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以根、叶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和消斑的作用. 主产于河北安国和江苏南通,全国各地广泛引种.1 生物学特性板蓝根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40~90cm,根细长,圆柱形,白色;茎直立,多分支;叶互生,基生叶较大,长圆状椭圆形,有柄,叶下部有不整齐波圆形锯齿;茎生叶全缘,披针形,基部箭形半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兼腋生,花瓣4枚,黄色,雄蕊6枚,4强,雌蕊1枚;角果长圆形,扁平,紫色;花期5月,果期6月.  相似文献   

2.
以营养器官的部分性状,对旱生和水生空心莲子草不同器官的结构和物质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2种生境空心莲子草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营养器官因环境适应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叶宽、叶片角质层厚度、孔下室面积、气孔数量与分布表现显著差异,旱生者具有长的表皮毛,而水生的则完全没有。茎中节间长度、髓腔直径、髓射线宽度和输导组织的类型、数量及比例在不同生境的茎和不同生长型的茎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旱生匍匐茎和根状茎节上具宿根,含大量贮藏物质,并生有多量的不定芽,具备成为独立散布体的物质和结构基础,而水生茎则因适应吸收需要,产生大量不定根。空心莲子草花粉败育率高(约80%),可能是其较低结实率的原因之一。空心莲子草在较低的有性生殖率下如何完成远距离扩布值得进一步探讨,此点在杂草防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甘肃刺五加资源现状,应用GIS和MaxEnt分析甘肃刺五加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通过自采和网络共享平台获取251份藤五加和80份短柄五加的分布信息,综合55个环境因子,分析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甘肃刺五加生态适宜性共有的生态因子是海拔和降水量;影响藤五加生态适宜性最主要的生态因子是4月份降水、9月份降水、海拔、坡度、等温性;影响短柄五加生态适宜性最主要的生态因子是土壤类型、9月份降水、11月份降水、海拔、植被类型、温度。藤五加生态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最北方的分布地区为甘肃南部(天水、西和)和陕西(太白山、户县、略阳)等地;四川、云南(德钦、维西)、贵州、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和浙江的广大地区内均有分布。短柄五加生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于陕西延安、黄龙山和甘肃、宁夏等地。  相似文献   

4.
对全国葶苈子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开展评价,为优质葶苈子药材的栽培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和实地采集,收集了葶苈子药材共839个样点信息,其中播娘蒿430个样点,独行菜409个样点,综合55个生态因子,应用GIS和Maxent模型分析葶苈子药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影响全国葶苈子药材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降雨、温度、海拔、酸碱度、植被类型、土壤亚类等;全国内中药葶苈子最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地。对葶苈子分布区进行了生长等级划分,为葶苈子药材资源的调查研究、人工种植、划分优质产地、资源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生境需求,对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宜川原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结合保护区红外相机、野外实测原麝分布点数据,利用R语言对MaxEnt模型优化后建模,对保护区原麝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变量因子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保护区内原麝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61.3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75%;次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00.3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28%;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37.8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7%。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距河流距离是贡献率排前4的环境因子。保护区内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小,原麝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500 m和坡度20°以上的生境中出现概率较高,建议根据生境适宜性调整保护区范围(尤其是实验区范围),并在山体之间建立廊道,加强对原麝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河南新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本文以河南新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越冬水鸟生境的专项调查。通过定量化分析越冬水鸟生境的影响因子,结合1990年,2000年和2014年保护区的景观类型图,采用生境适宜性模型(HSI)对新乡黄河湿地保护区水鸟生境适宜性的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态型芦苇生境适应性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临泽县内的4种生态型芦苇为材料,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和等位酶多态性分析技术初步探讨了不同生态型芦苇对各自生境适应性的遗传差异。RAPD-PCR(随机扩增多态DNA聚合酶链式反应)采用10碱基随机引物,筛选出16条重复性高并产生明显多态性产物的引物,共扩增了559条谱带,其中489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百分数为87.5%。等位酶分析选用了12个等位酶系统,其中9个基因位点显示了多态性,多态位点平均百分数为34.1%。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芦苇之间具有显著的分子遗传差异和等位酶表达差异,同时属于同一生态型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很小,这与不同生态型芦苇在适应各自生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差异是一致的,说明各个生态型之间的差异是遗传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明确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其潜在适生区对防控管治互花米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大陆滨海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及海洋环境因子,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互花米草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分布受海拔影响最为显著,其主要分布于-2~5 m范围内。此外,当年平均气温介于14.0℃~23.5℃、土壤可交换钠盐含量介于26.4%~46.0%、气温极差介于14.2℃~26.3℃或海水盐度介于23.0%~28.3%及33.5%~33.8%时,互花米草存在概率均达到60%以上。互花米草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江沪浙闽四省市以及莱州湾地区,该区域内适宜互花米草生长的海拔、年平均气温、气温极差、海水盐度分别为-1~0 m, 17.9℃,23.0℃及27.5%。因土壤可交换钠盐含量空间异质性差异较小,故在该区域内对互花米草分布影响不明显。此外,大丰麋鹿、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较高的互花米草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9.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 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本文研究了不同苜蓿品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该地区紫花苜蓿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 ̄30cm土层,因受到潜水水位及盐分的影响,主根被伤害从而诱导侧根发育是苜蓿适应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根系对降低表层土壤含盐量及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增加有明显效果。当地地方品种无棣苜蓿对降低土壤离子含量的程度各异,对降低CO3^2-、Cl^-、SO4^2-和Na^+含量的作用明显,对HCO3^-、Ca^2+  相似文献   

