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坡地设置径流场、雨量点进行长期定位观测,从分析降雨量、地表径流、表土流失与森林的关系,阐述了不同类型森林表土流失年内和年际的规律、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机理。良好结构森林能有效地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在亚热带山地条件下,仅有4%左右的降水量形成地表径流。文章最后对营建防护林的合理结构和经营提出了防护林建设应当是体系工程建设;山地防护林应突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目标功能;合理的防护林分结构的量化指标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肃子午岭林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子午岭林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油松纯林的乔木植被、乔灌植被、乔灌草等植被类型的树冠截持量、地表径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测定分析发现:针阔混交林树冠截持量高于阔叶混交林和油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地表径流量(3.24mm)、土壤侵蚀模数(0.46 t/(km~2·a))最小;枯落物已分解层持水率(19.68%)最高,土壤层年均水源涵养量(318.28mm)高于枯落物层(187.17mm),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高于纯林。综合分析得出: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大(592.18mm),油松纯林乔木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小(376.92mm)。可以通过造林树种搭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和植被类型分布,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冰雪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为背景,通过人工去除林冠层保留树干模拟森林的机械损伤,研究粤北小坑流域藜蒴栲群落林下植被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1.5年后,去除林冠层、林下添加枯枝落叶的处理,林下灌木、草本科、种及乔木幼苗种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去除林冠层且地表枯落物层保持不变的处理,林下草本科、种数量增加显著,乔木幼苗及灌木科、种差异不显著(P>0.05);林下添加枯枝落叶,林冠层不做处理,林下植被各生活型物种数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2)去除林冠层后,一些阳生种如野桐、山乌桕、山苍子、红紫珠、蕨状苔草、广东蛇葡萄等大量入侵并占据优势地位,林下植被盖度显著提高.(3)去除林冠层在短期内可显著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添加枯落物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油松林枯落物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油松林枯落物对林地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即土壤颗粒在雨滴击溅和冲刷作用下,枯落物对侵蚀性降水所引起的土壤流失有抑制作用,并对枯落物防止土壤侵蚀功能作一探讨。研究表明原状枯落物层(2cm厚)油松林下无溅蚀发生,去掉枯落物层有微量溅蚀发生;其侵蚀径流量由有枯落物覆盖地表的2315m ̄3/(km ̄2·a)较无枯落物的5937.5m ̄3/(km ̄2·a)减少61.24%,其侵蚀模数由有枯落物层的1.144t/(km ̄2·a)较无枯落物层的8.92t/(km ̄2·a)减少87.71%,在该油松林集水区,因原状枯落物保护较好,所以在该流域无水土流失,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85~1987年,在广西龙桥林区,对杉木、马尾松人工纯林和柠檬桉与马尾松人工混交林,以及天然灌木草本群落4种不同植被类型对降水的截留、地表径流及调蓄功能等水文效益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降水的截留效果以马尾松林为最好,混交林次之,杉木林较差,在同一植被类型的不同层次,以乔木层的截留量占绝对优势;对减少地表径流和延缓洪峰的效果,以层次结构较为复杂的混交林最佳。在同一植被类型内部结构特征的诸因子中,活地被物层的总盖度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是影响地表径流的主导因子:植被土壤对降水的调蓄功能,以混交林为最好。其他3种植被类型差异不大。说明在山地防护林建设中,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使其形成复层林,并保护好灌木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对增强森林的调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客土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和基质型容器苗种植等技术对浙江海宁鼠尾山露采废弃矿山进行植被修复,3 a后形成乔木盖度31%、灌木盖度52%、草本盖度59%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与周边山体自然植被的相似度为0.127 6.地上部分灌木和草本的生物干质量为657.16 g·m-2,地下部分生物干质量为254.82 g·m-2,枯落物干质量148.82 g·m-2.地上灌草植被和枯落物及土壤三者合计的蓄持水量为15.5 kg·m-22.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宜昌市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组成宜昌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五个主要森林类型的环境生态效益进行初步研究、对比分析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的城市森林类型都有明显的减少地表径流、林冠截留、涵养水源及减少土地侵蚀量等水文效益。2、城市森林对环境小气候有明显改善作用,森林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与林分郁闭度、平均树高、林冠层厚度等林分因子密切相关。3、不同森林类型对环烷的生态效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乔、灌、草立体结构的混交林优于树种、结构单一的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结构最复杂、类型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以其繁茂的林冠层、林下冠草层、枯枝落叶层以及土壤层,为水源的截留、蓄积以及调节分配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  相似文献   

9.
