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系统以及血小板活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进展型脑梗死和48例完全脑梗死)治疗前同时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PAC-1)检测,ELISA定量分析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其结果与本院体检健康者45例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PV外,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完全型脑梗死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状态,应尽早采用抗凝治疗以及应用血小板活化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变化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方法对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36例(观察组)及29例无合并紫癜性肾炎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对照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恢复期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参与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过程,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可能防止或减轻过敏性紫癜患儿并发紫癜性肾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实验室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参考值,探讨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98例样本,其中男142例,女156例;年龄10~90岁。Sysmex-XS 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并应用严格的质控措施保障数据准确。结果血小板相关参数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和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 PCT)高度相关(r=0.901,P0.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和大血小板比例(large cell ratio, LCR)间存在强相关性(r0.95,P0.001)。血小板参数与性别无关(P0.05),但PLT及PCT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PLT年龄,r=-0.195,P=0.001;PCT年龄,r=-0.174,P=0.003),随着年龄增长,PLT和PCT逐渐降低。PDW、MPV及LCR与年龄呈非线性关系,呈单峰分布,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50~60岁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论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随增龄有不同的变化模式,有必要建立不同年龄段的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不同梗死面积的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4例),每组并按责任病灶的梗死面积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大面积脑梗死)、B组(中等面积脑梗死)和C组(小面积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控血压、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14d。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治疗前)和第7~14天(治疗后)抽查患者的Fn水平。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不同梗死灶面积脑梗死急性期Fn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3个亚组患者的血浆Fn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大面积及中等面积梗死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Fn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同亚期显著降低(均P〈0.05);而治疗组的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浆Fn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降低大、中等面积梗死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的Fn水平,提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影响血浆Fn间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4项参数,采用玻璃球法检测血小板粘附功能,采用比浊法检测聚集功能,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冠心病组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分别为(47.32±3.21)%、(66.24±4.16)%,均高于对照组的(40.68±3.07)%、(57.37±3.88)%,P<0.01;且血小板参数中PLT和PCT显著性降低,而M PV和PDW则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减少而活性增加,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分布水平.方法 观察12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120例IFG者(IFG组)和120例血糖正常者(健康组)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MPV、血脂差异.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糖尿病组、IFG组的BMI、FPG、MPV、血小板分布宽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MPV与BMI、FPG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糖尿病和IFG者中MPV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入院时细胞因子、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水平的差异,为两者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SFTS患者34例(A组)、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9例(B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入院时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结果:①A组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明显低于B组(P<0.05);A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B组(P<0.05),且2组PLT均低于正常范围;B组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A组(P<0.05).②B组PCT、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A组PCT仅个别病例升高;B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D-D)均升高,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SFTS患者WBC、NEUT、PCT、CRP、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结论:在SFTS与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初期,患者血液中PCT、CRP、WBC、NEUT、PLT、NLR、RDW、FIB水平存在差异,且WBC、NEUT、PCT、CRP、NLR对两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升高是否能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并对其预后产生影响。方法 19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6例,实验组在CT尚未发现明显梗塞灶但心肌酶谱升高即启动溶栓治疗,对照组仅于头颅CT发现明确梗塞灶后方开始启动溶栓治疗。入组时、2年后随访比较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结果 2年后随访,实验组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基本生活自理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需要帮助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2组NIHSS量表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随访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升高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进而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猪感染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后血小板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感染对广西巴马小型猪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将12头30日龄的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经腹股沟淋巴结途径接种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的分子克隆。采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接种后3d、8d、17d、24d、31d及40d猪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统计分析显示猪感染P1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无显著差异,而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在接种后8d明显降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接种后17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水平(PLT)变化,探讨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7例为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测定PLT水平及CRP浓度,比较两组PLT及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PLT水平及CRP浓度[(241.78±32.89)×109/L、(22.15±4.73)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2.21±26.02)×109/L、(2.76±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增高率、CRP阳性率(37.84%、72.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实施CRP、PLT水平测定,可有效反映机体免疫炎性反应情况,为疾病预防、病情检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 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Ch ild-Pugh积分的增加,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进行OCSP(Oxfordshir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OCSP分型,比较各型患者发病24h后头颅影像Adams分类的结果、入院3d及60d时的CSS评分.结果 268例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32例,占11.9%;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57例,占21.3%;腔隙性脑梗死(LACI)159例,占59.3%;后循环脑梗死(POCI)20例,占7.5%.患者发病24h后头颅影像Adams分类显示:93.8%TACI为大梗死,63.2%PACI为小梗死,33.3%为大梗死,74.2%LACI为腔梗,70.0%POCI为腔梗.各OCSP分型之间的发病3d内及60d时C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OCSP分型与影像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用于指导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适宜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3项血小板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COULTER- JT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 1 8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和 96例正常对照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计数 (BPC)、血小板压积 (PCT) ;肾功能损害不同阶段 (即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比较。结果 :CRF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BPC、PCT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CRF各组间 BPC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0 .0 5) ;肾功能衰竭期组、尿毒症期组的 MPV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 .0 1 )。结论 :MPV、PCT可作为判断 CRF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出血倾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MPP)血清IL-4、IL-18及IFN-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住院确诊的MPP患儿24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21例。用ELISA测定MPP急性期、恢复期、正常对照组血清IL-4、IL-18及IFM-γ。结果:MPP患儿血清IL-4、IL—18含量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o.05);血清IFN-γ含量急性期轻度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L-4/IFN-γ比值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4含量重症组E日显高于轻症组。急性期IFN-γ含量重症组稍高于轻症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IFN-γ、IL-4、IL-4/IFN-γ重症组和轻症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PP忠儿血清IL-4,IL-8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MPP患儿存在TH1/TH2失衡。TH2反应占优势,IL-4及IFN-γ参与MPP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变,在MPP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IL-18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明显增高.且与IL-4呈正相关,IL-18可能在促进IL-4的分泌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周,观察组加用尤瑞克林.观察治疗后2周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机采血小板的冲红原因,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80例个体机采献血者和150例无偿机采献血者,采前取手指末稍血进行血常规分析,对机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PLT)计数,并与无偿献血组1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180例个体献血者有29例出现冲红,150例无偿献血者和对照组均无冲红现象;冲红组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偿组,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偿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冲红组机采血小板的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偿组(P<0.01)。结论:MCV低于正常、RDW高于正常是引起机采血小板冲红的主要原因,也与献血者频繁献血有关,冲红影响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优于个体献血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一氧化氮 (NO)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AGN)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AGN患儿 (急性期组 2 5例 ,恢复期组 11例 )和 1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NO和TNF α水平。结果 :AGN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NO和TNF α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急性期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组 (P <0 .0 1) ;且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NO水平与血浆TNF α含量均呈中度正相关 (P <0 .0 1,r=0 .6 7,P <0 .0 1,r=0 .6 9)。结论 :NO和TNF α可能共同参与了AGN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SN—682型放射免疫r计数仪,检测30例(轻度组12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8例)哮喘患儿在急性期及其中22例处于恢复期的患儿血清β2—M水平,并与2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清β2—M水平升高,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哮喘患儿恢复期血清β2—M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β2—M水平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而其中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动态监测哮喘发作时血清β2—M水平的变化,可反映哮喘患儿在急性期肾小球功能受到损害,其程度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这对于临床合理治疗,避免医源性损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和体检健康者10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能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