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氮含量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方法]从无氮到富氮考察了5种不同NaNO3浓度对扁藻生长及细胞内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在流加培养方式下,适合扁藻生长和细胞内蛋白质积累的NaNO3含量为100 mg/L。在无氮和含50 mg/L NaNO3的培养液中,扁藻细胞内的可溶性总糖、总脂和淀粉分别在培养后期、培养前期和培养中期达到较高值,这可能与扁藻的代谢途径有关。[结论]从扁藻作为生物能源资源的角度考虑并兼顾扁藻生物量,应选择含50 mg/L NaNO3的培养液培养扁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确定利于等鞭金藻生长及不同生化组分积累的优化氮含量.[方法]采用流加培养方式和单因素考察,研究5种硝酸钠浓度时等鞭金藻生物量及细胞内生化组分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在流加培养方式下,适合等鞭金藻生长和细胞内蛋白质积累的硝酸钠含量为150 mg/L培养液;在含37.5 mg/L硝酸钠的培养液中,等鞭金藻细胞内的总脂含量在培养中期达到最高值;而在含75 mg/L硝酸钠的培养液中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分别在培养的中后期和后期达到最大值.[结论]培养液中的氮含量对等鞭金藻细胞生长及细胞内生化组分的含量有重要影响.这可能由不同氮浓度下等鞭金藻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化所致.从等鞭金藻作为生物能源资源的角度考虑并兼顾生物量,应选择含75 mg/L硝酸钠的培养液培养等鞭金藻.  相似文献   

3.
王友利  杨海波  于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47-12249
[目的]确定硝酸钠浓度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油脂和淀粉含量的影响.[方法]以亚心形扁藻作为试验材料,以海洋微藻培养常用的普适性康维方营养液为基础,考察硝酸钠质量浓度为10 mg/L、60 mg/L、110 mg/L、160 mg/L和210 mg/L的培养基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油脂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当硝酸钠浓度为10 mg/L时,有利于油脂、淀粉的合成,但此时扁藻生长慢,生物量低,使得这些生物组分的总产量低;当硝酸钠质量浓度为60 mg/L时,油脂和淀粉含量较高,并且扁藻生长快,油脂、淀粉的总产量高;继续增加硝酸钠浓度时,扁藻生物量和各组分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从微藻生物能源角度考虑,60 mg/L的硝酸钠质量浓度是培养亚心形扁藻的优化浓度.  相似文献   

4.
在塔胞藻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oCl2(0、2、4、6、8、10、12mg/L),然后分析了氯化钴处理塔胞藻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当培养液中钴离子浓度较低时,塔胞藻被处理后的生物学效应明显优于对照。当钴离子浓度达到一定值(6mg/L)时,则随着钴离子浓度的升高,细胞的生长繁殖在前2轮(9d为一轮)培养中均明显降低;细胞内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也均明显下降,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继续培养,塔胞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及细胞内含物含量接近正常值。  相似文献   

