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EDEM的离心甩盘撒肥器性能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为提高颗粒肥料撒施均匀性,该文对离心甩盘式撒肥器进行甩盘转速、喂入量、喂入角和喂入位置角对抛撒均匀性单因素离散元仿真分析,完成多元回归正交旋转仿真试验和目标参数优化并进行台架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喂入位置角与转速及喂入位置角与喂入角间交互作用对撒肥均匀性影响均高度显著;各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甩盘转速、喂入角、喂入量、喂入位置角;当甩盘转速900 r/min、喂入量4 275颗/s、喂入角110°、喂入位置角64°时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2.48%,仿真验证和实际试验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相吻合。机器前进速度为5.4 km/h时实际工况动态仿真得到工作幅宽内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1.43%,满足田间撒肥作业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颗粒肥撒施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锥盘式撒肥装置的性能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针对目前大多数撒肥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抛撒不均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锥盘式撒肥装置。通过对该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阐述及肥料颗粒在撒肥盘、叶片上和空气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建立了肥料颗粒的运动模型。以叶片长度、叶片水平投影倾角、撒肥盘转速、肥箱落肥口位置和面积为试验因素,以肥料抛撒的横向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表明,当落肥口位置(落肥口中心点在以叶片旋转中心在地面的投影为坐标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为(70 mm,0,800 mm),叶片长度为150 mm,落肥口面积为2456 mm2,叶片水平投影倾角为1°,撒肥盘转速为1090 r/min时,横向撒肥变异系数为5.215%,此时肥料抛撒的均匀性最好,满足施肥作业要求。该装置基本上解决了肥料抛撒不均方面的不足,为锥盘式撒肥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离心侧抛式藕田撒肥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藕田机械化施肥实际需求,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离心侧抛式撒肥器。通过建立单个肥料颗粒在叶片上受力的理论模型,确定影响颗粒运动特性的主要参数为撒肥盘转速、叶片倾角和叶片偏角。以肥料喂入速率以及上述因素为影响因素,利用EDEM软件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结果显示以撒肥器中心为原点,沿抛撒方向,肥料在单个统计区域的分布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定义肥料分布最多的单个统计区域与撒肥器间的距离为峰值距离,以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和峰值距离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旋转仿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撒肥器结构进行优化,求取峰值距离为10、21 m且均匀性变异系数最小的两种叶片各自对应的叶片倾角和叶片偏角分别为8.5°、17.5°和11.5°、–1.9°。以上述结构撒肥器开展仿真与实际撒肥试验。仿真结果显示:撒肥盘转速1 250 r/min、喂入速率0.316 kg/s时,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峰值距离、作业幅宽分别为19.43%、21 m和29 m,实际试验结果分别为21.95%、18.6 m和24.5 m。以藕田追肥中常用肥料尿素、复合肥、磷肥为对象开展撒肥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撒肥盘转速、喂入速率、肥料种类、肥料种类与转速的交互项、肥料种类与喂入速率的交互项对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影响极显著(P<0.01),转速、喂入速率、种类对作业幅宽影响极显著(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藕田撒肥机械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链条输送式变量施肥抛撒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针对国内变量施肥机作业幅宽小,变量施肥抛撒机缺乏的问题,该文应用变量施肥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处方图的链条输送式变量施肥抛撒机。通过分析肥料颗粒在撒肥盘上的运动和受力,建立了肥料颗粒在脱离撒肥机圆盘过程中的运动方程,设计并确定了变量抛撒控制系统、肥箱、肥门自动开启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及参数。并进行了不同施肥量和抛撒均匀性的试验,结果表明:链条输送式变量施肥抛撒机变量效果较好,且具有较好的抛撒均匀性,在拖拉机速度1.5m/s,实际施肥量与预置施肥量相对误差最大值为7.53%;拖拉机速度2m/s,目标施肥量225kg/hm2,抛撒幅宽设定30m,有效幅宽抛撒变异系数为14.90%,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颗粒肥撒施过程中的沉积分布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颗粒肥撒施过程本质上是颗粒从撒施装置释放,经空中扩散最终沉积在地面的过程,能够在地面形成多样化的颗粒沉积分布状态。颗粒的沉积分布模式能够反映颗粒在地面的沉积分布状态,广泛应用在撒施机具的校准、性能测试与优化、作业质量评估与颗粒沉积分布预测中,在促进精准施肥作业中发挥积极作用。