11.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大型野生草食动物与家畜栖息地分布及其食物竞争状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青海省天峻县大型野生草食动物的生境状况,利用ENMTools对环境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9个主要环境因子用于建立模型,通过MaxEnt模型对天峻县的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岩羊(Pseudois nayaur)、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和盘羊(Ovis ammon)6个物种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影响6种大型野生草食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海拔;天峻县6种大型野生草食动物适宜生境面积约为12 607 km2,占天峻县面积的48.51%,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各物种训练集(Training)与验证集(Tes data)AUC值分别为藏原羚0.936,0.915;鹅喉羚0.903,0.874;野牦牛0.934,0.911;岩羊0.946,0.821;藏野驴0.918,0.906;盘羊0.930,0.920,均达到了优秀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狼尾草属牧草品种资源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87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狼尾草属通过审定登记的新品种已有12个,其中育成品种5个,地方品种2个,引进外国品种4个,野生栽培品种1个.按照品种登记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栽培狼尾草新品种的主要特性特征与适应区域.  相似文献   

13.
苜蓿根蘖性状发生与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振生  程渡 《草地学报》1995,3(2):126-134
苜蓿的根蘖性状对于培育根蘖型及放牧型苜蓿新品种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根蘖型苜蓿新品评选育研究实践,系统地研究了苜蓿根蘖习性发生与生态适应性。通过三个地区种植和无性扦插两种繁殖方式探讨了苜蓿根蘖发生及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根蘖性状的表现,分析了边际效应对根蘖表现的影响。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根蘖苜蓿植株地下水平根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均有根膨大部位和根蘖芽的形成。根蘖型苜蓿品种的根蘖植株表现在第三、二年较多,第一年和第四年以后均表现较少。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根蘖苗伸展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在1×1m株行距稀植条件下根蘖植株单株枝条数、伸展范围和单株产草量均明显优于非根蘖植株。边际效应对根蘖型苜蓿品种根蘖苗的发育和根蘖伸展范围有影响,边缘行根蘖株百分率略高于内侧行植株,边缘行根蘖苗伸展范围明显高于内侧行植株。在半干旱草原淡栗钙土地区(内蒙古图牧吉牧场和吉林省白城牧场),及气候相对湿润的粘性黑土地区(吉林省公主岭)和潮土地区(北京),根蘖型苜蓿均能表现根蘖习性。在粘性黑土地区根蘖发生百分率较低。半干旱草原地区最适于根蘖型苜蓿生长和根蘖性状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鹅喉羚为研究对象,2013~2017年通过对新疆各地区开展多次野外考察,共收集了180个鹅喉羚出现点数据,作为其分布点数据,选取19个气候因子、3个地形因子、植被因子、人类干扰因子等4类24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鹅喉羚的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对鹅喉羚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积)值为0. 973; 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海拔、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年均温(BIO1)、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为对鹅喉羚生境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鹅喉羚在新疆的适宜分布区主要是天山山脉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边区域、天山山脉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周边区域、新疆东部的吐哈盆地周边地区、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山脉周边区域等。