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插秧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参数如下 :每穴株数、机械伤秧率、勾秧率、漏插率、插秧均匀度合格率、漂秧率等。提高机械插秧作业质量的措施有 :育苗的农艺标准、整地标准、机械调整、操作要点等。一、育苗农艺标准(1)苗床土质量。筛过的苗床土不能混有茎杆等杂物。(2 )秧片  相似文献   

2.
李雷 《南方农机》2012,(2):16-17
机动插秧机插秧质量的好坏衡量标准主要参数如下:每穴株数、机械伤秧率、勾秧率、漏插率、插秧均匀度合格率、漂秧率等。提高机械插秧作业质量的措施有:育苗的农艺标准、整地标准、机械调整、正确使用操作等。一、育苗农艺标准(一)苗床土质量。筛过的苗床土不能混有茎  相似文献   

3.
《湖南农机》1997,(1):39-39
1.计算好秧盘数量根据育秧盘内的秧钵数和大田的栽培密度来确定栽培面积所需的秧盘数量。计算公式为;平方米的穴数×面积(平方米)÷秧盘内体数=秧盘数。目前岳阳市通用的行穴距多为20×13厘米(每平方米37穴)。一亩秧田可抛插大田75.5亩。2.选地与做床1)选地。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通气的菜地或旱土做苗床,且地势平坦,排水、浇水方便。如果采用稻田作苗床时,则要求选肥沃的高岸田。每亩大田需备苗床8~10平方米。2)做床。把床地挖松整平。床的方向一般为东西走向。上块要打碎、整平,防止置床不平,育秧盘变形。并配好营养…  相似文献   

4.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排除方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穴株数偏多。每穴标准株数为3 ̄5株。穴株数偏多的主要原因:苗床上水分过大;取秧量调节不当。应  相似文献   

5.
李君 《四川农机》2006,(5):36-37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解决办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穴株数偏多原因:苗床上水分过大;取秧量调节不当。解决办法:按每穴3-5株进行调整。3.插过秧后秧苗  相似文献   

6.
插秧机故障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  相似文献   

7.
协力牌XL2Z系列机动乘坐式水稻插秧机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能满足农艺要求;价格低廉,农民买得起;使用方便,适合农民操作等特点。该系列产品已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并进入国家农业机械补贴目录。下面谈些该系列产品的使用方法。1.装秧操作(1)空车装秧前,先将秧箱上压杆翻起。(2)从育秧盘内取秧时,应先用手轻轻提起秧片一  相似文献   

8.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排除方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插过秧后秧苗散乱。推秧器推出行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得到良好的插秧质量,插秧机的秧爪、送秧器和移箱器等有关部件都要调整好。 1.根据秧苗的情况选用秧爪:秧爪有12mm和14mm宽度的两种,一般采用12mm小秧爪,配18mm小秧门,如秧苗粗长或要求秧穴苗数多,应用14mm大秧爪,配22mm大秧门。 2.基本调节:为提高取秧的均匀度,应对  相似文献   

10.
“秧好半熟稻”,塑盘育秧是行之有效的育秧方法。塑盘育秧后进行抛泱.是水稻轻型栽培增产的有效途径,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十条操作规范。塑盘矮壮秧的标准是:秧龄15~18天,叶龄2.5~3叶,秧苗高门~15cm.矮壮不窜根,无病虫害。1.选择饱满、健壮、发芽率高的种子,播前用浸种灵一支或线菌清一包对水浸种6kg,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选用肥沃无污染的菜园土或老棉田土为营养土,切忌用喷施过绿黄隆的田土作营养土,每亩100kg左右。3.秧田一要施足基肥,二要平整,于整水平,上下不超过1cm。4.秧盘摆放时,秧板上应施一些碳铵…  相似文献   

11.
不同规格大钵育秧盘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钵苗机插有利于机插高产,以甬优538和中早39为材料,分别设计不同钵深(4mm、8mm、12mm、16mm)处理的钵形毯状秧盘,研究不同钵深大钵秧盘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钵碗深度可降低钵外根重和钵外根比,使水稻秧苗的根系很好的被保护在钵内,有利于秧苗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产量,其中甬优538和中早39的16mm钵深处理的产量分别为7.95t/hm~2和7.53t/hm~2,比4mm处理高出17.26%和10.74%;但钵深过大则会取秧困难,成毯质量变差,不利于机插。钵碗深度为8mm或12mm能够保证秧盘取秧顺利且秧苗成毯质量高,进而保证大钵苗机械插秧质量,同时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一、漏插 漏插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秧片形状残缺不全,秧苗生长疏密不匀。2.纵向送秧量不够,秧片过宽或过窄。  相似文献   