颗粒沉积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复杂,撒施作业平台及其作业参数、颗粒物理特性、作业环境甚至测试与收集方法均会对颗粒的沉积分布数据产生影响。在颗粒肥沉积分布模式的测试方法、数据获取、模式应用和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为撒施机具作业性能优化、田间肥料空间分布特性评估和精准施肥决策提供了重要基础。该研究通过综述现有颗粒沉积分布研究进展,分析了颗粒沉积分布模式的实测方法和预测方法的优劣,指出了现有研究中获得的颗粒沉积分布模式的局限性和关键问题,总结了影响颗粒扩散与沉积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其对颗粒沉积分布效果的影响,通过梳理现有的颗粒沉积分布模式应用研究,指出了开展不同田间条件下颗粒撒施特性以及颗粒沉积分布模式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期为精准施肥处方决策模型积累基础数据,为实现智能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与参考依据,以进一步推动颗粒沉积分布模式在田间精准施肥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施肥机械的发展概况及需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由路 《土壤》2016,(3):1-4
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资,施肥机械是合理施用肥料的基本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固体肥料施用机械的原理与发展情况,包括离心圆盘式撒肥机、桨叶式撒肥机、锤片式撒肥机、液体肥料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灌溉施肥机械的发展应用情况,指出了大型化、智能化是目前国际施肥机械的发展方向。本文还分析了我国施肥机械的发展情况,我国除撒肥机外,很少有专用的施肥机械,播种施肥机在我国发展很快,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圆盘式小麦播种施肥机,另一类是玉米播种施肥机。近年来灌溉施肥机械在我国发展很快,但使用较少。由于我国农业高度分散和高强度开发,施肥机械的研制难度大、成果转化率低。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的施肥机械是发展的重点,主要需求有肥料深施机械、追肥机械、变量施肥机械、近根施肥机械和液体肥料施肥机械等。  相似文献   

7.
稻田气力式变量施肥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2  
目前在水稻的机械追肥作业中以离心圆盘式撒肥机为主,该方式在作业幅宽方向上的撒施均匀性不稳定,且难以实现作业幅宽方向上的变量施肥。为了满足水稻变量追肥作业的需要,达到化肥减施增收的目的,设计了一种外槽轮式排肥、以空气流为肥料输送和撒播动力的稻田气力式变量施肥机。文章对该机器的关键部件进行了仿真和测试试验,研究了排肥轮转速与排肥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排肥管道长度对排肥出口风速与排肥滞后时间的影响、排肥管出口相对高差对排肥滞后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排肥轮转速与排肥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98,调节排肥轮转速可以较精确的调节施肥量的大小,在变量作业时,结合施肥量的需求及施肥机具的前进速度,对排肥轮的转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当机具前进速度为1 m/s,排肥轮转速在10~40 r/min之间变化时,单凭转速调节可实现每公顷施肥量在40~200 kg范围内的变量调节,此外,各排肥口的排肥量误差小于±5%,基本上达到了施肥均匀性的要求。文章还研究了排肥管道长度及安装高差对排肥滞后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排肥管道长度对排肥出口风速有显著影响,排肥管长度和出口安装的高差对排肥滞后性亦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因排肥滞后对排肥均匀性的影响,应避免排肥管过长,并尽量使排肥管出口不高于入口。该研究为进一步的样机制造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立式有机肥螺旋撒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有机肥黏度大、流动性差、粘结成块后抛撒困难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带撒肥叶片的立式有机肥螺旋撒肥装置。通过建立有机肥在抛撒过程中的运动学模型,对撒肥距离、撒肥幅宽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撒肥效果的主要因素。以撒肥均匀度和撒肥幅宽为试验指标,以螺旋轴转速、撒肥圆盘倾斜角度、螺旋叶片螺距为试验因素进行旋转正交试验。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参数优化,通过验证试验对优化后的参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螺旋轴转速为385.0 r/min,撒肥圆盘倾斜角度为16.0°,螺旋叶片螺距为360.0 mm时,撒肥均匀度横向变异系数为14%,撒肥幅宽为8.1 m,满足有机肥撒肥机作业标准及田间作业要求。该研究可为有机肥撒肥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滴灌压差施肥系统灌水与施肥均匀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优化滴灌压差施肥系统的设计与运行,通过田间试验综合评价了施肥罐两端压差(0.05、0.10、0.15、0.20和0.25 MPa)和管道布置方式(纵向一端、纵向中间、横向一端和横向中间供水)对系统灌水与施肥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罐两端压差与管网布置方式对灌水均匀性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管道布置方式对灌水均匀性的影响强于施肥罐两端压差。对于纵向一端和纵向中间供水,施肥罐两端压差对施肥均匀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横向一段和横向中间供水时施肥罐两端压差对施肥均匀性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滴灌压差施肥系统灌水均匀性优于施肥均匀性,横向供水方式均匀性高于纵向供水方式。