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本文以川中丘陵区的大足县作为研究典型,分析了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以牧草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新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扭转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一、二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农业生产的合理结构,是指农业各部门(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协调和全面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统一的农业生态综合体系,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江苏南部农村工业发达地区中农村工业与农业较协调发展的北库镇为系统研制对象,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工业与农业生态系统内各部门间的数值存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研究指出,乡(镇)在发展农村工业的同时,兼顾发展农、牧、渔才能促使农村戒严与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北库镇农村工业与农、牧、渔协调发展的比例关系是:农村工业最终产品增1%,农、牧、渔分别增长的比率0.14%、0.023%、0.09%  相似文献   

4.
分析1995—2004年西辽河流域气候的变化特征,采用曲线对比分析法,研究各气候因子变化(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对该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及农、林、牧、渔业各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使该地区各产业产值升高,提出提高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对策,以促进区域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农(林)牧生态系统主要特征基础上,以刺槐林、橡胶园生态系统为例阐述物质循环中养分流动模式和碳循环研究方法,并研究了江淮地区农(林)牧共生互作循环典型模式种类和农牧生态系统循环配置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农(林)牧生态系统主要特征基础上,以刺槐林、橡胶园生态系统为例阐述物质循环中养分流动模式和碳循环研究方法,并研究了江淮地区农(林)牧共生互作循环典型模式种类和农牧生态系统循环配置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基本条件、农业结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阐明了坝上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坝上这个特定地区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基本途径。其调整的方向主要是:稳定农、牧、林占地结构,调整农业产值结构,面向市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经贸活动,建立贸、工、农(牧)一体化生产格局,实行以工促贸,以工、贸促农促牧,农业为畜牧业发展服务,农、牧业为工贸服务,为当地人民生活服务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试从信阳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现状,就其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问题作些探讨。一、信阳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现状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桐柏山北侧,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当前农业生态结构的现状: 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比例失调:主  相似文献   

9.
梅县坡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梅县现有的坡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将模式划分为单一经营模式,坡地小庄园模式和林(果)农复合模式三种类型,并对果-沼-稻-畜-鱼模式进行了分析,该模式是一种适应坡地小流域采和的小庄园模式,进行科学经营管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一、依靠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形成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诸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结构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从增加值入手,分析了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1997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5%,农业平均贡献率为53.22%,林业为30.17%,渔业为11.67%,农业和畜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现出反向波动,且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新疆地区干旱、荒漠和具有绿洲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建设新疆绿州生态农业的几个重要方面:保护和扩大绿洲;农、林、牧、草综合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推广庭院经济;合理增加投入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农村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农业还面临着自然资源质量曰趋下降的严峻局势,如耕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唯有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下,农民才能够在自然允许的限度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再滥用农药化肥.不向周边倾倒污染环境的物质,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不破坏植被,懂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科学道理、农民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发展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以达到节约资源,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目的。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时.再努力学习并掌握农业新技术.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农业技术专长和新观念则需要为大批基础人才所具有并传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华山丘岗红壤“林、果、经、肥”、“经、肥旱作”、“单一果园”三种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分析表明:“林、果、经、肥”系统和“经、肥旱作”系统在小气候效应、土体养分积累与流通、能量转换等方面都优于“单一果园”。说明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参与的因子越多.结构越复杂,则该系统的功能越强.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也越强。但是.这三种农业生态系统仍只限于种植业,使物质、能量的利用和转化受到限制.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建造“林、果、农、牧”以及“林、果、农、牧、加”等更趋合理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山区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山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界与学术界提出新论点。 一是林农牧渔副新排列次序论。复旦大学教授兼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张薰华在所著《生产力与经济规律》一书中提出一个新的论点,认为“农,林,牧,副,渔”应改为“林、农、牧,渔、副”。理由是:“由于农业应是生态农业才有发展前途,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支柱,没有“林”,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就没有农、牧、渔的发展。“林”是人类生存问题,“农”是人们吃饭问题。因此“林”应放在首位。所以,比较科学的次序应是:林、农、牧,渔、副”。这是经济学家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力着眼提出的新论点,它反映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反映了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②反映了人类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③反映了对农业认识的深化。这个新提法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再不能就种植业抓种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不断走向集约化、综合化,特别是随着农业生态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生产被认为是一个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大农业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越来越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和重视。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生产工作,其重要的和成功的方面是强调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合。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改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途径,提高转化效率,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投影寻踪回归(ProjectionPursutRegression,简称PPR)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黄河中游第三期试点小流域——堡子沟流域农业总产值与农、林、牧、工副业产值进行分析,各业主次结果为种植、工副、林、牧,这与灰色分析的主次:牧、种植、工副、林相矛盾。进一步分析认为,PPR分析的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等。农业生产结构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结构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农业生产结构中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是:种植业是基础,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畜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并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结构的内部要求,借鉴外地农业发展的经验,确立合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结构指农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即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合理安排。安排不当,会给自然资源、生态平衡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害。国内外的实践证实,实行农、林、牧紧密结合的生产结构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物质循环的有效结构。现仅就农牧结合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在半农半牧区的典型草原农业系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应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