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茶菌共生对云南大叶茶茶园土壤增益性和肥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大叶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套种食用菌形成的茶菌共生种植模式对山地茶园土壤增益和肥效影响。结果表明,套种食用菌、菌包回田用作有机肥的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含量和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相对于茶园土壤有效pH和土壤容重,菌包回田使茶园土壤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肥效持续时间延长。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套种,能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复合系统的生产力,实现山地茶园的土壤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勐库大叶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本试验采用乙醇恒温浸提的方法提取勐库大叶茶中的总黄酮,并结合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4因素对勐库大叶茶中总黄酮提取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g:30 mL、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2.096%。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湖南省桃源县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市场化动作”的发展路子,实施品牌战略,在野茶王系列产品提质和销售上狠下功夫,力推野茶王品牌,拓宽销售市场。2007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已达4000t,其中大叶茶1500t,全部销售一空,产值达1.35亿元(含加工增值),其中大叶茶产值6800万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97%,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67元。2008年,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桃源订单组织货源,以往大叶茶低价忧销,如今价高走俏,供不应求了。  相似文献   

4.
云南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优势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勇  段长春 《中国农业气象》1999,20(2):21-24,34
通过和全国不同气候区域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云南省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利弊,确定了有关的农业气象指标,完成了云南省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区划及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措施对勐海大叶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勐海大叶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减轻茶园由于长期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茶叶品质下降、土壤酸化和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选择勐海县代表性的茶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均表现为第一年各处理差异不显著,但第二年开始出现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茶树专用肥大叶茶3月份春茶每公顷增产31.36 kg,产量提高了16.27%,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次之;品质方面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效果最好,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提高了36.41%、14.34%、28.00%,施用茶树专用肥对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提升效果最好,提高了10.22%。在常规施肥中减少氮素投入的情况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叶茶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以在勐海县推广。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我国优质梗稻的主产区。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其种植区域已扩大到全省。与此同时,无论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与国际市场接轨,都对稻米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大叶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套种食用菌形成的茶菌共生模式对山地茶园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与食用菌的复合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对照组两年一年;随着降雨量的变化情况为:细菌数量持续增多,放线菌数量是旱季雨季雨季初期、真菌数量是雨季初期旱季雨季;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值。菌包是一个巨大的水源,回田可以培肥茶园土壤,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套,为改变茶园种植模式单一改善茶园环境、为提高茶园综合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千岛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随着对点源污染管理力度的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已逐渐成为千岛湖区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以千岛湖区域为研究对象,从畜牧养殖、种植耕作、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等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千岛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并从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秸秆和农膜污染、农药与化肥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污染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千岛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晚熟柑橘种植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种植区域选择、品种选择、苗木培育和病虫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重庆晚熟柑橘的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陇东南葡萄生态气候及种植风险决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通过分析陇东南地区葡萄物候特征及生态气候条件,探讨了该区域气象因子与葡萄产量的关系,评述了葡萄种植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葡萄产业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哀牢山东西坡农业考察资料并结合该山地气候资料,研讨山地农作物物候期和产量随海拔高度与坡向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世界饮茶热潮不断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经济发展不断受到关注,然而茶叶种植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却往往被忽视。本研究以专业化茶叶种植县——福建省安溪县为对象,通过综合各乡镇茶叶种植面积、茶叶种植区位商和集中系数3种方法,将安溪县各乡镇茶叶种植专业化情况划分为高度专业化、较高专业化、中等专业化、较低专业化和无茶叶种植5个等级,基于能值理论分析方法,构建安溪县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建立能值投入密度、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等8个能值评价指标,进行不同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安溪县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以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为主,不同专业化茶叶种植间环境贡献率高达0.96~0.99,而能值投资率仅有0.01~0.04;(2)茶叶种植专业化等级与产出能值密度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随着专业化等级的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总体上不断提高,高度专业化等级茶叶种植的产出能值密度达到4.15E+11 sej·m-2,是无茶叶种植的1.32倍;(3)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专业化茶叶种植等级与净能值产出率之间呈正相关,高度专业化茶叶种植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29,是无茶叶种植的2.86倍,且环境负载率为0.05,具有环境友好性;(4)专业化茶叶种植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系统稳定性指数与茶叶种植专业化等级间呈负相关,无茶叶种植等级系统稳定性指数为1.12,是高度专业化等级的1.56倍。因而在茶叶专业化种植过程中,应注重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提高专业化茶叶种植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并加大科技管理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系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Components of 29 wild type tea single plants collected from Dayao Mountain, in Gu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y included tea polyphenols, free amino acids, catechin, amino acid and alkaloid monomers etc. Genetic diversity and clustering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main biochemical components. Meanwhil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6 wild type tea plants representing 3 tea populations of Daoyao Mountain with 15 tea varieties grown in Yunnan, Guangdong, Hunan, Fujian provinces were analyzed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ld type tea plants from Dayao Mountain were of rich genetic diversity. Furthermore, some tea germplasms with high quality, including high contents of amino acids, high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high caffeine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se wild type tea germplasms are of high valu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values due to their geographical uniqueness.  相似文献   