<正>枯落物层是森林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森林地表的一个重要覆盖层和保护层,它对林地的土壤水热状况和林地水文生态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具有防止雨滴激溅土壤、维持土壤结构、拦蓄渗透降水、分散滞缓减少地表径流和覆盖地表减少表层土壤的水分蒸发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过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性状及林木生长对森林水文发生间接影响(程积民,李香兰,1992;薛立等,2005)。甚至有人认为枯落物层在山地森林水文作用中具有头等的重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加勒比松人工林枯落物层水土保持功能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河谷区的加勒比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其降水截留率可达73.48%,且滞缓林地地表径流的效果显著;厚度为3 cm的枯落物层能抑制林地土壤水分的蒸发率达54.5%;加勒比松人工林的枯落物层能防止林地土壤的击溅侵蚀,当枯落物层厚2.0 cm时,林地土壤的滴溅侵蚀业已停止。  相似文献   

11.
对设在湖南、湖北、四川3省共20个县的现有马尾松水土保持林455块样地及30个径流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建立了马尾松水土保持林地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的预测模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乔木生物色、灌木草本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剖面总孔隙度和地表总孔隙度的马尾松水土保持林综合功能等级的评价模型;运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结合林分生长、林分生物量、土壤孔隙度、植被截雨量、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的预测模型、编制了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优良林分的功能计量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调查与长期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平江县3种不同造林模式(针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混交林模式M1、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林模式M2与珍贵树种模式M3)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模式森林涵养水源功能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监测期间,各林分之间灌草层持水量差异不明显,灌草层持水量最大的模式是M3,灌草层持水量达3.514 mm,最小的是M1,灌草层持水量3.43 mm,两者相差0.084 mm。(2)造林模式各林分枯落物层持水量差异显著,由大到小排序M3(14 mm)M2(8.4 mm)M1(6.65 mm)。枯落物持水量最大的造林模式是M3,枯落物层持水量达14 mm,最小的是M1,枯落物持水量6.65mm。(3)造林模式林地的贮水能力M3与M1、M2之间差异显著,M1与M2之间差异不大。造林模式林地与对照CK1之间,除了M3差异较大之外,其它差异不大,其大小排序为:珍贵阔叶M3(20.740 mm)针叶+珍贵阔叶M2(17.280 mm)针叶+一般阔叶M1(16.170 mm)。(4)各林分水源涵养总能力大小为M3(992.042mm)M2(821.091 mm)M1(792.621 mm)CK1(668.990 mm)。M3树种组成丰富、林下灌草盖度相对较高、枯落物储量多,水源涵养能力最高,达到992.042 mm,约占年降雨量的75%。各造林模式采取全垦整地造林方式,地被物显著减少,裸露地明显增加,破坏了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结构和功能,严重降低了灌草层、枯落物层的水源涵养能力,水源涵养总能力均不高,M1水源涵养能力最差,仅为792.621 mm,造林各模式水源涵养能力强于对照。本研究旨在定量分析不同造林模式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为不同造林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在对稀土废矿区土壤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废矿区分成:边坡地表径流强度侵蚀区、废矿区部分积水区域、废矿区土壤快速改良试验区、废矿区下游水土流失冲积地,共四种类型的区域进行科学的分类治理。根据废矿区四种类型的土壤特点与治理要求,筛选出适合在稀土矿废矿区栽植的各类乔、灌、草品种,进行科学搭配种植,有效地促进林下植被的茂盛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形成茂密的乔、灌、草植被群落,加快稀土废矿区植被生态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14.
扁柏林混交阔叶树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林业科技》1998,23(6):58-59,57
1前言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扁柏人工纯林会使地力减退,其主要原因是林下植被少,枯落物难以堆积,土壤A0层有机物数量减少。防止地力衰退的措施不外乎混交阔叶树,引进林下植被。扁柏人工林由于引进林地植被或其它树种,其林地枯落物可防止表层土壤流失。同时,扁柏林地...  相似文献   

15.
