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节痕是影响杨木质量的最主要因子。有效地控制杨木节痕和减少虫眼是提高杨木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表明:整枝、控制虫眼和科学造林是提高杨木无节化程度的重要措施。可根据加工工艺要求, 采用等高整枝或等径整枝。加强对天牛的预防是减少杨木木材虫眼的重要手段。若发现天牛危害, 采用甲胺磷原液注射或用40 %氧化乐果药棉堵塞。引进抗虫能力强的杨树优良无性系, 采用多无性系造林、萌蘖造林和2 根1 干苗造林, 可以大大提高杨木自然无节的比例。图1 表2 参4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长江护岸林的生长量,减少虫害,进行了杨树多系混合造林研究。结果 江护岸林欧美杨多系混合造林较单系造林生长量和年利润率均提高15%以上,天牛虫株率控制在3%以内。选育出4个优良无性系,材积生长量较1-69杨(对照)提高18.4%~47.5%。对参试欧美杨无性系进行了生长阶段和生长等级的划分。表7参4。  相似文献   

3.
赵蓬晖  张江涛  王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08-2308,2310
通过自然感虫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对黑杨优良无性系豫林K-38号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进行了研究,对照为生产中常用的黑杨无性系69杨、中林46杨和107杨.结果表明,豫林K-38号杨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最强,自然条件下危害程度最轻.从人工接种试验结果看,豫林K-38号无性系被光肩星天牛啃食的树皮量和产卵数量最少,啃食后早期天牛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741杨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树上套笼接虫方法,对18个转Bt基因和凝集素基因的741杨无性进行了抗桑天牛特性鉴定,初步确定了P10、CC11、CC25、CC53等4个抗天牛无性系和1个轻感天牛无性系P22。  相似文献   

5.
河北杨优良种源及优良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河北杨种源及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抗性性状的选择方法及遗传变异规律。采用综合评选法进行多指标综合排序,为宁夏首次选出了速生、抗光肩星天牛强、适应性好的河北杨种源及优良无性系各1个,即种源吴旗、无性系221号。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种子生产及其苗木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种子园无性系间的花粉量、种子产量均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樟子松无性系本身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种子园中,往往少数无性系控制着园内50%以上的花粉量和种子产量.由于部分无性系种子产量低,育苗、造林时这些家系则容易丢失.为减少家系的丢失数量,育苗时,应改善圃地的环境条件,增加土壤肥力,加强除草等抚育措施,提高育苗水平.  相似文献   

7.
天牛幼虫肠道菌群具有分解木质纤维的功能。本研究以木质纤维为唯一碳源,从天牛幼虫肠道中筛选出三株对木纤维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对其中的烟曲霉YSITB I菌株降解木纤维中木质素能力及降解条件进行研究,并对三种菌株降解木纤维中木质素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烟曲霉YSITB I菌株具有较好的木质素降解作用,在30℃、pH值6.8条件下,对构树木质纤维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可达56.9%;枯草芽孢杆菌YSITBII和烟曲霉YSITB I协同作用可提高木质素降解效率至64.8%;烟曲霉YSITB I 15d降解木纤维效率高于40%。烟曲霉对木质纤维的降解作用达到甚至高于模式菌-黄包原毛平革菌,降解木纤维程度较高,用于木质纤维脱木质素或秸秆降解沤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高抗光肩星天牛优良杨树无性系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系统聚类法将6个参试杨树无性系分为3类:G1类。生长慢,抗虫性差的无性系是加杨;G2类。生长较快,抗虫性较好的无性系有I-214杨和山海关杨;G3类,生长快,抗虫性好的树种和无性系有毛白杨、冀秦1号杨、冀秦2号杨。通过对不同杨树生长和材质因子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抗虫性的综合分析,认为冀秦1号杨和2号杨在抗虫性、生长及材质等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对照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遏制黄斑星天牛的传播蔓延,从根本上改善本地防护林带以二白杨为主的林分结构,本文应用虫害木采伐的伐桩萌蘖嫁接河北杨成活率达到79.6%,成木仅占常规造林改造费用的47.7%。同时,总结了河北杨嫁接、除蘖、培土、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简化整枝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田采用简化整枝技术的应用研究,结果证实简化整枝技术是降低棉花生产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技术措施.简化整枝条件下,在播种期与苗期应用除草剂,初花期、花铃期施用缩节胺,吐絮期施用乙烯利催熟等全程化控技术,可减少除草、整枝、收花用工,节约用工成本.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宁夏平罗县河东地区杨树钻孔插干造林技术措施,分析了插干造林的技术优点。在干旱沙区可以推广钻孔插干造林技术,为大面积营造生态林、防护林和用材林开辟了造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桑天牛的防治阈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桑天牛对行白杨造成的危害情况,确定阈值,在河北省对不同虫口密度,不同树龄的90株毛白杨进行了了解析木调查分析。其结果为:桑天掉影响树木高,径和材积生长。还严重影响木材质量;研究了确定了其最低防治阈值;对幼林采取全部种群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木荷林培育优质干材的修枝技术及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早期较耐阴,萌芽性强,易发生副梢,分枝较密集,自然整枝能力差。作为用材林培育,应该采取适当的修枝措施。修枝适宜在5 a生左右进行,在休眠季采取中度修枝(修去冠长的2/6)。合理的修枝,有利于树高、树径和立木材积的生长,能够提高其干材质量。  相似文献   

