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芷江县矿区自然地理、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矿业生产状况的调查表明,全县森林资源丰富,矿种较多,矿产资源呈零星状分布,开采规模不大,矿区植被破坏较严重,生态恢复治理难度大,需实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由此,提出矿区植被恢复的基本途径为:(1)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预防和减轻污染;(2)采用绿色科技减轻环境影响;(3)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学修复技术修复污染。实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应加强资金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的技术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矿区生态问题突出的现状,应用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以植被恢复为技术主线,针对矿区不同的生态破坏类型、立地条件类型和环境条件,探析了矿区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封育技术等方面植被恢复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和目标方向,归纳总结了矿区造林技术和封育技术的多种模式,为矿区植被生态恢复和全省全面实施“811”生态...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矿山开发风险评估中的重要环节。以广东省信宜铁矿为对象,运用3S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评价了该区域的景观生态现状及植被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地为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对矿区整体景观环境起主导的影响作用;矿区内土地利用的变化是造成其植被变化的主要成因。提出了矿区开发应与防治并重,充分发挥当地景观优势,尽量保留现有植被,实行幼林抚育与草地管理,采用因地制宜的水土保持方式,提升矿区景观稳定性,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运城市矿产资源的调查,了解到运城市主要开发利用的矿种有煤炭、铜、铁、铝土及黏土、砂矿等;并根据矿区开采对森林植被与生态的破坏现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矿区森林植被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2003年以来进行的植被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紫金山矿山开采前后植被恢复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结合测定恢复地重金属污染情况,综合评价紫金山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紫金山金铜矿矿区生态植被群落恢复中,乔木层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均较少;灌木层恢复较好,物种已达到12种;草本层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呈上升趋势;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明显降低,生态恢复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分析四川矿区森林资源现状,依据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划分出严重区、次重区、一般区,针对各治理区提出植被保护及生态恢复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国内外矿区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系统提出阜新矿区植被恢复限制性因子,并根据该区特点进行适宜生态复垦措施,建立稳定、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是治理阜新矿区废弃地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年来栾川县矿区裸地植被恢复的实践,从当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针对不同的矿区裸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以期对今后大面积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煤炭开采对土壤、水体、大气、森林植被破坏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总结了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技术和技术关键,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及矿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但是对环境却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主要包括:露天采矿直接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矿区废弃物随意堆置,导致土地过量被占用和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尾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造成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因此,矿区生态恢复是采矿后人们必须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矿区植被恢复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关系着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矿区不同区域内的植被群落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模式的植被演替进程,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排土场的稳定速度比矸石山快.矿区废弃地植被演替流程图可较清晰地反映矸石山和排土场不同演替年限的优势物种的植被群落组成,在进行植被重建时,运用流程图中对应的先锋植物和适生植物构建植被群落,可大大缩短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露天煤矿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通过小龙潭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从组织保障、科学造林、加强森林管护等方面阐述了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矿区植被恢复主要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本文针对大同市矿区生态破坏的实际,提出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矿区废弃地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同时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诱发多种地质灾害、污染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4方面分析了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从土地复垦、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3方面探讨了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矿区生态治理的必要性,阐述了生态修复岩质边坡,填平灰岩坑、推平费渣堆后进行植被恢复的生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矿山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易产生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导致矿区生态功能退化,不利于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徐家坡建筑用石灰岩矿山的调查,分析其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初步探讨了该矿山的植被恢复方案,主要包括植被恢复设计原则,开采立面、弃渣场的治理,排水沟的修建及相关技术措施,旨在为该矿区及其他矿区的植被恢复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分析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关停矿区的植被现状;阐述关停矿区植被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强调对关停矿区进行植被恢复治理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在植被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法,对南峪口铁矿生态影响评价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矿的植被可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反映了矿区不同功能区的植物群落主要类型。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结果,不同功能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表现出明显差异,按照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矿界外评价区>矿区非开采区>拟选废石场>相邻矿区>工业场地>炸药库>铁矿开采区,反映了铁矿开采活动对周边环境干扰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竹山县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乔灌草配置模式(A5):构树+胡枝子+香根草最适宜该矿区植被恢复。为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建设,为赣南等南方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