柳树岛生态恢复工程,是围绕自然形态的环境复原展开的。生态恢复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的植物有利于更快的恢复被破坏的区域,改善局部的小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植被的自我恢复。在植被选择上以岛上的现有植被为优先,乔木选择上以旱柳、糖槭为植物群落的上层架构,作为改造后裸露地面的主要覆盖物;下层以山丁子做为主要的群落;地表层以萌发性较强的蔓生性草坪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西南桦、山桂花人工林水源涵养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蘸水法分析了在西双版纳普文地营造的西南桦,山桂花人工纯林的乔,灌,草,枯落物等4个层次的最大持水能力,以及测定了这两种人工林土壤的蓄水能力,得出西南桦全林最大持水量为62.93m,山桂花林为67.94mm。于此对西双版纳种植的西南桦,山桂花人工林在水源涵养功能和作用上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黄承标  韦炳二 《林业科学》1991,27(5):490-497
1982—1989年,采用定位对比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及动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差异很大,草坡>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区内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较小,平均为0.78%,但各类型间差异很大,可达57倍强。2.地表径流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制约;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所决定。这种综合效能呈现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大于针叶林、针叶林大于草坡地的规律。文中还建立了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深与林外降雨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钱塘江源头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钱塘江源头开化县林场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hamia lanceolata)林、落叶阔叶林、松阔混交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5种森林植被类型,建立20 m×20 m(水平距离)的调查样地,分析不同林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探索该区域水源林目标结构类型和现有水源林结构优化调整措施和经营对策。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内乔木层的郁闭度相似,灌木层与草本层却差异明显;不同林分枯落物层厚度接近,而腐殖层厚度却有明显差别;从不同林分的涵养水源以及保护植物多样性功能看,松林、松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要高于毛竹林和杉木林。因此,建议通过间伐和引入乡土阔叶树种,将针叶纯林改造为针阔混交林,将树种单一、稳定性差的同龄纯林,逐步改造为异龄复层林,并根据不同林分类型调节乔木层郁闭度,从而影响林下的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次生林(35年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植被因子对地表产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设置5个间伐强度,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特征进行监测分析,利用灰色关联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1)2016和2017年各间伐强度产流特征均呈现:25%间伐强度 20%间伐强度 50%间伐强度对照 30%间伐强度 40%间伐强度,最大和最小产流差值在3.6 m~3/hm~2左右。2)2016年和2017年各间伐强度产沙特征略有不同,但都表现为50%间伐强度产沙量最大,与最小产沙量差值分别为6.38和3.11 kg/hm~2,20%间伐强度产沙量次之,25%、30%和40%间伐强度产沙量较少。3)灰色关联分析得出,除降水外,各影响因素对于产流影响大小依次为:郁闭度枯落物厚度林分密度冠幅灌草层盖度,对于产沙影响大小依次为:林分密度枯落物厚度冠幅郁闭度灌草层盖度。【结论】本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水土保持效果较好,不同间伐强度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范围为0.21~0.85 t/(hm~2·a),研究表明林分结构因子在本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中起主导作用,间伐抚育主要是通过林分结构的改变,改善林地水土保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林碳效益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2年生刺槐人工林和12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以及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刺槐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468.44 g·kg -1)低于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512.77 g· kg -1);刺槐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458.00~496.96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表现为干>枝>叶>根>皮,油松人工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503.83~536.27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表现干>叶>枝>皮>根;刺槐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90.52,398.72和402.82 g·kg -1,油松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13.17,436.85和414.03 g·kg -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碳含量依次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10~20,20~30和30~50 cm土层;刺槐林0~50 cm 土层土壤平均碳含量(4.96 g·kg -1)高于油松林(4.45 g·kg -1);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为54.80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5.88%,2.65%和1.46%;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4.37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3.43%,5.17%和1.40%;刺槐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36和0.55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2.48%和2.12%,油松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0.92和0.39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3.78%和3.09%;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1.15和24.35 t·hm -2,0~10 cm土壤层碳密度较高,分别占0~5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的40.19%和38.73%;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54.80 t·hm -2)高于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24.37 t·hm -2);刺槐林和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分别为57.60和37.38 t·hm -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结论】刺槐林和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均以树干占比最大,分别为40.02%和37.29%;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植被中,且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