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速生及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分布广泛,在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地理类型。因此,对马尾松地理种源的类群划分及评价是选择优良适生种源的重要依据之一。我省自1979年参加全国马尾松良种繁育协作组,先后组织了5次马尾松种源试验。本文就全省第三次种源试验郴州点所得材料,经回归、相关分析筛选出5年生树高、胸径,1982~1984年平均每年分枝轮数(以下简称分枝轮数)等五个数量指标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图象处理的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种源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主成份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法,对桃源、卫闽、罗山3个测定点的13年生的马尾松91个种源的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类,划分为4个明显的类群,评选出18个速生、综合性强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七月,全国马尾松良种选育协作组在广西南宁举行了年会。根据四年生试验林多点试验表型材料的数学聚类分析结果,并经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测定,初步把我国马尾松地理种源划分为“三带六区”。即:北带;中带东区;中带中区;中带西区;中带四川特区;南带东区;南带西区。并初步筛选出优良种源共41个。其中贵州松桃、贵州黄平、贵州都匀和贵州德江四个马尾松优良种源,被划分属于中带西区。  相似文献   

4.
宁明县地处我国南疆,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这里历来就有马尾松自然分布,而且生长良好。解放以来,作为本地种源,就地采种,人工造林,出现了派阳山林场22.5年生亩产蓄积量35—47m~3那样的高产林分;最近两年,宁明马尾松种子,也提供各省区参加全国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反映尚好;为了给地理种源试验工作提供依据,初步摸清广西的马尾松地理种源区,作为全区地理种源调查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宁明马尾松种源区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不同种源的马尾松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就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抗病性差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马尾松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不同树龄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②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病性的差异;③与种源抗病性有关的主要成分;④马尾松的诱导抗病性;⑤马尾松抗病育种.马尾松的抗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系,通常具有抗性的马尾松一般生长状况较好;马尾松的抗病物质很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马尾松的一些抗病物质的种类,并对这些物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对这些抗性物质的产生和马尾松抗病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桂东地区马尾松土贡种源幼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人工林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土贡种源6年生幼林生长量高于贵港商品种和相应立地国家马尾松速生标准;马尾松土贡种源10年生中龄林在桂东3个不同种植点,其生长量皆高于相应立地国家马尾松速生标准;马尾松土贡种源48年生成熟林与马尾松优良古蓬种源相比,除树高差异显著外,胸径和材积没有差异。该种源适应性强、生长性状优良,可以在桂东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特有乡土树种.对参试的44个马尾松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无明显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力较高,分别为40.61%、39.53%和32.79%,枝下高和冠幅较低;聚类分析研究将马尾松种源分为极速生、速生和中等3种类型;综合评定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符,确定了40号种源为最佳种源和33个可供采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种源、不同密度、不同穴规格的3年和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幼林生产力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不同穴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无显著性影响;不同种源对4年生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有极显著性影响;对3年生马尾松幼林的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性影响,而对胸径生长量只接近于显著性影响。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幼林地上部生物量的种源排序与其生长量的种源排序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种源,不同密度,不同穴规格的3年和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幼林生产力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不同穴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无显著性影响,不同种源对4年生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有极显著性影响,对3年生马尾松幼林的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性影响,而对胸径生长量只接近于显著性影响,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幼林地上部生物量的种源排序与其生长量的种源排序一致。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全国第二次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富阳点阶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总结了马尾松全国第二次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富阳点的研究结果。经5年观测取得种子、苗期和幼林期各项表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具有纬向倾群变异模式。主分量、聚类分析将马尾松种源划分为三带七区。选取生长、干形、适应等性状作判别因子,为杭州地区初步评选出适生的省内外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尾松全分布区64个10年生幼林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开花结实习性、干形等主要性状的分析表明,马尾松种源为纬向渐变型模式。用马尾松分布区划分的三个类型区:南亚热带西南区、中亚热带中-南区、中亚热带北部及北亚热带区材积生长数据,对幼林种源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选出了适合本省造林用的20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根据桂南地区的林业发展特点,对马尾松的发展优势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结合马尾松示范林营建的技术措施和实测数据,对种源选择、造林时间、栽植措施等造林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2年生马尾松平均苗高达到182.3 cm,平均地径达到4.8 cm,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明显优于裸根苗造林或普通马尾松种源造林。  相似文献   

13.
《贵州林业科技》2007,35(1):F0002-F0002
贵州省马尾松遗传改良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多年的群体选择、个体选择和多世代选择。通过全国协作研究,贵州东部和南部的马尾松种源是中国马尾松的优良种源区;在贵州马尾松优良种源天然分布区进行了优良林分选择;在优良种源和优良林分研究的基础上,从优良种源和优良林分中选择了500多个优良个体进行了优良繁殖材料生产群体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贵州省共有不同遗传层次的马尾松种子园4处(约200公顷),分布在贵阳、都匀、黄平和天柱。  相似文献   

14.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马尾松主要分布区天然林群体、贵州省都匀马尾松种子园基因收集区、种子园建园亲本及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马尾松天然林群体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由于种源间基因交流频繁,贵州省马尾松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都匀马尾松种子园和子代仍然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人工选育过程中并没有导致遗传范围变窄,种子园还有进一步选择的潜力;种子园收集区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进一步收集种质资源加以补充。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贵州省马尾松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种子园遗传管理以及贵州省马尾松多世代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9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的8种性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除虫害外,各种性状在种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主要受遗传控制。用Q型系统聚类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法研究了马尾松种源,将马尾松种源分成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并建立了判别函数,判别结果总准确率达到了95.60%  相似文献   

16.
对9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的8种性状进行分析。基结果表明,除虫害外,各种性状在种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主要受遗传控制。用Q型系统聚类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法研究了马尾松种源,将马尾松种源分成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并建立了判别函数,判别结果总准确率达到了95.60%。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源及育苗基质的马尾松容器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滇东南、滇中广大区域引种马尾松收到较好效果的前提下,开展了不同种源及育苗基质的马尾松容器苗育苗试验。通过试验评选出广西田阳、宁明两个较佳的马尾松种源,用这两种源的种子培育出的1年生马尾松容器苗,其苗高超过其他参试种源的23.1%~71.2%;通过试验还评选出了天然菌根土这一较佳的马尾松容器苗的育苗基质。其0.5年生苗木的生长量提高5%以上。以此得出了优良种源和优质育苗基质相结合培育马尾松容器苗的较佳组合。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3个种源,每个种源3个林分,每个林分8个半同胞家系进行三水平遗传测定。4年生树高结果初步表明:种源、林分、家系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水平,种源效应>家系>林分,种源的遗传力及遗传变异系数均大,说明马尾松三层次变异中,种源选择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6年开始的全国马尾松种源试验13省(区)6批种源试验林(含局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及中试)材料,对幼林高径、材积生长,干形,结实,抗性,保存率等作性状间遗传、表型相关和年度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马尾松种源作早期选择是可行的。据两次全分布区试验多点材积资料分析,种源与造林区,种源与试验点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种源材积在地点间相关密切;用Wright模型衡量两次试验各参试种源稳定性并划分类型  相似文献   

20.
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4年生49个产地的马尾松种源试验,以研究和揭示已达主伐年龄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通过聚类进行种源区划并选择优良种源.结果表明: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虽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但却与产地年均温、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选择生产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 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培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并分别纸浆材和锯材筛选出19个和6个优良种源,这些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