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京津和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介绍水源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地方性法规的明确要求,进而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原则、主体、对象、途径、方式和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水源地生态补偿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指标考虑,对水源地的供水量进行分摊计算,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修正。利用费用分析法确定了商洛水源地较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为每吨水0.6元,商洛地区年均供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量为12.22亿m3,因此商洛水源地年生态补偿额应为7.33亿元。按照这样的补偿方法,供水区得到了补偿,调动了其保护水源地的积极性,提高了供水水质;受水区有了优良水质的供应,经济社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三市28个县(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近年来,陕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河湖红线约束,实行水污染联防联控,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积极采取项目带动策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目前仍存在的缺乏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水源区涵养保护缺乏项目支撑,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不仅是举世瞩目的调水工程,同时也是重大的生态工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将其生态服务功能以物质量与价值量来表征,探讨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结构及计算方法。经计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7 766.07万元。研究可为科学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并可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及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浅析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有效的环境经济管理手段,是近年来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各生态环境建设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且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破坏行为将起到经济制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系统价值理论3个方面论述了建立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际,对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主要类型、实现的途径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F0002-F000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优化水资源区域配置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对于确保水质和保证调水工程安全运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机制中,生态补偿量的计算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确定补偿水源区多少的关键,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机制的顺利实施.选择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从水源区保护水源所付出的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源区的水资源价值和环境容量排污权的损失价值4种途径计算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量.通过4种途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认为基于水源区保护水源所付出成本的水源区生态服务补偿支付较为可行.陕西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生态环境建设期为99.56亿元/年,生态环境管护期为90.86亿元/年,同时,根据受水区所需水质标准对所推荐的补偿标准进行修正,为建立跨流域调水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源于生态补偿,比生态补偿更有针对性。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水土为主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要求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改变水土资源是公共物品、无需付费的观念,整个社会认同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云南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理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有效地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和难点。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为例,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本及生态服务价值,基于效益所得决定成本分担模式,对外部区域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定量核算。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成本为27.37亿元/a,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近期项目发挥效用后,在水源区实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5.82亿元/a,体现在下游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为12.85亿元/a,其他区域为4.06亿元/a;按照生态成本构成与生态服务价值受益层面,确定外部区域应承担的生态补偿费用为14.15亿元/a。研究结果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提供借鉴,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5):F0002-F0002
黄河流域面临一系列严重水问题,如水上流失、水资源短缺、河床抬高、河势恶化、水污染持续严重等,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整个流域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水土保持在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会相应减少黄河干支流的水资源量。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渐加剧,水土保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与黄河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博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生态水文学研究小组通过多年深入研究,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足解决黄河一系列水文问题的有力措施甚至是根本措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其效果堪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媲美。1水土保持措施水沙代价低,可实现最大限度的拦沙,最小量的蓄水  相似文献   

11.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特点,将渠首林业生态园规划为六大林区、九大景点。以维护和改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规划设计了比较完备的渠首生态体系,以期起到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水源地水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达到生态防护、生态教育、绿化美化与环境保护的目的。预测了规划实施后的各种效益。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的水土流失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以面蚀、沟蚀为主,局部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为保中线调水水质,应坚持生态经济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按不同类型区施以不同水保措施,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贴机制,加强水源区水土保持科研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早期森林植被状况及森林植被退化现状,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退化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工程实施后和施工过程中将会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最后分析了调水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及其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保护调水区森林环境和植被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我国华北平原缺水情况,提出了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节约用水是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两大基本战略措施,中线工程将促进华北山前平原新产业带的形成,推动整个华北平原农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的水生生物和森林植被现状;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森林植被的退化过程、原因,水生生物繁衍和生存的特点;预测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实施后对环境和生态将会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指出了调水对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保护调水区生态及环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的建设,会产生大量弃土渣,妥善处理弃土渣是工程征地移民、施工布置、投资概算和水土保持设计等工作的基础,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工程特点,通过详细现场调查研究、与当地主管部门充分协商、技术经济比较,制定了弃土渣场选择的基本原则——可行、经济、科学,确定了弃土渣场选择步骤,节省了大量资金,较好地处理了弃土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潮河风沙区段风沙防护措施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潮河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境内,全长47.829 km,其中有17.36 km处在沙丘沙地段。沙丘沙地段地表土质松散,土壤扰动后,沙粒极易在强风作用下发生运动,若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则会造成风沙危害,影响总干渠的运行安全。依据实际,拟对总干渠工程的渠坡采用M7.5浆砌石衬砌,或预制混凝土六棱体框格植草防护,渠底采用现浇混凝土衬砌;遵照乔-灌-草相结合和防沙-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乔木用于外围防风、灌木用于阻沙、草本用于固沙,形成"挡、阻、固"三位一体的总干渠外防沙工程体系;弃土(沙)场的防护措施以植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及临时措施,即在弃土(沙)场坡脚修建挡土墙,坡面、顶面植树,并在坡面采用生态植被毯、顶面采用"纳米微乳液体生态膜"来防风固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为区域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及影像资料,测算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求解各种类型土地间的数量转换关系。[结果](1)水源区土地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2)2010年以前,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高,2010年以后,由于丹江口水库蓄水而导致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波动性较大。[结论]水源区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不断变化,在2008—2010年土地结构较为稳定,2010—2013年土地结构和稳定性出现了波动。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多变,生物种类繁多,平均森林覆盖率55.8%,水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受水区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工程实施后对调水区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水生底栖生物和非回游性鱼类的繁衍,但不利于洄游性鱼类的繁衍。工程实施后,用于受水区农、林、牧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有效地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为服务南水北调,湖北省十堰市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工程,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群众切身利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其主要经验及做法是:强化机遇、责任、大局"三种意识";做到"五个确保",即确保综合治理、水源区水质、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和监管到位;力求"四个突破",即在治理效益、管理机制、科技应用、舆论宣传上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