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新疆鹅喉羚的实际分布状况,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新疆鹅喉羚及其栖息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羊草早期幼苗在盐、碱生境下的适应机制,混合两种中性盐( NaCl∶Na2SO4=9∶1)与两种碱性盐(Na2CO3∶NaHCO3=9∶1)分别模拟不同强度的盐、碱胁迫条件,测量羊草幼苗在两种胁迫下的生长与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盐胁迫相比,羊草幼苗在碱胁迫下的生长量、鲜重及含水量下降幅度更大.盐、碱胁迫均造成幼苗Na+浓度与Na+/K+升高,K+浓度下降,碱胁迫下这三种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盐胁迫.盐胁迫下,羊草幼苗大量积累Cl-,有机酸含量变化不大;碱胁迫下,Cl-、NO-3与H2PO-4均呈下降趋势,而有机酸则大量积累.另外,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随盐、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碱胁迫下积累量更大.碱胁迫由于其高pH值对羊草早期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Cl与有机酸积累特征的差异表明,羊草早期幼苗在盐、碱生境下具有不同的生理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北京地区涝峪苔草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石进朝 《草业科学》2007,24(4):98-102
通过对北京山区野生地被植物涝峪苔草Carex giraldiana对光照、温度、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涝峪苔草能够在全光照及浓荫(郁闭度为0.8的林下)条件下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具有较强的耐荫能力、抗旱性及节水性;在黄土中生长能忍受的土壤最低含水量为4.1%,在沙土中生长能忍受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3.2%;能够在黄土、细沙土、建筑渣土中正常生长;适于作观赏性地被植物,不适于作运动性地被植物。涝峪苔草叶片寿命为18个月,绿期长。涝峪苔草能忍受-16.4℃的绝对低温和42.2℃的绝对高温,是北京地区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荫处、林下及护坡绿化的优良野生乡土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沿江两岸,地跨东经105°11′~110°12′,北纬28°10′~32°15′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热量条件丰富,作物生长季长,雨量充沛,特别是水稻生长期间水热同季,气象条件优越,是我国水稻最适宜生长区之一,全市中稻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0%。重庆市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很大影响,过去,有关专家学者曾对川东南水稻的气候适应性进行过研究,笔者曾利用不同地区小麦试验资料对小麦气候生态进行了研究,但利用不同地区水稻试验资料进行研究的报道还不多见。为此,本  相似文献   

19.
小尾寒羊在陇东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峰 《家畜生态》1999,20(1):13-20
通过对小尾寒羊在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生态条件和饲养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生产性能表现,抗逆性和抗病性等生态适应性综合研究,表明小尾寒羊不仅适应鲁西南暖温带气候,而且对陇东温和半干旱季风气候也有良好适应性,在表型适应和遗传适应性方面表现良好。但为了便于风土驯化,引种时间一定要选在春末夏初,羊只选择3~8月龄培育羊;引入当年注重防治以羊流感为主及其并发性呼吸系统疾病;半舍饲条件下注重牧后补饲和长年供给适量的精饲料,饲料中要添加富硒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小尾寒羊在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生态条件和饲养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生产性能表现,抗逆性和抗病性等生态适应性综合研究,表明小尾寒羊不仅适应鲁西南暖温带气候,而且对陇东温和半干旱季风气候也有良好适应性,在表型适应和遗传适应性方面表现良好.但为了便于风土驯化,引种时间一定要选在春末夏初,羊只选择3~8月龄培育羊;引入当年注重防治以羊流感为主及其并发性呼吸系统疾病;半舍饲条件下注重牧后补饲和长年供给适量的精饲料,饲料中要添加富硒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