为了同时保证滴灌压差施肥系统灌水与施肥的均匀性,建议优先采用横向供水管道布置方式,同时尽量降低施肥罐两端差压,延长系统施肥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不同灌溉施肥方式下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可为改进畦灌施肥技术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冬小麦返青灌溉开展的不同入畦流量下撒施和液施硫酸铵时获得的畦灌试验观测结果,分析2种不同施肥方式下地表水流和土壤中氮素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施肥方式下影响灌后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均匀性的要素。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地表水流和土壤中氮素分布影响显著,入畦流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液施下地表水流中氮素时空分布差异不显著,撒施下具有明显时空变异性;液施能明显改善灌后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均匀性,灌后1 d 1m土层内氮素空间变异系数为0.07,明显小于撒施。土壤氮素增量分布均匀性在液施下主要与灌水量分布有关,撒施下则与地表水流中氮素分布和灌水量分布有关。液施在提高施肥均匀性和减小灌溉期间肥的损失方面优于撒施,且更易于水肥联合管理。  相似文献   

11.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Particle Flow on a Centrifugal Fertiliser Spreader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An analysis of the motion of a particle on a rotating flat disc is conducted and a basic equation of motion derived for a single particle. The analysis is directly applied to the flow of particles on a centrifugal fertiliser spreader.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derived for flat disc/radial vanes type of spreaders and further generalised for the more common conical disc/pitched vanes type. The derived equations of motion form part of the basis of a simulation model for centrifugal (or spinning disc) fertiliser spreaders with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through the air completing the model. In the simulation, the collective flow of particles is treated as a superposition of single-particle trajectorie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The spreader model is applic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reader control systems for site-specific fertiliser applic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sation of spreaders.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稻撒施追肥肥料颗粒破碎率高、抛程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导流式离心圆盘扬肥器,其主要由带导向叶片的旋转圆盘、进料部分和导流筒组成,利用离心力和气流共同作用抛撒肥料,以提高抛程。首先,对肥料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抛程与肥料颗粒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装置的结构及运动参数。其次,基于EDEM对撒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扬肥器导向叶片结构参数与进料口位置对肥料初速度的影响,并基于FLUENT对扬肥器内部气流流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扬肥器导流筒对颗粒抛出速度的影响,优化导流筒的结构参数。最后,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叶片数量、叶片型式、叶片高度和盘室间隙对抛程和肥料破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片数为4、叶片型式为径向叶片、叶片高度为15 mm、盘室间隙为25 mm时,抛程为16.95 m,肥料破碎率为26.32%,较无导流筒的扬肥器抛程提高5 m、肥料破碎率降低28.2%。研究结果可为扬肥装置的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再生季促芽肥的用量较小,因此对排肥器排量准确性和排肥均匀性具有较高要求。现有再生稻追肥机械较难满足再生稻促芽肥追施准确性和均匀性要求的问题。该研究综合槽轮排肥器和齿式排肥器的优点,结合具有较好分气性能的导流板式分气装置,设计了一种可与再生稻收割机配合使用的气力式再生稻促芽追肥机。追肥机采用两级排肥器进行排肥,主要由上方槽轮与下方多组齿式排肥轮组成。首先根据常用促芽肥外形尺寸确定了两级排肥器中槽轮、齿式排肥轮的主要结构参数,然后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离散元仿真试验,确定了槽轮与齿式排肥轮转速的最佳传动比为1∶1.8,此时排肥器排肥最均匀,断条现象发生较少,肥料无堆积。对分气装置进行仿真模拟试验发现,随着导流板开口角度的增大,各排气口流速一致性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大,当开口角度为48°时,变异系数最小,为5.65%,此时分气装置各排气口流速差异最小、分气效果最优,各排气口平均风速为19.37 m/s,满足设计要求。