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米品种太平洋98在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太平洋98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A2)比常规耕作(A1)的农艺性状较好,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分别提高3.23%、6.25%、7.89%;同时在栽培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A283即免耕栽培下种植密度为5.25万株nm2,玉米产量最高(8.57t/hm2)。可见,免耕栽培方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挂中地区玉米品种太平洋98比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施肥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5种施氮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这5种施肥方式分别是无肥对照、高氮一炮轰(农民习惯)、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底肥+1次追肥(拔节期)、和底肥+2次追肥(拔节期和抽雄期).结果表明,两次追肥的增产效果好于一次追肥及施用缓控释肥,各处理均好于一炮轰施肥.与无肥对照相比,两次追肥、一次追肥、缓控施肥、高氮一炮轰的增产效果分别是64.4%、60.1%和58.7%、55.0%.建议提倡在玉米生育中、后期,采用两次追肥的方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在没有条件追肥的地区,也可以考虑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播种方式、品种、追肥量三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特早熟夏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⑴硬茬直播方式产量略高于旋耕露地及旋耕覆膜方式 ,三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三种播种方式各有其特点 ,在特早熟夏玉米区可选择使用。⑵冀承单 3号产量显著高于屯早 1号。⑶不同追肥量对特早熟夏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 ,播种方式与追肥量互作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鲁西地区高产玉米(9 000 kg/hm~2)适宜种植密度及其产量潜力,探索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2012、2013两年分别在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和阳谷县七级镇高产玉米区,以中单909为试材、1.5万株/hm~2为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0万株/hm~2 12个密度处理,充分满足水肥需求,进行高产栽培实践,通过相关数据采集,分析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结果表明,单产与密度呈抛物线关系,9.0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升后降变化。  相似文献   

5.
施肥方式对河北省干旱盐碱地区夏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河北省环渤海干旱盐碱地区夏玉米高产施肥方式,连续2 a采用对比试验设计,研究了播前撒施和播种沟施2种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播种沟施处理相比,播前撒施处理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株高、鲜重和干重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18.7%、26.4%和19.6%;穗粒数、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显著增加,经济系数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6.4%、14.3%、7.4%和4.8%;百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明显差异。在河北省盐碱障碍耕地上,采用播前撒施的施肥方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本田间试验探讨苦荞不同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荞麦生长、倒伏以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荞麦抗倒伏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中以川荞2号表现较好,春苦荞秋播密度12万苗/亩或24万苗/亩,施45 kg/亩复合肥作底肥,7.5 kg/亩尿素作追肥产量较高;本次试验处理6(川荞2号、开沟条播、12万苗、45 kg复合肥作底肥、5 kg尿素作追肥)产量最高,折亩产171.8 kg,为最优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德州市几个主要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最佳组合进行了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在6.60万~7.50万株/hm~2范围内,登海618、登海605密度越高则产量越高,纯收益越大,先玉335密度超过7.05万株/hm~2后增产不再明显。2次施肥比1次性施肥玉米长势好、产量高,但由于人工成本增加,增收不明显。建议在试验地或相似地域条件下,登海618和登海605在6.60万~7.50万株/hm~2范围内,可适当增加密度。先玉335种植密度则不宜超过7.05万株/hm~2;在施肥方面,为了获得高产,可进行2次施肥,但增效不甚明显,应根据情况确定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玉米新品种汉玉9号在陕南秦巴山区的高产最适宜种植密度,以汉玉9号为材料,在相同施肥力水平条件下,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探讨种植密度对汉玉9号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确定汉玉9号的高产最适种植密度,为陕南秦巴山区玉米生产提供高产理论。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汉玉9号产量影响由高到低顺序为: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3 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3 000株·667 m~(-2)。玉米新品种汉玉9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最高产量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最大密度处理(5 000株·667 m~(-2))的产量与最小密度处理(3 000株·667 m~(-2))的产量结果比较表现为增加产量,表明汉玉9号增加种植密度有增加增产量的潜力,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密度范围为汉玉9号在陕南秦巴地区高产最适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玉米不同群体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播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为处理,分析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以高密度处理最高,说明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的干物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神木市常规栽培的地方谷子品种晋谷29为材料,设不同密度、不同留苗方式处理,对其整个生长期进行追踪观察,考究生育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得出在陕西省神木市最优种植密度和留苗方式,旨在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和小型机械化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及留苗方式不同对晋谷29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很大,随着密度的增加,谷子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呈降低趋势,进而影响产量增加。因此,从高产栽培方面考虑,晋谷29在神木市山旱地种植,每穴留苗2株,密度达到180 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5 050.25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和化控制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化控剂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及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影响,但三者之间互作相关性不显著.在使用化控剂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逐渐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化控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百粒重,且随着密度增加百粒重变化幅度很小.不同化控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玉米株高和穗位,降低了植株倒伏率.适宜高密度和化控剂可协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表明化控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密度条件对玉米倒伏率的影响;同时施用玉喜化控剂对作物的株高、穗位有更佳的调控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倒伏率.  相似文献   

12.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豫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备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I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陕北风沙草滩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通过设置667 m 4 000、5 000、 {6 000 }、7 000、8 000和9 000株6个密度梯度,主要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陕北风沙滩区春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密度在 {8 000 }株·667m-2,供试品种可获得高产,产量1 148.96 kg·667m-2,较其他处理分别增产31.3%、16.6%、8.4%、4.8%和5.7%。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适合黑河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年间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性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各生育时期会相应推迟1~2d。在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各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育进程、株高和穗位并没有因为密度的增加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德美亚1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边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良玉米品种特性,为玉米增产挖潜提供参考,本文设置了2个密度水平,对7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密性评价。结果表明,增密对生育进程、出苗率、出苗整齐度无影响,对有效穗数、株高、穗位高、地上部第三节茎粗及穗部性状有显著影响。适度增密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均有一定的增益作用,但不同品种的增密增产表现差异较大,仲玉3号、绵单1256的适宜亩植密度为3500株左右,中单901、绵单315稳产丰产性较好,适宜密度的弹性较大,密植可使二者获得更好的产量,协玉901、绵1304、蠡玉16号则需要适度密植。这说明,合理密植是充分发挥品种特性,促进玉米增产挖潜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夏玉米主栽品种京单28和京玉11的合理密植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等行距(60 cm)种植方式相比,采用大小行距(40、80㎝)种植方式在高种植密度(7.5万株/hm2)条件下可以显著地增加玉米的产量。在相同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及穗位高均呈增高的趋势,但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玉米新品种‘皖玉70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揭示优质玉米新品种‘皖玉708’适宜密度,为品种推广和高产创建提供依据。连续2年在宿州市农科院农试场,按差数7500株/hm~2作为一个密度阶梯,45000~90000株/hm~2共6个密度处理,分析其产量及相关性状。结果表明:‘皖玉708’单位面积产量与密度成抛物线关系,其最高产量在密度为67480株/hm~2时获得,到达最高点后继续增密产量减幅较小,呈平滑下降趋势,产量与穗粒数负相关,与千粒重关系不明显;‘皖玉708’最佳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在增加种植密度的情况下追施穗肥,是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