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目前从上海市农科院获悉,该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经过10年选育,最近在国内率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氟烷隐性基因皮特兰猪”,瘦肉率可以高达75%以上,而且肉质上佳。  相似文献   

2.
以PCR-RFLPs法为检测方法,针对氟烷基因开展无应激皮特兰猪的分子选育,共检测从2003-2007年若干世代共28批次皮特兰猪。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共994头样本中,具NN基因型的为361头,具Nn基因型的为374头,具nn基因型的为259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世代选育的进展,群体中N基因和NN基因型的频率逐渐升高,至第17批次时均达100%,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ard-Weinberg平衡亦呈现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现象,直至此基因最终在群体中失去平衡。试验结果还表明,利用基因技术对家畜进行分子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皮特兰猪的引进与科学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涛 《吉林畜牧兽医》2004,(1):35-35,38
皮特兰猪原产于比利时,是世界著名猪种,其瘦肉率最高,肌肉最丰满,“双肌”体型最典型——具有发达的背腰肌和腿肉。在当今养猪市场,皮特兰猪是极具利用价值的品种。 皮特兰猪1994 年引入我国后,在一些大型猪场及育种公司开展了驯化与利用工作,但尚未普遍推广。现将皮特兰猪的引进与利用中的若干技术问题介绍如下。1 生产性能 皮特兰猪具有瘦肉率高、背膘薄、眼肌面积大的优点。瘦肉率一般可达73%左右,背膘0.98cm,眼肌面积43 cm2,这些都大大优于其它品种。但其生长肥育性能却不及“杜”、“长”、“大”三大名种,育肥后期增重较慢,肥育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发展瘦肉型猪,引进胴体瘦肉率高达80%左右的皮特兰猪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杂种后代外部特征遗传力强。瘦肉率特性遗传力高。较当地对照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且肉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上几个有名的猪种中,皮特兰是瘦肉率最高,肌肉最丰满的猪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皮特兰猪育成于比利时 ,以肌肉特别发达 ,瘦肉率高闻名于世 ,又以高度应激反应和劣质肉而为养猪生产者所畏惧。海口市罗牛山种猪场于 1 999年 3月由北京鲲鹏集团种猪场引进皮特兰种猪 1 9头 ,该场种猪直接来自原产地比利时。据称 ,此批种猪为“无应激皮特兰猪”。这批皮特兰猪引到海南后 ,对其品种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测试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1 引进皮特兰种猪的生存皮特兰种猪 1 9头 ,其中公猪 7头 ,母猪 1 2头 ,现存情况是 :7头公猪至今已死亡和淘汰 5头 ,其中因配种、打斗应激各死亡 1头 ,事故卡死 1头 ,肢瘫和阳萎各…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内容是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水禽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研究2002BA514A09-2”的一部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承担完成。课题研究始于1999年,经过5年的选育与研究,初步育成3个具有不同生产性能和体形外貌特征的肉鹅  相似文献   

8.
皮特兰猪做杂交父本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养猪》2 0 0 1年第 2期发表的《皮特兰猪在海南的种性观察》文中 ,验证了比利时皮特兰猪的超高瘦肉率和严重应激反应、PSE肉质的两面突出特点。那么 ,如何利用皮特兰猪多产瘦肉的突出特点 ,而又避免或减少出现应激死亡和PSE肉的突出缺点 ,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国外多数国家至今不主张用皮特兰猪 ,但也有少数国家成功广泛应用。我国上世纪80年代 ,首先是上海从法国引进少量皮特兰猪 ,90年代北京从原产国比利时一次批量引进 3 8头进行繁殖推广 ,随后不少地方从上述单位引种试用 ,但少见专题研究的报道。本单位在将皮特兰…  相似文献   

