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发现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虽具有地利、人和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除农村环境等外因外,还受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返乡就业信心等内因影响。进一步利用问卷调查创业教育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发现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增强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业科学》2019,(13):249-25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由投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2015年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更加强调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每年毕业的广大农村籍大学生作为建设的主力军,可为农村发展提供知识型人才支撑,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好新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作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贡献。运用SWOT工具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进行分析,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农村融入意识,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纾解困扰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全国各地兴起了返乡热潮,很多农村籍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返乡创业带给农村籍大学生的不仅有机遇还有挑战。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其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优化路径,从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当地政府、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促进返乡创新创业的路径,以期为今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优秀人才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化普及,农村籍大学生数量持续提升,这些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返乡工作与创业,对于乡村战略的实施成效具备较大影响.该文对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重心也逐渐向城市转移,而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就业压力问题,而与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才凋落,缺乏建设性人才,因此如何能够缓解城乡用人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培育途径做出了相关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促使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从而解决我国当下的用人矛盾激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就业空间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农村籍大学生回其生源地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但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认同度并不高.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现状,分析其中原因,探索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10.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籍高职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分析农村籍高职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价值,研究影响农村籍高职生返乡就业创业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和就业创业能力不足的内在因素,以及各地政策落实程度参差不齐、农村引力不足无法增强学生回乡意愿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的外在因素,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了加强学生主观意识培养,构建返乡就业创业的内在动力支持;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构建国家政策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农村的居住环境,构建宜居宜业的环境支持网络;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构建高职生就业创业指导支持网络;助推资源整合、构建产业集群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新农村建设和相关惠农政策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强劲动力。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创业能力的不足、引导扶持的缺位、资金的短缺、农产品市场的风险等因素消弭了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热情。只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好相关工作,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必备课程。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IC)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探讨运用信息共享空间理论(IC)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信息领域的最大受众——大学生们最先受到西方敌对势力意识渗透的影响。分析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途径,以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9.
工科院校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没能同样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精神;
有助于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提升人格境界;有助于培养个性和谐、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