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变质岩地区土层深厚、半风化层极为发育,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程度将大大加剧。研究该类地区的土壤侵蚀环境,准确量化复杂的流域地貌特征,对变质岩地区土壤侵蚀预测评价及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雷山县作为变质岩地区的典型代表,从不同级别水道数目、平均长度、长度比、频度、密度及分支比等方面研究了该类地区的水系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变质岩地区水道密度达6.80 km/km2,水道频度达21.19条/km2,水道平均分支比为4.373,水道平均长度比为2.053,水道分形维数为2.051。与喀斯特地区相比,变质岩地区水系具有水道密集、长度较短,分支能力较强、结构复杂,水系成熟、完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省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区,对区内苔藓生境类型及微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群落可以影响其周围局地微气候,具有降低气温,增加湿度的作用。苔藓微气候效应影响范围大致在四周及上方10 cm空间内,在空旷地上微气候效应最为明显。该区苔藓生境类型以岩生、土生为主,土生苔藓植物群落的微气候效应强于岩生环境。对各监测层的温湿度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苔藓群落表面(A层)与周围10 cm处(D层)相对湿度差异极显著(p<0.01),温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苔藓群落表面(A层)与上方10 cm处(B层)温、湿度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苔藓微气候效应的强弱程度取决于苔藓储存水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坡面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位于贵州省龙里县的羊鸡冲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降雨、径流及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影响。此外,针对该小流域主要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9—2010年SPOT-VGT NDVI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冷干趋势,植被NDVI呈恢复趋势;从区域尺度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间呈不显著相关关系;从像元尺度分析,植被NDVI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且年均气温的影响力大于年降水量;由于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存在负相关,所以气候冷干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区域整体植被NDVI的恢复;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地域性,进一步证明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侵蚀和石漠化严重影响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防治该地区的土壤侵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法,通过布设经济林地(梨树)、水保林地(香樟、柏树)、坡耕地(农作物)和裸地(对照)5种径流小区,对该地区不同地类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度为13°的坡耕地和经济林地减流减沙效果显著,产流量分别减少了47.5%和25.8%,产沙量分别减少了78.5%和58.9%,香樟、柏树减流效果不明显,但产沙量分别减少了44.7%和79.3%;坡度为18°时,经济林地(梨树)、水保林地(香障)、水保林地(柏树)、坡耕地(农作物)4种地类的产流量减少45.8%,4.9%,3.8%,16.6%,产沙量分别减少了91.3%,81.1%,77.4%,61.6%。25°的坡耕地产沙量是对照的8.9倍,土壤侵蚀量大幅度增加。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P)、最大30min雨强(I30)和坡度(s)均呈幂函数关系,产沙量与产流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典型喀斯特灌丛草坡类型区土壤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贵州省红枫湖、龙里灌丛草坡类型区为定位研究区域,选取灌丛、草地和玉米地3种植被类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中重要过渡类型——灌丛草坡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1)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也不同。从降雨过后初始含水量大小来看,玉米地〉灌丛〉草地;从递减率来看,玉米地〉灌丛〉草地;(2)草地土壤水分递减速率小于灌丛,其保水性强,因此,典型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生态与其它地区不同,呈现出一种“自适应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省17个气象站1960—2018年降水资料,采用反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里金法(OK)、样条函数插值法(Spline)、趋势面插值法(Trend)4种方法,按多年平均、月平均、最大3个月及最小3个月不同降水量指标进行分析,对贵州省降水量空间插值模拟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年均降水插值精度和...  相似文献   

8.
对位于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龙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10个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小区进行了试验观测。研究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灌木(如树莓)、天然草地和撂荒地等坡面径流产沙量较小,径流量分别为0.71,0.74和0.71m3,产沙量分别为20.3,20.3和20.16g,上述3种种植模式坡面水土保持功能较好。乔木种植模式则因未能形成灌木层、草本层及枯枝落叶层等,其坡面水土保持功能较差,3个乔木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分别为1.18,0.98和0.95m3;产沙量分别为119.56,126.56和125.89g,均远大于其他几种种植模式。坡耕地因免耕、地表结皮等原因,其水土保持功能也好于乔木种植小区。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探明喀斯特土壤侵蚀特征,对石漠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样品分析、直剪试验与模拟冲刷试验,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灌丛地土层厚度大于林地和坡耕地的土层厚度;(2)该区土壤紧实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坡耕地<灌丛地<林地;(3)在土壤崩解速率及土壤冲刷模数方面,坡耕地>灌丛地>林地.整体上,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表现出极强的差异性,灌丛地与林地间差异性不显著.因而保持与恢复喀斯特地区植被、减少耕作活动是防治土壤侵蚀和控制石漠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过程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一个较小的时空尺度上对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特征及其退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由于植被破坏和耕地的开垦发生土壤颗粒粗化,向石漠化景观发展,土体结构破坏,容重增加0.12~0.60g/cm^3,总孔隙度降低12.0%~39.8%,持水性能变劣,养分也随之下降;〈0.05mm的粘粉粒流失,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33.4%~84.6%和43.3%~85.2%。土壤质量的演变,既有系统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内在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外部干扰体系的驱动;演变的过程既有渐变型,又有跃变型。