14.
苕溪流域茶园不同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为探讨苕溪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于2010年5-10月对等高种植和顺坡种植2种种植模式下茶园地表径流水样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径流水样中的氮磷元素各指标的含量、形态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顺坡种植还是等高种植,茶园径流中氮素各指标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6月底或7月初,茶园径流中磷素各指标含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底、7月初或9月初。在整个监测时期内,等高种植茶园径流中总氮、硝氮、铵氮含量分别比顺坡种植茶园低8.54%~43.01%,4.05%~46.70%,5.92%~33.19%,但2种种植模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等高种植茶园径流水中总磷、可溶态总磷、颗粒态磷的含量分别比顺坡种植低8.51%~31.07%,0.39%~17.91%,8.45%~36.86%,2种种植模式之间径流水中总磷、颗粒态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可溶态磷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顺坡种植还是等高种植,硝态氮均为茶园氮素地表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颗粒态磷则是茶园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总的来说,等高种植模式能有效地截留茶园氮磷营养元素,防止其随地表径流流失。  相似文献   

15.
翁倩  袁大刚  余星兴  蒙凤丹  母媛  王昌全 《土壤》2020,52(5):1076-1082
以四川省名山区稻田及由稻田改造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铁形态连续分级提取与环境磁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铁氧化物与磁学特征随土壤利用方式及植茶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及不同植茶年限(3、6、10年)茶园土壤110cm土体均表现为可还原铁(Red-Fe)>可氧化态铁(Oxi-Fe)>酸溶态铁(Acid-Fe);稻田改为茶园以及随着植茶年限延长,表层(0-10cm)及亚表层(10-20cm)土壤Acid-Fe、Oxi-Fe明显增加,而整个土体Red-Fe降低。稻田改为茶园3年后, 0~30cm土壤表现出质量磁化率(MS)、饱和等温剩磁(SIRM)、软剩磁(IRMs)升高,而硬剩磁(IRMh)降低;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体总体表现出各磁性参数均降低的趋势,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土壤磁性特征变化。稻田改为茶园后土壤逐渐酸化且有机质积累,使亚铁磁性矿物不稳定,进一步导致Red-Fe溶解并向Acid-Fe、Oxi-Fe转化,且随植茶年限的延长,部分铁氧化物结晶度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有机茶的茶农间作模式与常规单一种茶模式进行能流、经济流比较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深化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的理论研究,为理论上探讨茶叶的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区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降雨等级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影响,基于霍山县水土保持试验站2011—2018年的试验小区自然降雨及产流产沙量观测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中,2011—2018年次降雨存在雨量更大、雨势更急的趋势,茶叶相对于黄豆等其他植被,具有显著的保沙能力,且其减沙效益高于减流效益,8年的黄豆种植使得土壤侵蚀愈发严重。(2)在99%的置信水平下,黄豆的产沙风险是茶叶的21.29倍。(3)随着降雨等级提升,产沙风险也逐步提升,其中暴雨和大暴雨产沙风险较其他降雨等级显著提升。(4)茶叶出现产沙与瞬时雨强相关,雨强对产沙的重要性高于雨量,黄豆多由产流而导致产沙,雨量对产沙的重要性高于雨强,各因子对茶叶的评价平均精度高于黄豆。(5)黄豆处于三叶期—开花期和结荚期—成熟期时具有较好的保水保沙效益,而三叶期—开花期产流产沙峰值主要由于高水平的雨量雨强导致。研究结果较好地显示了茶叶和黄豆在不同降雨及生长状态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大别山地区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植被种植与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豫南大别山区栽培茶树历史悠久,茶农在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栽培技术。但是,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加之管理粗放和掠夺式经营,致使一些茶园形成“未老先衰”,经济效益下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自1987年开展了坡地茶园蓄水保土增产技术与效益试验研究。该项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1.间作绿肥生物护坎保土技术;2.多条密植更新改造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坡地茶园采取多条密植更新改造技术和间作绿肥护坎保土技术措施,均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镉赋存形态特征及茶叶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大型茶园土壤和茶叶进行采样,采用连续提取法将茶园土壤Cd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探讨了茶园土壤Cd的5种化学形态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Cd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1)茶区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土壤中Cd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的规律为: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束缚态;茶区土壤可交换态Cd和残渣态Cd与土壤中的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关系,而有机结合态Cd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束缚态C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可交换态Cd和残渣态C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茶叶中Cd含量在0.30~0.98mg/kg,平均含量为0.65mg/kg;茶叶中的Cd含量与土壤中可交换态Cd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茶园土壤pH值,影响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分布,最终达到降低茶叶中Cd含量,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朱玲  赵仪  严学兵  孙盛楠 《土壤通报》2023,54(1):245-252
茶叶生产中往往出现种植茶树品种或植物种类单一、不合理灌溉以及过度施用化肥和除草剂等问题,从而影响茶叶的产量特别是品质。探讨不同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将为茶叶提质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综述了种植模式、灌溉措施、施肥方式和杂草防控四种不同管理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改善茶园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科学的茶园管理方式能够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改良茶园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加强对茶园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为茶园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