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菌红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天然色素,因其微溶于水的性质限制了在蚕丝织物染色的应用。首先以乙醇溶液作为染色介质,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进行染色,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染色工艺条件中的染液p H值和染色温度对上染率的影响,确定较佳的染液p H值为4~5,染色温度为90~100℃。在此工艺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了媒染剂种类、媒染剂用量、媒染方法对蚕丝织物用灵菌红素染色的染色性能影响:使用Cu Cl2、Fe SO4作媒染剂,蚕丝织物的色变明显,而以Zn Cl2、Ca C12、KAl(SO4)2·12H2O作媒染剂,蚕丝织物的色变较小;增加媒染剂用量不能显著提高染色蚕丝织物的色深值;3种媒染方法中,采用同浴媒染法染色后蚕丝织物的色深值最大,媒染方法能不同程度提高蚕丝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但对蚕丝织物的耐日晒色牢度并无明显提升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蚕丝织物用灵菌红素染色时,采用同浴媒染法并以KAl(SO4)2·12H2O作媒染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染色蚕丝织物的色变及提高色深值和耐皂洗色牢度,利用新的工艺方法有望以灵菌红素作染料,开发抗菌蚕丝织物。  相似文献   

2.
用端氨基为季铵盐的超支化聚合物HBP-QAC对蚕丝织物接枝改性,以利于改善蚕丝织物使用真菌色素染料染色的性能。以染色K/S值为考核指标,进行HBP-QAC对蚕丝织物改性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得到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剂HBP-QAC用量8 g/L,碳酸钠用量1.5 g/L,改性温度50℃,改性时间40 min。蚕丝织物在此工艺条件下用HBP-QAC进行改性后,可以明显提高其用银杏叶内生真菌分泌的红色素染色的K/S值,且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日晒色牢度提高至3级,耐摩擦色牢度提高至4~5级。利用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改性后蚕丝织物表面的Zeta电位由-7.18提高到19.98,由于蚕丝织物表面的正电荷增加,使其与真菌色素染料之间的离子键作用力增强,所以染色K/S值及色牢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拓展桑椹色素的应用领域,以去离子水为提取剂对桑椹中的天然色素进行提取,研究桑椹色素对柞蚕丝织物及羊毛织物的染色性能,并对染色织物的紫外线防护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桑椹色素对柞蚕丝织物及羊毛织物染色,适宜的pH均为3.0。当以硫酸亚铁、明矾及硫酸锌作为媒染剂进行预媒染色时,硫酸亚铁可引起羊毛织物及柞蚕丝织物试样色调变化,对提高试样染色深度效果最佳;直接染色试样的耐皂洗色牢度、耐日晒色牢度和耐湿摩擦色牢度仅为2级,各媒染织物的色牢度得到改善,可到达3级;羊毛织物及柞蚕丝织物经桑椹色素染色后紫外线透射率降低,2种织物的紫外线防护性能均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日本金丸腾彦采用染色后接枝和染色与接枝一浴2种接枝方法,探讨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2HEMA)、甲基丙烯酰胺(MAA)3种接枝剂,对蚕丝湿摩擦坚牢度的影响.结果为:  相似文献   

5.
探究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建立快速、准确鉴别天然靛蓝与合成靛蓝染色蚕丝织物的方法。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试中,天然靛蓝染色蚕丝织物在940 nm、1 172 nm处有特征反射峰,而合成靛蓝染色蚕丝织物在940 nm、1 042 nm和1 240 nm处有特征反射峰;在拉曼光谱测试中,天然靛蓝染色蚕丝织物在1 573 cm~(-1)和189 cm~(-1)处有明显特征峰,而合成靛蓝染色蚕丝织物仅在1 573 cm~(-1)处有吸收峰;天然靛蓝染色蚕丝织物萃取液在发射波长为495 nm处有明显的荧光峰,而合成靛蓝染色蚕丝织物萃取液却没有出现荧光峰。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靛蓝染色蚕丝织物与合成靛蓝染色蚕丝织物或其萃取液在上述3种光谱中都存在可用于区分的特征峰,因此可通过这3种光谱技术快速、准确鉴别天然靛蓝染色蚕丝织物。  相似文献   

6.
印度泰米尔那德邦的扎丽纱手工生产中常采用上浆处理提高蚕丝纱线的可织性和降低断头率。白胶是常用的一种粘稠度高的上浆剂,而硬挺剂是新出现的一种天然胶,其粘稠度相对较低。分别测试分析利用白胶、硬挺剂上浆处理对已染色蚕丝纱线的质量、色泽、韧性和延展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用白胶处理后紫罗兰色蚕丝纱线的质量增加率显著提高,色度L*值、a*值和b*值变化较大,色差值ΔE*2,但蚕丝纱线的韧性、延展性未发生显著变化;而用硬挺剂处理,对紫罗兰色、黄色和紫色3种颜色蚕丝纱线的质量、色差值、韧性和延展性均无明显影响。依据试验结果,建议采用硬挺剂对染色蚕丝纱线进行上浆处理。  相似文献   