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岩溶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受岩溶环境制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贵州省处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其水土流失、石漠化受岩溶环境制约。珠江流域石灰岩类岩石连片分布,出露面积占碳酸盐岩出露总面积的60.75%,白云岩类岩石占4.15%,岩溶地貌以峰丛洼地、谷地和岩溶峡谷为特征,其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35%,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总石漠化面积的22.01%;长江流域白云岩、石灰岩及碎屑岩呈北东向互层分布,其中白云岩类岩石组合出露面积占31.17%,石灰岩类岩石组合出露面积占40.66%,岩溶地貌以岩溶槽谷、岩溶高原为特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4.17%,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总石漠化面积的11.78%。水土流失、石漠化演变的统计结果显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是同一生态退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石漠化是土壤侵蚀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侵蚀是石漠化过程中某一阶段作用强度的体现,二者在成因上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森林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喀斯特阔叶林的降雨分配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间野外实测的25场降水数据对森林林冠层、灌木层的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观测期内降雨以小雨和中雨为主,降雨总量为208.25mm;树干流总量为21.83mm,占降雨总量的10.48%,变化范围为0~14.3%;林间穿透雨总量为186.89mm,占降雨总量的89.7%。灌木层截留总量为34.86mm,占降雨总量的16.74%;林冠截留的总量为22.58mm,占同期降雨的10.84%。当林外降雨量大于1.15mm时,研究区内开始产生树干流,且树干流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灌木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林冠层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喀斯特阔叶林对降雨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再分配作用,对区域水量平衡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山区旱作土壤—水系统中氮磷迁移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旱地进行样地调查及采样分析,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旱地氮磷迁移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期种植不同种类作物的情况下,喀斯特山区旱地氮磷迁移量有明显差异,地表径流中NH4+-N和NO3--N浓度大小关系依次为蔬菜地>玉米地>烤烟地,而PO4-3-P浓度为蔬菜地>烤烟地>玉米地,说明不同的作物类型和施肥方式会对旱地氮磷迁移产生明显影响。另外,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玉米的土壤渗透水中NH4+-N和NO3--N的平均浓度(12次取样平均值)之和分别是种植早熟禾、香根草、水芹菜及杨树土壤的1.9、2.4、3.2和4.6倍,而PO4-3-P的平均浓度则分别是它们的5.7、8.8、3.4和1.9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旱作作物种类,进行合理施肥及轮间作,有利于控制喀斯特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及保护地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依据贵州岩溶山区环境现状及农业生产方式、特点,选择贵阳市乌当奶牛场为生态农业工程试点,建设人工草场、优化牛群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家庭农牧场254个,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等,建成一个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峡谷水保经济植物花椒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测定了贵州喀斯特峡谷水保经济植物花椒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适宜花椒生长的土壤特性;提出了发展花椒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蒸散发量的估算对于灌溉策略、蓄水流失、水分平衡计算、径流预测和气象气候研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发展实现了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估算。利用1 km分辨率的MODIS影像数据反演的下垫面参数(如地表温度、反照率等)数据、日值的气象数据的空间插值结果数据及高程数据等基础信息数据,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环境为研究区域,利用Penman-monteith蒸散发模型,在面的尺度上估算了连续两个月的日值蒸散发量,定量的描述蒸散发量的转化过程。通过蒸散发与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贵州省影响蒸散发量时间动态、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和限制因子,进一步探索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贵州省蒸散发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18.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苔藓植物水分吸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究贵阳市花溪区石漠化地区5种优势种黑扭口藓(Barbula nigrescens)、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卷叶湿地藓(Hyophila involuta)、小牛舌藓全缘亚种(Anomondon minor subsp.integerrimus)、北方紫萼藓(Grimmia decipiens)的水分吸收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利用苔藓植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集样品120份,运用经典形态分类法进行鉴定;测定其生物量、饱和吸水率、吸水量、最大吸水速率(Vmax)、吸水速率常数(Km)和叶片展开时间。[结果](1)5种苔藓植物间的生物量、吸水量和饱和吸水率差异较大,最大吸水速率差异小;生物量为10.36~114.51g/m2;饱和吸水率为675.43 6%~1 125.41%;吸水量为98.21~766.13g/m2;Vmax为35.59~51.28g/(g·min);Km为69.97~101.99g;叶片展开时间为35.9~86.1s。(2)生物量和吸水量呈正极显著相关;吸水量和盖度、Vmax和Km呈正相关;Km和叶片展开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干旱缺水的环境条件下,苔藓以独特的水分吸收和利用方式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石生苔藓为适应该地区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9.
土壤黏聚力、内摩擦角及紧实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侵蚀。通过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林地、灌草地和坡耕地3种地类土壤的剖面调查、紧实度测定、原状土剪切试验,研究了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土壤的土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类A层土壤黏聚力c水平分布特征为林地(52.28kPa)灌草地(36.80kPa)坡耕地(25.05kPa),垂直变化不明显;A层土壤内摩擦角φ水平分布特征为林地(28.28°)坡耕地(17.94°)灌草地(16.52°),垂直变化特点为B层大于A层;A层土壤紧实度水平分布特征为林地(1019kPa)灌草地(914kPa)坡耕地(535kPa),A层与B层差异性显著,地类对A层影响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上松下紧的态势;土壤紧实度与黏聚力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