复筛及单菌、混菌的固态发酵,以酸溶性蛋白含量(TCA-N)、蛋白水解度(DH)以及酶切位点有效值(EV)、硫苷降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到菌株的最佳组合为BL-1+BS+解脂假丝酵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立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1、接种量9%、初始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样品粗蛋白含量从49.5%增加到53.1%,TCA-N由2.50%升高到27.2%,硫苷降解率达65.2%。SDS-PAGE图谱显示大分子蛋白被降解为12 ku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