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缓释肥料非常适合我国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的国情。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开发出缓释、高效、价廉、环保的农用缓释BB肥产品,以其独特缓释理论、产品结构、施肥措施实现了肥料研究与应用的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缓释成本高的“瓶颈”性难题,实现了干旱半干旱农作区“一茬作物只施一次肥”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平原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对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原理及保护性耕作的历史与发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播种、出苗、田间杂草、作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的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原旱作农业新技术在北方值得大力推广。本区传统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不能解决农产品的供需矛盾。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措施是培肥地力,提高单产。培肥地力的措施是生物养田措施不足化肥补,施用有机肥与施用化肥相结合。1981年以来渭北旱原大面积增产是氮磷肥混施的结果,而绝非单纯施磷肥的作用。增施肥料能有效地降低耗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效益、旱农生产应重视“以丰(年)补歉(年)”的战略方针,贮粮备荒。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武安实施坡改梯技术、坡耕沟垄耕作技术、覆盖保墒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化学保墒技术,稳定发展旱粮作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发展旱作种植、示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改善了山区坡耕地、干旱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土、肥、水资源逐步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是东北地区广泛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推动玉米耕作的全程机械化是确保玉米稳产增产的主要手段,在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免耕播种技术是关键,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东北地区主要采用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可实现玉米足肥、足水、精播量、更高产,代替了传统的大肥、大种量、大群体的农业播种技术,具有实用性强、简便、节能、高效等特点,更利于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翻耕土地,在有作物残留物覆盖的土壤上利用免耕精量播种机械代替传统的人工播种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将玉米种子按农艺要求的播量、行距、株距、深度精确播入土壤,播种机可一次完成开  相似文献   

6.
引言:保护性耕作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是对现有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变革的重点是取消了现有广泛应用的铧式犁耕作方式和播前精耕细作整地处理种床的耕作习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具体地讲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作物秸秆、自然降水),减少资源浪费(水、肥),治理沙尘、保护环境(减少农田裸露、水土流失),提高农业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一项工程生物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宁南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性耕作是不同于传统铧犁式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每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都是将多项农艺、农机技术集成组装而形成的综合技术体系,都要从前茬作物的收获开始,按程序确定各环节的作业内容、作业工艺、作业方法及配套作业机具.总结归纳宁南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地膜覆盖、土壤深松、表土处理、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一次性底肥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视为一系统整体来研究只施一次底肥,在保证单产不降低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结果表明,在滦河流域沙区土壤上冬小麦施用适量底肥,种夏玉米不施底肥,比两茬作物均施底肥两种作物的产量变化不明显,但效益却明显提高。进而提出一个较完善的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在上茬冬小麦,底施纯N69kg/hm2,K2O165kg/hm2,P2O5150kg/hm2,P、K肥1次性底施。在冬小麦孕穗期、拔节期分别追施纯N34 5kg/hm2,在夏玉米的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追施纯N207kg/hm2。  相似文献   

9.
低产紫沙土旱耕地保护性耕作改良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低产紫沙土旱耕地是我国南方紫色土区低产早耕地的主要类型之一,湖南各紫色土区都有分布,该土壤呈酸性,易水土流失,易漏水漏肥.土壤质地过沙或过粘,有机质和氮素缺乏,抗旱能力弱,作物产量低.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能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一是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区域和作物种类。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地理情况和作物种植生产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并与旱作农业技术进行融合,逐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如美国的免耕模式、留茬耕作模式、条带垄作模式、少耕模式,加拿大的粮草轮作模式等。二是免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通讯》2006,(11):57-58
保护性耕作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士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12.
迅速培肥砂土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东砂区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是作物增产的主要障碍。迅速地培肥砂土是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在砂土区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不能迅速培肥地力据在砂区的宁陵县阳驿乡陈营东村调查,一九六一至一九七一年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黄绵土土壤养分含量低,且因干旱和瘠薄在1999-2001年以后开始下降,土壤质量处于退化状态。以提高自然降水拦蓄率、保蓄率和利用率为治旱突破口,提出集成田间沟垄微集水耕作与地膜、秸秆、沙草二元覆盖等抑蒸技术的治旱耕作关键技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肥、供肥能力为治薄突破口,提出化肥秋深施、有机无机绿肥配施、秸秆堆腐还田和首选豌豆、扁豆为轮作豆科作物为主的治薄耕作关键技术,通过抗旱作物+治旱技术+治薄技术组配形式,建立黄绵土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土壤耕作法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特来沃颇利耕作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综合性学就,它把有关农业的生产技术措施及生产因子都相互的关联起来。正确的土壤耕作法,便是特来沃颇利耕作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封争取作物的高额丰收和土壤肥力的增加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但是在特来颇利耕作制中,只单单的重视到土壤耕作这一重要环节,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坡耕地治理后耕作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状况及土壤肥力均衡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肥措施,即调节土壤酸碱度,扩大肥源增施有机肥,建立合理的肥料结构,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择大春种植烤烟,小春种植1~2茬蔬菜的种植模式,在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增加收入的同时加速土壤熟化等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陕西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农业大省,水资源总量只有411亿m3,按人口和耕地平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从全省区域性分布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秦岭以南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74.5%,而拥有全省73%人口和80%耕地的秦岭以北仅占全省水资源的25.5%。特别是占全省耕地60%以上的渭北可利用的水·资源(含地下水)仅为17.43亿m3,严重地制约着渭北旱原区农业的发展。面对渭北旱区缺水问题,笔者认为大力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是提高渭北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发展节水早作农业的途径主要有5条。 1 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先进技术,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 一是渗灌。在地头蓄水池的低水头作用下,通过埋在地下的多级管道,将农作物所需的灌溉水输入田间,并在末级管道(毛管)管壁上按需要的距离,人工钻1mm左右的管水孔,通过管水孔将作物所需的水分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再借助土壤的毛细管进行扩散,供作物吸收利用。这项技术有6个特点:①省水。每亩次用水量为15m3,仅为地面漫灌的1/5~1/6;②省肥。将化肥溶入渗灌池中,直接送入作物根部,较表层施肥利用率高出30%左右;⑧节能。一般每亩次灌溉省电30~40度;④省工。渗灌不需要开沟、打畦,平整土地,每亩次灌水省工3个以上;⑤省钱。安装渗灌设备,需投资350元/667m3左右,可用10~15a以上,每年仅水、工、肥三项,可节约费用600元/667m3左右;⑥增产。一般比大水漫灌可增产30%以上。二是管灌、喷灌。通过低压塑料管把水输送到地头,按照一定的距离留出水口,在出水口安装喷灌泵,给喷灌系统供压力水,水由喷头喷到空中形成细小的雨滴,湿润并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项节水灌溉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在果园采用渗灌技术,粮田采用管灌、喷灌技术,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彭辉 《新农村(黑龙江)》2012,(7):243-243,266
机械化深松整地是不翻土的耕作作业,是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机械松动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创造虚实并存土壤结构的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利于作物扎深根,起到涝能蓄水,旱能提墒的效果;有助于气体交换,矿物质分解、活化微生物、培肥地力,是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内容之一。机械化深松技术顺应了当前倡导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应用该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既可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又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所谓保护性耕作,就是通过少耕、免耕、深松、残茬管理和化学除草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以及土壤沙化现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制度.实行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统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环保型对保障“十二五”时期全市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坡耕地治理后耕作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状况及土壤肥力均衡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肥措施,即调节土壤酸碱度,扩大肥源增施有机肥,建立合理的肥料结构,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择大春种植烤烟,小春种植1-2茬蔬菜的种植模式,在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增加收入的同时加速土壤熟化等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