13.
采用1 038孔、510孔、264孔、150孔、0孔机插秧盘,在不同秧板及育秧土上进行秧盘应用效果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秧板育秧条件下,较少的秧盘排水孔数可以有效减缓秧盘水分流失速率,保水条件较好,出苗率也较高,促进了秧苗生长,同时起秧方便,根系较为盘结,不易松散;而泥浆秧板育秧条件下,较少的秧盘排水孔数阻碍了湿润泥浆对秧盘的水分供给,出苗率较低,秧苗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虽然起秧力较小,但由于秧苗根系差,根系盘结力较低,易松散。  相似文献   

14.
基于稻草制造钵育秧盘水稻栽植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稻草(植质)为原料,研制出水稻钵育秧盘。在以稻壳粉与土为原料混合研制人工苗床土的基础上,按基于稻草制造钵育秧盘水稻乳苗机械栽植技术的要求,设计和试制了水稻钵育乳苗栽植机,并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证明了该项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一、秧苗培育及标准 机插秧苗与手插秧苗不同,秧苗是否台乎机械插秧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插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机插的成败。培育好秧苗是推广使用插秧机的关键问题,必须要求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具体要求: 1.秧片规格视插秧机秧箱宽度而定,常用规格为:长50cm,宽27.5cm。整个秧片要求秧根相互交叉盘结、不松散,呈絮状,土层湿度适宜、一致;秧苗均匀度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抛秧秧苗的培育是抛秧技术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早稻地膜育秧如何培育适宜抛秧的秧苗作一介绍,供参考。 1.秧田准备。选择排水、灌水、取泥、运秧方便的田块,按常规方法做好半旱秧田,秧板燥耕水做,畦面硬度以秧盘装泥播种后秧孔有1/3陷入泥中为合适。如秧板太硬,秧盘易架空,盘上的温度湿度变化剧烈;如秧板太软,则秧髓下陷,盘上积水不通气,都不  相似文献   

17.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机插秧苗须具备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机械插秧所使用的秧苗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秧苗育成后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秧块的标准尺寸为长58cm,宽28cm,厚2cm。其中宽度与厚度最关键,若宽度大于28cm,秧块会卡滞在秧箱上使送秧受阻,引起漏插,不足28cm同样会导致漏插;秧块的厚度过厚或过薄,都会导致植伤加重,影响栽插质量。在软盘育秧过程中,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硬盘或软盘来保证秧块的标准尺寸。双膜育秧则在栽插起秧时…  相似文献   

18.
水稻插秧机由于机手操作不当或机器长期磨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故障,耽误农时,给农户造成损失。为了减少或者避免损失,应当掌握插秧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技术。下面就常见故障的成因及排除办法进行简述。1.穴株数偏多。主要原因:苗床水分过多;取秧量调节不当。应采取对应措施予以解决。2.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  相似文献   

19.
首先,要精整大田。用机械插秧的大田最好要干旋耕、干平整,使泥块上细下实、无浮茬,放水后刮平,高低差不大于40mm,蹲田(即耙后等待)10~25h,田留薄水(水深5~20mm),机械再进田插秧。 其次,要准备好秧盘。在育好壮秧的畦面上,用锋利的刀按58cm×28cm的规格切成盘状。注意装入插秧机秧箱的苗盘底部土的湿度,以用手指稍微按进去为宜,若太干,秧苗散落,易浮秧;若太湿,秧苗移送量过大,每穴株数过多。  相似文献   

20.
蒋炳奎  廖万彩 《福建农机》2000,(3):10-10,12
1970年开始随着插秧机的普及和正规化的需要 ,水稻育秧方法也从纽苗、带苗、纸筒苗等多种方式变为卷秧 (幼苗、中苗 )和钵秧 (成苗 )。育秧使用的床土原来是稻田土、旱地土、山土等自然土 ,现在又出现人工床土及植生带等多种替代材料 ,且已经市场化。植生带是一种高分薄膜 ,里面有肥料等 ,可吸水 ,种子播在上面后可放于大田或秧盘里 ,发芽后根会穿过薄膜而扎根于土中 ,薄膜则慢慢分解掉。卷秧的历史还不到 30年 ,技术的进步却很惊人。这里只简单说明目前育秧方法的动向和介绍新的水稻育秧技术。1 .育秧床土、育秧方法和集中育秧设施动向1 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