7.
桑椹红色素在蚕丝织物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余志成 《蚕业科学》2004,30(1):59-63
对桑椹红色素的提取方法、稳定性及其在蚕丝织物上的染色性能、染色牢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对染色后蚕丝织物的抗紫外线辐射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 :桑椹红色素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 ;经桑椹红色素染色的蚕丝织物具有优良的抗紫外线性能 ,在 2 0 0~ 4 0 0nm紫外波段中 ,紫外线透过率为 2 3%~ 5 1% ,选用合适的媒染剂可以使紫外线透过率下降到 1 9%~ 3 2 %。  相似文献   

8.
新型酸性亮蓝是目前纺织印染的流行染色剂。用不均匀性指数对染色匀度进行分级,研究了该染色剂不同色度对蚕丝染色匀度的影响。以该染色剂的14个色度对蚕丝进行染色,测定各色度染液处理蚕丝的反光值(用K/S值表示),结果发现该染色剂对蚕丝染色的不均匀性指数在所有色度水平下并不是恒定的,染色均匀性在染色剂色度为1.5%时开始出现,其后随着色度增加染色匀度也越来越好,到染色剂色度为4%时染色匀度最好,之后染色匀度又变差。  相似文献   

9.
田恬  陈国强 《蚕业科学》2011,37(5):859-865
为开发适合于真丝织物染色的天然染料及其染色工艺,以乌饭树叶色素作为染料,研究其用于真丝织物染色的性能及染色工艺条件。测试结果表明,乌饭树叶色素的提取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30~100℃范围内的色光稳定性均较好;在酸性至弱酸性条件下具有稳定的颜色,而在中性至碱性条件下随pH值变化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染液pH 2~6或7~8,染色温度98℃,染色时间60 min,染液质量浓度60~80 g/L,染色次数1次。采用以上工艺以乌饭树叶色素提取液对真丝织物染色,不需添加其它化学助剂和金属盐,染色方法简单,在染液的2个pH值范围可分别将织物染成固定的颜色,染色后的真丝织物皂洗色牢度均可达到5级,日晒色牢度可达到3~4级,且保持了真丝织物特有的光泽度,因此认为乌饭树叶色素适用于高档真丝内衣的染色。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蚕丝织物的抗皱性能和避免织物中残留甲醛,采用自制含双二氯均三嗪基的无甲醛类新型抗皱整理剂BTP400浸渍整理蚕丝织物,并考察工艺因素对BTP400在蚕丝织物上的固着率的影响以及BTP400固着率与织物抗皱性能的关系。当BTP400用量为10 g/L时,蚕丝织物的折皱回复角随BTP400固着率的增加而增大,在此基础上优化工艺条件为:碳酸氢钠用量10 g/L,整理温度50℃,整理时间50 min。上述工艺条件下用BTP400整理后蚕丝织物的抗皱耐洗性良好,其干态折皱回复角提高32.5%,湿态折皱回复角提高12.3%,且强力和白度与原织物相差不大,仅染色性能略有降低。能谱分析BTP400与蚕丝织物的丝蛋白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试验结果提示BTP400有望作为环境友好型抗皱剂应用于蚕丝织物的整理。  相似文献   

11.
制备不同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用于真丝纤维改性,提高真丝织物用活性染料进行无盐染色的上染率和染色牢度。以二乙烯三胺与丙烯酸甲酯为原料,改变合成单体的反应时间(0~6 h),制备出不同的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0)~HBP-NH2(6)。通过红外光谱和氨基含量测试证明HBP-NH2中含有大量的氨基和亚氨基等碱性基团,热重分析显示HBP-NH2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将制备的7种HBP-NH2分别用于真丝织物的改性,改性后的真丝织物在以活性染料进行的无盐染色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染色性能,其中以HBP-NH2(5)改性后的真丝织物具有较高的染色K/S值和较好的色牢度。将HBP-NH2作为真丝纤维改性剂,可以实现用活性染料对真丝织物进行无盐染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天然纤维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3,5-三氯-2,4,6-三嗪对分散大红S-BWFL进行改性,并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用改性染料对天然纤维染色。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染料能够上染棉和蚕丝等天然纤维。  相似文献   