对两级排肥器进行离散元仿真试验发现,在10~20 r/min转速范围内,各排肥口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最大值为2.57%,满足施肥标准中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小于7%的要求。最后,以小粒径尿素为试验材料,以排肥槽轮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排肥速率、各行排肥量变异系数、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样机排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10~20 r/min转速范围内,排肥速率随排肥槽轮转速的增加而增大,排肥速率变化范围为672.9~1447.6 g/min,可与收割机作业速度相匹配;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2.14%~3.09%,各排肥口排量均匀性变异系数为20.99%~27.01%,均满足NY/T1003-2006追肥机械作业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再生稻追肥机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螺旋扰动锥体离心式排肥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现有油菜直播排肥器排肥流畅性、稳定性以及排肥量均匀性不足,从而影响化肥精准施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螺旋扰动锥体离心式排肥器。阐述了排肥器的设计原则和工作原理,基于颗粒化肥的物理机械特性与油菜施肥量要求确定了螺旋扰动杯和弧形锥体圆盘的结构参数。以中国农资复合肥、史丹利复合肥、鄂中复合肥为试验材料,开展排肥器锥体圆盘转速为80~130 r/min时的排肥性能及排肥行数适应性台架试验,验证了排肥器的排肥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复合肥的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在11.5%以下,不同转速不同物理机械特性化肥条件下的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在6.3%以下,同行排量一致性系数在93%以上;转速较低时,排肥器倾斜状态下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9.82%,满足排肥质量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低于7.9%,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在5.3%以下,同行排量一致性系数高于93.5%,符合行业标准性能指标,满足田间排肥质量要求。该研究可为油菜生产过程的化肥减施与精准施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The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spreaders can b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ir fertiliser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spreading halls. Compact experimental equipmen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angential and the cylind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ticle flow close to the edge of the disc.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positions and velocity vectors of the particles when leaving the disc was obtained by photogrammetry. From these data, standard distribution patterns have been computed by means of a computer program simulating the ballistic flight of the particles.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a single commercial centrifugal spreader with conical discs, which can be supplied with short or long vanes. Both vane types are combined with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ertilisers. There is a good qualitative agreement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Quantita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amounts to a shift and an expansion in the angular direction and a contraction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Conclusive evidence is reported that the predicted patterns respect trends that can also be observed in experimental patterns due to variations in fertiliser properties or spreader settings. Consequently, the predicted patterns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such trends. Further improvements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and/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facility are needed before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method can completely replace spreading hall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