5.
氮和磷对红发夫酵母突变株sp12生长和虾青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机培养基,以NaNO3、Na3PO4为氮、磷源培养红发夫酵母。结果表明,红发夫酵母生长对氮的需求量较低,当培养基中NaNO3含量低于10.20 mmol/L(870 mg/L)时,酵母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当NaNO3含量高于10.20 mmol/L时,其生物量略有下降 无磷严重抑制红发夫酵母生长,当培养基中Na3PO4含量低于1.22 mmol/L(200 mg/L)时,酵母生物量随Na3PO4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Na3PO4含量为1.22 mmol/L时,酵母生物量最大,当Na3PO4含量高于1.22 mmol/L时,酵母生物量下降 氮、磷对虾青素的合成均有显著影响 当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为10 g/L时,氮、磷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9.06、1.22 mmol/L(770和200 mg/L),即氮、磷最佳配比为7.5∶1.0(摩尔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栅藻(Scenedesmus)SP-01在NaCl胁迫条件下抗氧化酶活性、色素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明确其对盐胁迫条件的适应性,为揭示藻类抗氧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设置0(对照)、0.01、0.05、0.10、0.20、0.60 mol/L6个NaC1浓度处理,将栅藻培养15d后,测定其细胞内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色素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探讨栅藻SP-01应对胁迫条件的抗氧化机制.[结果]随培养基中NaCl浓度的升高,栅藻细胞中SOD和CAT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均以对照处理的酶活性最高,而以NaC10.20 mol/L处理最低,分别为57.94和2.94 U/mg.栅藻细胞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总脂肪酸含量均随NaCl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NaC1分别为0.20和0.l0mol/L时均达最高.栅藻细胞中主要脂肪酸成分为C16∶0、C16∶1、C16∶2、C16∶3、C18∶0、C18∶1、C18∶2和C18∶3,其中以C18∶1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最高,而C16∶1、C16∶2和C16∶3较低.[结论]盐胁迫对栅藻细胞中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及色素和脂肪酸的影响相反;适宜的盐度有利于栅藻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郭金耀  杨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91-18692
[目的]分析盐藻DNA对水稻幼苗在低盐中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刚萌发的水稻幼苗根系浸入5 mg/L盐藻DNA溶液中培养2d,以蒸馏水培养为对照,处理后的水稻幼苗栽于含有氯化钠3 g/L的MS培养液中培养,分析盐藻DNA对水稻幼苗在低盐中生长的影响。[结果]水稻幼苗用5 mg/L盐藻DNA处理后,在含氯化钠3 g/L的MS培养液中培养15 d,其平均株重为150.7 mg,比对照增加了10.3%;平均株高为15.28 cm,比对照增加了6.1%;平均存活率为45.0%,比对照增加了125.0%;平均根数为7.15条,比对照减少了2.8%;平均根长为3.83 cm,比对照缩短了8.4%。说明盐藻DNA提高了水稻幼苗的耐盐适应性。[结论]盐藻DNA可提高水稻的耐盐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培养液中添加0、0.5、1.0、1.5和2.0 mg/m L NaHCO_3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生长、细胞蛋白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添加适宜NaHCO_3后不同培养阶段对细胞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_3对球等鞭金藻的生长和细胞营养价值有显著影响。批次培养模式下培养液中添加1.5 mg/m L NaHCO_3可以获得最大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球等边金藻细胞中蛋白质含量随培养液中NaHCO_3添加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少;而细胞中得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降低。在添加1.5 mg/m L NaHCO_3的培养条件下,不同培养阶段的藻细胞蛋白和脂肪酸组成也有显著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SFA和MUFA含量逐渐增加,PUFA含量则显著减少。培养液中添加NaHCO_3有助于提升球等鞭金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螺旋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去除NaHCO3和NaHCO3的Zarrouk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培养螺旋藻,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稀释比率(培养基与废水)、培养基中NaHCO3和NaHCO3添加量对培养液中氮、磷浓度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藻体生物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稀释比率〉NaHCO3添加量〉NaHCO3添加量,螺旋藻生物量积累优化培养基为:稀释比率20∶80,NaHCO3添加量6.0 g/L,NaHCO3添加量1.5 g/L;除磷优化培养基为:稀释比率50∶50,NaHCO3添加量4.5g/L,NaNO3添加量1.5g/L,培养基优化后螺旋藻对磷的消除率提高了9.87%;脱氮优化培养基为:稀释比率50∶50,NaHCO3添加量3.0 g/L,NaHCO3添加量1.5 g/L。[结论]该试验确定了螺旋藻脱氮除磷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水杨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光合系统的影响,为将水杨酸应用于除藻剂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和各类试剂及试剂盒等对经不同浓度(0.02、0.04、0.06、0.08、0.10和0.12 g/L)水杨酸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各指标进行测定,包括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藻胆蛋白及总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水杨酸浓度越高,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0.12 g/L水杨酸的抑制率最高,且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48h后抑制率达95.66%.经0.10 g/L水杨酸处理后,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藻胆蛋白及总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维持在初始水平;0.12 g/L水杨酸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促使铜绿微囊藻中的藻蓝蛋白(PC)含量相对降低、别藻蓝蛋白(APC)含量相对上升,但藻红蛋白(PE)含量基本维持在初始水平.[结论]水杨酸通过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等光合色素,阻遏其对光的捕获及吸收,扰乱藻胆蛋白各组分构成,从而致使藻类生长受抑,甚至死亡.即藻类叶绿素a是水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一个作用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米槁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米槁幼苗栽培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砂培技术培养米槁幼苗,设1.0 mmol/L(N1处理)、4.0 mmol/L(N2处理)、8.0 mmol/L(CK)和16.0 mmol/L(N3处理)4个氮素水平处理,系统测定不同氮素水平下米槁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均能明显影响米槁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各器官氮含量积累.米槁幼苗的生物量及各器官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排序均表现为叶>茎>根,且随施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不同生长期,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对米槁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不同的影响,8月以前,N3处理对米槁苗高(24.81 cm)、地径(0.3175 cm)、叶绿素含量(3.3561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5.1799 mg/g)和可溶性糖含量(24.4501 mg/g)等指标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同一生长期内,N1处理下各生理生化指标总体上均低于其他3个处理.同时,不同氮素水平处理米槁的可溶性蛋白含量(6.2965 mg/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92.4222 U/gFW)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7086.111ΔOD470/gFW)在8月达最大值.[结论]米槁幼苗期氮素供给不足会严重制约其生理活性,在8月以前氮素供给过量会对幼苗生长造成胁迫,在8月以后胁迫逐渐解除并促进米槁幼苗生长,即8月是米槁生理活动的旺盛期.  相似文献   