13.
丝绸接枝阳离子后的染色和固色性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丝绸用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染色的上染率与皂洗牢度,对丝绸进行接枝阳离子改性处理。研究改性阳离子丝绸用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染色的染色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采用阳离子接枝方法可以在无盐染色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丝绸染色的上染率及皂洗牢度,其中:耐晒果绿BLL对改性阳离子丝绸的上染率达到99.59%,直接耐酸大红4BS的上染率达到99.87%,直接草黄R的上染率为99.83%,直接深褐M的上染率为99.88%。各种染料上染改性阳离子丝绸后的皂洗牢度都达到5级,上染速度也非常迅速,为2~8 m in。研究结果证明丝绸接枝阳离子改性是提高丝绸上染率和皂洗牢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天然染料改善真丝性能有利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研究了以天然薯莨提取液为染料,应用汽蒸染色方法对真丝织物进行染色增重的最佳工艺,比较了分别用Fe3+、Cu2+、Cr6+3种金属离子进行后处理的改性效果。薯莨提取液对真丝增重的最佳工艺是:汽蒸温度110℃、湿度85%,汽蒸8次,汽蒸时间4 min,带液率180%、含固量6.28%。用Fe3+、Cu2+、Cr6+金属离子后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12、10、10 g/L。Fe3+、Cr6+后处理的真丝织物其增重率随离子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Cu2+后处理的真丝织物增重率在离子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有所降低。用Fe3+后处理的真丝织物颜色最深,呈红黑色;用Cu2+后处理的真丝织物颜色偏深,色相在红黄之间;用Cr6+后处理的真丝织物偏暗黄色。3种金属离子用于染色真丝织物的后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薯莨提取液染色增重真丝的色牢度和拒水性能,能明显提高真丝织物的紫外屏蔽性能,其中经Cr6+后处理的真丝织物拒水性能和紫外屏蔽性能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柞蚕绢丝织物的色泽及开发利用蓝莓资源,文中研究了蓝莓果皮中色素成分对pH和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并研究了蓝莓果皮色素在柞蚕绢丝织物染色上的应用性能及其染色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介质的pH变化以及金属离子Al3+或Fe2+会引起蓝莓果皮色素在紫外-可见范围内吸收光谱的变化,并产生不同的色泽。蓝莓果皮色素对柞蚕绢丝的染色性能良好,在pH为3时织物可以获得较高的颜色深度。蓝莓果皮色素在柞蚕绢丝上的染色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随着温度升高,色素在纤维上的染色速率提高,半染时间缩短。采用金属盐Al2(SO4)3或FeSO4作为媒染剂可以提高试样的颜色深度,而媒染剂及媒染工艺对试样的色调会产生较大影响。媒染柞蚕绢丝织物的各项色牢度可以达到3级。文中研究可为蓝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制备生态纺织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工业化生产中对蚕丝织物连续化接枝整理,研究紫外光引发对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m)接枝蚕丝织物的共聚合反应的促进作用和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以及紫外光引发接枝工艺条件因素对织物接枝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引发DMAAm接枝蚕丝织物3 min时,织物的接枝增重率即达到最大值;接枝增重率随光引发剂浓度的增大而提高;单体浓度增大时,增重率提高,但单体接枝效率降低;工作液pH值对增重率的影响不明显。接枝蚕丝织物的性能表征显示,紫外光照射时间较长会影响织物的白度和断裂强力,但断裂强力可通过接枝DMAAm而得到恢复;接枝增重后的蚕丝织物用活性染料染色的K/S值略有降低,但染色均匀性变化不大。研究结果提示,紫外光引发可加快DMAAm接枝蚕丝织物的共聚合反应速率,但须适当控制紫外光照射时间,以减轻织物白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细菌是无色、半透明的微小原核生物,需要经过染色使其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才能在显微镜下识别和观察。因此,建立科学的细菌染色方法对观察细菌形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的细菌染色方法(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操作步骤中存在的不足,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部分操作步骤进行了改进、优化,以期为提高畜牧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检测猪嗜血支原体(M.suis)感染,本研究对传统血涂片吖啶橙染色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了快速检测M.suis的血液吖啶橙染色方法。结果显示,血液吖啶橙染色法的染色时间比传统血涂片吖啶橙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分别节省约30 min和1 h。利用血液吖啶橙染色法、血涂片吖啶橙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及PCR法对200份临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依次为64.5%、59.5%、48%及68.5%。3种染色方法与PCR的符合率分别为87%、77%、59.5%;与PCR结果相比,前两种染色方法差异不显著(p0.05),后者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血液吖啶橙染色法优于其他两种染色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度高、检出率高等优点,适用于临床上对M.suis感染快速定性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蚕丝业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林 《广西蚕业》2003,40(1):23-27
传统的蚕丝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粗放型行业,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显露出其弊端所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此新的世纪里,蚕丝业科学研究的热点,必将是与现代新的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广泛、全面的结合。21世纪的蚕丝业必将是中国的蚕丝业。  相似文献   

20.
蚕丝及蚕丝织物的改性是为了克服天然蚕丝蛋白纤维自身的性能缺陷或赋予其新的功能,达到改善蚕丝及蚕丝织物的服用性能并适合不同用途的目的。蚕丝及其织物改性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养蚕添食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主要采用等离子体技术、高温或低温处理以及辐照处理等进行改性;化学方法是利用蚕丝蛋白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引入目的功能基团、单体或大分子链,从而改变蚕丝性能;养蚕添食法是在家蚕幼虫饲养过程中添食色素、荧光材料或金属纳米颗粒,获得改性蚕丝;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基于转基因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让家蚕吐出具有特殊性能的茧丝。本文综述近年来利用上述几种方法,尤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蚕丝及蚕丝织物改性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几种方法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并展望了未来蚕丝及蚕丝织物改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