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2000-2007年闻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水环境、大气环境和人居环境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商住工业用地向新城区扩展,面积急剧膨胀,新增加的商住工业用地主要由来利用地和林地转化而来,林地通过新营造林和退耕还林得到恢复.②道路广场用地稳步增加.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林地和水域用地基本稳定.④未利用地可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2000—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水环境、大气环境和人居环境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商住工业用地向新城区扩展,面积急剧膨胀,新增加的商住工业用地主要由未利用地和林地转化而来,林地通过新营造林和退耕还林得到恢复.②道路广场用地稳步增加.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林地和水域用地基本稳定.④未利用地可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1996年、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与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丰都县1996—2004和1996—2010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均呈改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园、还林,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3)规划与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差异太大;(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变化一致性很差,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5)对规划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重视不够。最后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以土地变化最为显著,而土地利用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生态改变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本文分析了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遥感检测技术(post-classification)获取了增城市1998-2003年两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结合社会统计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深层次地分析了产生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5.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2000年间,河西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面积和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动态过程以未利用地向耕地和建设地转化,草地向耕地转化最为明显。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植被破坏等,使该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6.
以台儿庄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搜集2005、2009、2014年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状况数据为基础,研究2005~2014年该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及程度在时间和区域空间的变化,以期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台儿庄区近十年来农用地总量减少4.23 km~2,建设用地增加6.03 km~2;各乡镇街道中运河街道变化较大,结构变化指数为30.45,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高于全区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8-2005年江西省抚州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得出了抚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该市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商丘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措施。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对市域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商丘市土地生态系统处在一个脆弱的平衡阶段,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的能力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9.
滕耀华  易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86-10288
以邵阳县2001和2009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动态变化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为突出,其他类型变动较小;从利用程度上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明显。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而其他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结合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特殊性等,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变化、退耕退林退草工程及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吴郭泉  刘加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7-7899,7995
通过对广西桂林市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针对桂林是旅游城市的特殊性,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詹海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4,(4):1192-1193,1205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分析襄阳市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的影响因素。襄阳市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来优化配置工业用地,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通过提高襄阳市工业用地门槛标准等措施来促进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旨在为促进襄阳市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和襄阳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秋玲  李东敏  邵亚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0-11132
通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3个方面的效果,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柏乡县土地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计兵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87-88,116
土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柏乡县现有土地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并提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琦  文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48-3150
阐述了土地资源安全的含义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且在对重庆市土地资源存在问题进行叙述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有利于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安全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海南陵水县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悦  张淼  陈仁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87-9389
以海南省陵水县为例,具体分析各类用地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妥善处理陵水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将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政策相结合,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洋  高丽  张德会  程清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85-4186,4359
土地利用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前沿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威胁了环境以及生态安全。从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导致生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加快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改善区域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宁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生态的现状出发,从生态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并提出了该地区土地生态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东港市未利用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未利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生态保育区、农业发展区、建设利用区等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铜川开发区不同用途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关系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上进行分析,应用Matlab软件编制二者相关性程序,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最佳地价下的土地最有效利用。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开发区地价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呈正相关;空间上,开发区地价也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地价的升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但会出现峰值,即当地价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会随着地价的升高而快速递减。该研究对于完善开发区地价体系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合区域历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采用数据对比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耕地、林地等土地利用方式向城镇、工业园区等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区域固体废弃物、水环境和生态景观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