14.
柳蛎蚧防治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杨树人工林经营的一般水平.对柳蛎蚧防治阈值进行了研究。当材积损失率为16%时.作为受害允许阈值的第一水平.相应的受害允许密度为14.70头/cm2,当低于此虫口密度时,保护,利用天敌进行控制:当达到此虫口密度时.结合人工防治方法进行控制.材积捐失率达30%作为受害阈值的第二水平.相应的受害允许密度是21.93头/cm2.达到此虫口密度时.应采取人工助迁天敌的方法.并结合人工防治进行控制。材积损失率达60%作为受害允许阈值的第三水平.相应的受害允许密度为37.39头/cm2、此时应采取人工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台的措施.并结合抚育伐伐掉受害严重木.清除虫源,同时应注意保护天敌.化防时把天敌助迁到其它林分。  相似文献   

15.
用我国第一处黑杨基因库初选出的20个黑杨新无性系建立试验林,经6a对其造林成活率、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主要形质性状、适应性和抗病虫能力的考察,基本掌握它们的遗传变异状况,为杨树遗传改良的早期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运用综合指数选择法,为该区域选出了80-I-11、w-46、80-I-6、I-925等4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6.
35杨2种造林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植苗和插干2种造林方式对35杨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35杨苗木,植苗造林方式选取苗高大于3.5m,胸径大于2.0cm,进行3m×8m株行距常规植苗造林,插干造林方式采用带水扦插造林,栽植深度为80cm,插条长90cm。测定不同造林方式下35杨的树高和胸径,统计造林成活率。[结果]植苗造林方式的35杨平均成活率为89.25%,而插干造林方式的平均成活率为99.50%,比植苗造林方式高出10.25%,插干造林方式的35杨第1年和第2年的树高平均净生长量分别为3.75m和3.60m,比植苗造林方式的高出135.85%和9.09%,造林成本则降低了63.35%。[结论]插干造林具有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的特点,可缩短造林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杨树易受到病虫的为害,造成木材质量和生长量的降低,需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近几年随着林业工程的实施,山西省大同市建设有山西省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成功营造了6666.67hm2速生丰产林,为全国范围内杨树用材林建设树立了样板。  相似文献   

18.
红锥优质用材林间伐整枝与中期施肥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红锥人工纯林开展间伐整枝和中期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整枝或适量中期施肥均能有效提高林分生长量,不同程度地改善林分质量和林分结构,尤其是适当间伐整枝配合适量施肥效果最好,实施1年后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增量分别比间伐整枝、施肥的单项效应和对照林分提高37.0%~113.5%、50.0%~134.2%和36.8%~194.2%。此外,间伐整枝也明显改善了林分小气候环境。研究还表明,在红锥人工林高度郁蔽后(七年生左右),间伐30%(伐去生长不良和干形较差的林木)并剪去保留木下脚枝和分叉枝(修枝高度为树冠长1/2),同时配合每株沟施复合肥120g、尿素65g、氯化钾22g的方案是可行的,可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连皮平茬修剪方式较平茬修剪方式萌芽数少,新萌芽形成的主杆树形粗度均高于平茬修剪方式。平茬后一年内无效的萌芽数需要人工抹除,增加了管理成本。平茬修剪的植株死亡率高于连皮平茬修剪方式。连皮平茬应用在弯曲树型培养成新主杆型树上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平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