9.
利用皮特兰猪提高商品猪产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燕  刘孟洲 《养猪》2007,(1):12-14
本试验对皮杜、皮杜×华特B、皮杜大、皮杜长大、杜×华特B和杜长大猪进行产肉性能和胴体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皮杜猪日增重高、料重比低、瘦肉率高、眼肌面积大,肥育性能好,但大理石纹评分低、肉色差、失水率高、肉质较差;而皮杜长大猪在生长性能上与父本无差异,且在肉质方面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浙江省4个瘦肉型猪种(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和浙白DⅢ系)五个品系(大约克包括2个品系)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纯系选育改良,结果显示,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达到100kg体重的日龄为156-164天,平均日增重761.0g-875.0g,饲料利用率2.21-2.93。高繁殖力的浙白猪DⅢ系达到90kg体重179.8天,生长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达到707g,饲料转换率为2.88。与1995年相比,各品系平均改良幅度为:日增重17.24%,饲料利用率10.13%,瘦肉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浙白猪DⅢ系的经产母猪产仔数达到14头,大约克猪繁殖性能有显著改良,初产母猪产仔数从9.l61头提高到10.50头,经产母猪产仔数从10.77头提高到12.0头,初产和经产分别提高0.89和1.23头,选育新品系11个杂交组合13批912头商品猪的生长与胴体性能试验表明,平均日增重最高组合为924g,所有组合平均为768.23g;饲料利用率最优组合为2.36,所有组合平均为2.68;胴体平均背膘厚最优为1.28cm,平均为2.20cm;瘦肉率最高65.54%,平均为62.02%,所有组合商品猪的肉质均在优良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提起中国地方优良猪种,荣昌猪该不会被遗忘,这个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猪种以其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高、肉质优良的特性驰名中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选育前途和保种价值的地方猪种,是研究保种和选育结合进行的典型猪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影响猪肉质的氟烷及其标记基因的测定方法、取得成绩、最新研究动态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对其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PCR方法 ,体外扩增了中国地方猪和外种猪共 16个个体的氟烷基因 1814 9~ 1876 0位之间 6 12bp的片段 (包含完整的外显子 17和cDNAC1843 →T1843 突变位点 ) ,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网上下载的 5个中外猪种相同区段的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所测序列比网上公布的序列少 2bp ,在 1815 3,1815 4处有两胞嘧啶(C)缺失 ;皮特兰猪在cDNA的C1843 位点存在C1843 →T1843 突变 ;6 12bp的片段中共有 14个变异位点 ,皆为转换型突变 ,内含子 16中有 3个位点存在转换型杂合子 ;所有突变中 ,有 4处发生在外显子 17内 ,除香猪和皮特兰猪外均为同义突变 ;这些变异位点共形成 12种单倍型 ,其中扩增片段 5 14位 (全序列中为 186 6 2位 )的C→T突变为内江猪独有 ,构成了内江猪独特的单倍型 ,C18662 →T18662 突变具有品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施启顺 《养猪》2006,(1):14-16
根据FAO统计,我国2003年存栏生猪4.698亿头,生产猪肉4607万吨,分别占全球的49.14%和46.79%,均属世界第一,我国年人均猪肉产量已达35.38千克,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5.82千克)的一倍以上。不仅猪肉生产在世界上占有半壁江山,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也令世人刮目。据FAO(1995)统计,全世界有统计数据的猪品种353个,其中亚太地区占157个,我国猪的品种数约占亚太地区的一半,这些宝贵的猪种资源为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审视我国养猪生产优势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养猪业特别是种猪业目前存在的问题。1.我国2003年存栏和出栏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陆续承担了上海市农委和市科委多个有关猪种培育、配套系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课题,这其中就涉及申农配套系的选育。申农配套系的选育是围绕课题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多年联合选育而成的申农I号猪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山西白猪、山西黑猪和马身猪等6个品种(系)482头猪进行了氟烷敏感(Hal)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山西黑猪和马身猪中,只检测到氟烷敏感阴性纯合子(NN);而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白猪群体中,均检测到NN、Nn两种类型的个体,Haln的基因频率分别4.1%、1.8%、1.4%和1.7%。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对氟烷敏感基因的检测,选育抗应激群体。  相似文献   

17.
内江猪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江猪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猪种,产于四川盆地中部的内江市、资阳市所属的东兴、资中、简阳、资阳、威远和隆昌等县(区),以内江市东兴区一带为中心产区。内江猪被毛黑色,体型较大,咀特短;有增重快、适应性强、配合力好的特点;但该品  相似文献   

18.
大约克夏猪生产性能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群体继代选育法来提高大约克夏猪的生产性能,经过连续7年的选育,每个世代随机抽取24头猪作肥育试验,以测定大约克夏猪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大约克夏猪断奶体长增长7.66%,初配、初产体长分别增长16.90%和14.75%;肥育期平均日增重提高127.5g,料肉比下降19.72%;胴体瘦肉率则提高4.58个百分点;窝产仔数提高1.42头,初生重变化不大,断奶重则提高0.45kg。  相似文献   

19.
《饲料广角》2008,(7):8-8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0.
四川白猪Ⅰ系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原川白猪Ⅰ系核心群的基础上,保持梅山猪基因比例不变,导入优良基因个全,组建选育群、通过两年的系统选育,取得重大技术进展。G6世代母猪初产仔数10.8头,经产仔数13.2头,繁殖性能保持稳定;后备猪6月龄体重公猪91.6千克、母猪90.9千克,生长肥育猪165日龄达90千克,日增收重758.9克,胴体瘦肉率57.9%,较G5世代有显著提高;研究提出杜×大川杂交组合,168.78天达100千克体重,日增重845.25克,耗料指数2.97,瘦肉率62.14% ,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