12.
小球藻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祥  张智慧  张雪艳  蔡禄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63-16764
[目的]优化小球藻培养条件,以提高小球藻生物量。[方法]在无菌培养条件下,对影响小球藻生长的主要营养因素Na2CO3、NaNO3、KH2PO4和MgSO4等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微量元素和pH值对小球藻的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优化培养基配方为:Na2CO30.02g/L,NaNO32.0g/L,KH2PO40.02g/L,MgSO40.1g/L,环境条件为pH值6.0。[结论]该研究为扩大培养小球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啤酒废水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琴  杨劲峰  杨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693-11695
[目的]确定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最优培养条件。[方法]以啤酒废水为培养基,研究了CODCr浓度、辅助氮源、无机盐、pH值及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对F-12絮凝活性的影响。[结果]CODCr浓度为10000mg/L时,F-12的絮凝率最高,为80.04%。以(NH4)2SO4、NaNO3为氮源生产的F-12的絮凝率高于83.00%;以(NH4)2SO4为氮源生产的F-12的絮凝率最高,为84.51%。(NH4)2SO4的加入量为0.2g/L时,F-12的絮凝率最高,为88.21%。KH2PO4可将F-12的絮凝率提高到91.06%;Na+、Ca2+、Mg2+、Fe2+对其絮凝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9.0时,F-12的絮凝率高于88.00%;当pH值为7.0时,其絮凝率最高,为94.02%。F-12的絮凝活性在第2天达最大值,为96.24%。[结论]F-12的最优产生条件为:1LCODCr浓度10000mg/L的啤酒废水中加入0.2g(NH)SO、0.2gKHPO,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30℃和150r/min条件下摇床培养48h。  相似文献   

14.
孙凌  阚元卿  尚志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01-7903,7908
[目的]探讨不同氨氮浓度对水蕹菜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在营养液中设置不同氨氮浓度(0、0.1、0.5、1.0、5.0、10.0、50.0 mg/L),对优良的水面培植作物——水蕹菜扦插苗展开培养,研究其各项生长指标对氨氮浓度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氨氮的吸收利用。[结果]氮素缺乏导致水蕹菜植株增高减缓,叶片黄化,分蘖受抑。当氨氮浓度超过0.5 mg/L时,植物快速增高;但超过10.0 mg/L,又会抑制植株增长,根系溃烂,叶片脱落。氨氮初始浓度为1.0 mg/L时,水蕹菜各项生长指标最优,对氨氮净化效率最大,为96.3%。氨氮浓度超过1.0 mg/L时,植株根长偏短,根重偏低,茎叶系统增重明显,总生物量增长状况优于低氨氮处理(1.0 mg/L),但净化效率却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该研究为鱼虾菜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多黏芽孢杆菌(Paenibacilus polymyxa)液态发酵的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多黏芽孢杆菌液态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确定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为:马铃薯250.0 g/L,白砂糖20.0 g/L,玉米粉30.0 g/L,NaNO3 1.0 g/L,(NH4)2SO4 1.5 g/L,KH2PO4 1.0 g/L,pH6.5,装液量100 ml/250 ml(V/V),接种量5%(V/V),培养温度37℃,摇床转速150 r/min,培养周期72 h。[结论]该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多黏芽孢杆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邓显容  朱新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73-9873,9897
[目的]寻找适合当地环境条件下葡萄插条的生长调节剂和浓度。[方法]用不同浓度GGR、ABT 1号生根粉和IAA不同浓度处理葡萄插条,比较其对红提葡萄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3种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插条的生根均有促进作用。综合各项指标,GGR与ABT 1号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均为150 mg/L,I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0 mg/L。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处理葡萄插条生根的效果依次为GGR 150 mg/L>GGR 100 mg/L>ABT 1号生根粉150 mg/L>GGR 50 mg/L,ABT 1号生根粉100 mg/L>IAA 100 mg/L>IAA150 mg/L>ABT 1号生根粉50 mg/L>IAA 50 mg/L。[结论]该研究为3种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提供了依据,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