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PRA方法与社区共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A方法与社区共管文/杨省强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项目即GEF项目,其三大重要工作之一是社区共管,即共同参与保护保护区保护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而社区共管工作所应用的PRA方法(中文意思是参与性乡村评估)...  相似文献   

2.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宁夏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实施社区共管以来,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得到缓解,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可持续性。文章通过对该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施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模式,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社区共管的基础提出了适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共管作为实现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寻求改善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村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探索和应用。作根据采用农村快速评估法(RRA)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云南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的结果,介绍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现状,分析了实施社区共管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保护区社区共管进行了调查,分析周边社区对保护区构成的威胁,阐述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从社区共管机制化、引进资金和技术、提供激励机制、加强自身发展能力等几方面对进一步开展社区共管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议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国边界,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总面积65058hm^2,森林覆盖率70.9%。详细分析了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必要性和现状,探讨进一步开展社区共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 541hm2,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93.08%。分析了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意义、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提出社区共管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社区共管机构、加强宣教工作、开展多种经营及加强社区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部,其在整个云南昆明地区是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对保护区的管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要通过实施共同社区管理和支持社区发展,努力减弱社区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的根本不利因素,从而减少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完善社区共管机制,增强社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社区发展规划,提高社区农民收入,建立健全社区发展建设机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型产业等有关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目山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且集体林面积比重大,创建社区共管模式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文根据天目山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以社区共管的涵义和基本原则为切入点,构建了社区民主共管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具体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较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实施社区共管、合理生态补偿、加大宣传教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变生活能源模式等5项建议,促进社区与保护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至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共管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缓解了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在资源利用上的矛盾,鼓励村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寻求改进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技术和资金扶持,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1995年,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在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以来,进行了社区共管工作的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正面临着来自区内和周边社区各方不断增加的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采取了对社区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方法。项目在全国建立8个社区共管示范村,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的大湾村是其中之一。 社区共管成功的关键是鼓励村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寻求可以改进当地社区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实行社区共管,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学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最佳管理机制。文章通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概念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社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技术。本文以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应用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选择了后河自然村和水滩头自然村等综合示范村和能源示范村,组建了社区共管县级领导小组和综合示范村的村级共管委员会等社区共管协调机构,编制综合示范村的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建立和使用社区保护基金,开展社区共管和社区保护教育活动,监测与评估等,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初步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共赢局面,并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辖面积45 700hm^2。其周边社区为多民族聚居区,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村民在保护区乱采滥挖,破坏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对保护区的威胁。近几年来保护区改变思路,实行社区共管,成立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实施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5 9— 1999年 ,我国共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1118处 ,总面积 8461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8 62 %。它保护着 2 0 0 0万hm2 的原始天然林、次生林和约 12 0 0万hm2 的湿地。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威胁日益严重、与当地群众的冲突加剧等主要问题。开展保护区社区共管活动有利于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促进保护区周边地区社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禄劝县和东川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动植物资源稀有性、典型性明显,但也很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保护区这些特点对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更高的要求。保护区周边居民位于比较偏远的乡镇,交通不发达离乡镇和县城距离较远,地处山区土壤贫瘠,畜牧业成为社区主要经济来源,畜牧业多采用传统野外放养,使得高山草甸退化严重。保护区内药材、野生菌等生物资源丰富,是社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群众对这些生物资源采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参观考察学习其他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结合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在保护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委会建立社区共建共管示范点,在示范点选择有威望、对林业保护事业比较积极的村民及保护区管护局负责社区发展人员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在示范点通过宣传教育相关技能培训、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扶持、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传统养殖方式等模式,提高社区居民收入。通过社区共建共管模式达到了保护区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和谐发展,在提高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保护区周边居民能主动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新扩建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9920.3hm^2,分布于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2县1市,共14片,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提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社区共管,提出了社区共管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谢屹  李伟  温亚利  胡崇德 《林业科学》2007,43(6):111-116
基于新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面对威胁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分析,探析自然保护区区域共管体系的内涵.提出通过建立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为首,宗教共管委员会、社区共管委员会、生态旅游共管委员会为支撑的"区域共管体系"组织结构.为确保区域共管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应建立引导、回馈、监督、互动、激励等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对保护民勤绿洲、防治荒漠化、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特别对防治沙尘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的调查分析后认为:干旱、大风和沙尘暴、低温冻害、地下水位下降、林业有害生物、人为干扰活动等是影响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胁迫因素,由此提出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有以法治区、强化宣传、就地保护、水资源治理、科学研究、社区共管和加大投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