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改性黏土抑制沙土水分蒸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中沙土有效水分涵养难的问题,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lybezene sulfonates,LAS)与黏土复合制备土基改性材料。研究了材料在模拟沙漠气候条件下的保水性能,并测试材料老化后抗压强度损失率和质量损失率以及其保水性能的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对材料保水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基改性材料保水性能良好,改性后黏土的片层结构和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通过LAS亲水端与黏土中结合水的相互作用,将松散的黏土胶结起来,LAS中憎水端相互连接形成憎水网络,从而在地表形成透气保水的固结层来有效降低水分蒸发。模拟沙漠气候条件下的植草试验表明当LAS和黏土的质量比为2∶1时,土基改性材料保水透气性能较佳,草籽发芽率从对照组的8%提高到43%。研究结果为制备新型土基固沙植草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健康发展,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用的基础上,按照黄土高原河谷平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鄂尔多斯高原区和土石山区5个类型区,提出以植被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治理对策,同时指出了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70年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锐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6):298-301
[目的]总结新中国成立70 a(1949—2019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在长期的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大量有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文献资料。[结果]按照水土保持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将过去70 a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概括为因害设防阶段(1949—1980)、综合治理阶段(1980—2000)和生态修复阶段(2000以后)。建议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应该重视以下4个方面。①科学理性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实状况;②坚持努力提高水土流失区社会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改善群众生活条件。③关注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环境效应。④研发应对在治理度较高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结论]经过70 a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在植被恢复重建、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坡面土壤侵蚀控制、减少入黄泥沙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该区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为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和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当突出,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有内在的联系,但又有其特殊性。在总结分析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揭示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9大特点,剖析了其形成的8大原因,为对今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方案是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及监管的重要基础,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各环节工作是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关键。通过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监理、监测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等水土保持工作各环节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践,对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质量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从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加快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也是西部开发的关键区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治理程度低,治理速度慢。在分析了其原因后认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确立自然观的科学理念,治理的战略目标应是有限的和分阶段的。提出了加快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南五味子提取液复配剂涂膜对鸡蛋常温保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延长鸡蛋的常温贮藏期,采用中药材南五味子乙醇提取液复配VC、柠檬酸及蔗糖脂肪酸酯、羧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制成抗菌乳状液,并对鸡蛋进行涂膜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在30℃,贮藏5周,添加蔗糖脂肪酸酯的涂膜处理与对照的好蛋率分别为100%和11.23%,失重率分别为5.35%和16.08%,蛋黄指数分别为0.33和0.19,哈夫单位分别为54和43,浓蛋白含量分别为45.14%和23.09%,蛋清pH值分别为8.67和9.29,浓稀蛋白比例分别为0.82和0.26,浓蛋白高度分别为3.4和2.39mm。南五味子乙醇提取液复配物对鸡蛋的常温涂膜保鲜均有良好效果,其中,添加蔗糖脂肪酸酯的涂膜组保鲜效果最好。该文为中药涂抹鸡蛋保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是生产建设单位预防和治理项目占地范围内原有和新增水土流失的基础,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根据多年编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从事技术审查工作的实践,总结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供讨论参考,以便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质量。  相似文献   

10.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与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型黄土高原是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治理效益,借助实体模拟理论与技术、测控技术、信息技术等而构建的高科技试验研究模型体系。模型黄土高原的物理模型具有广义性、多目标性、多类型性、典型性、交互性特点。模型黄土高原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水土保持效益三方面。讨论了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的技术路线和工作基础,认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水土流失规律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成果,依托黄委科研机构,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建立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体系,广泛应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对有效预防和治理生产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现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二类别、三等级、三阶段、六指标体系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新时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需要。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体系的主要思路和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黄河下游河患的根源。制止水土流失是治黄的核心,是发展当地农、林、牧生产的根本施措。本文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探讨治理水土流失的途径。一、水土流失的现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由来已久,早在更新世黄土堆积过程中就有侵蚀发生,当时速度较慢,参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后侵蚀加快。尤其是秦汉以来日益加剧,越到近期越严  相似文献   

13.
西峰站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工作已开展了60余年,初步摸清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对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峰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径流产沙差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依据野外调查结果概化堆积体下垫面,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不同雨强(1.0、1.5、2.0、2.5 mm/min)条件下4种砾石质量分数(0、10%、20%、30%)的壤土、黏土及砂土工程堆积体径流产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砂土堆积体坡面产流开始所需时间较壤土及黏土堆积体长。3种土壤质地工程堆积体含砾石的平均流速较纯土体(砾石质量分数为0)小,大小表现为黏土壤土砂土。砂土堆积体平均径流率较壤土和黏土分别减少20.7%和18.8%;2)砂土堆积体平均侵蚀速率分别是壤土和黏土的3.0和2.3倍。3种土壤质地工程堆积体的平均侵蚀速率随雨强增大递增,但随砾石质量分数递增呈显著线性递减(P0.05);3)砂土堆积体平均侵蚀量分别是壤土和黏土的4.5和3.4倍。3种土壤质地工程堆积体的侵蚀量与径流量和雨强均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量测算模型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产建设项目引发的水土流失影响综合指数,为水土保持科学分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8个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31类生产建设项目中,筛选出国家、省、地(州、市)、县(区、市)共2 227个项目,收集每个项目的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植被面积、土石方挖填总量、永久弃渣量、是否涉预防保护区及地貌类型等13项水土保持相关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水土流失影响等级)、准则层(生产建设项目类别)、约束层(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指标层(水土流失相关指标)4个层次。[结果]线性工程的影响指数基本呈现出:西南岩溶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南方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北方风沙区的趋势。点式工程在西南岩溶区和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较高,而在北方风沙区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较小。[结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指标体系中层次划分合理,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可以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的水土流失影响潜在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植被的水土保持机理和水土流失对植被的影响,并以"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植物品种的选择及植物措施配置"为例讨论植物在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结合弃土场立地条件及实际需求,筛选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品种,提出适合江西省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植物措施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监督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经过多年的治理,城市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大范围水土流失危害的发生频率较低。截止2012年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降至42.73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26km2。但还应看到,人为因素在深圳市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治理好深圳市水土流失的有效对策是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确保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实施并发挥效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深圳市在预防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方面所做的举措,以期为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于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并通过监督和治理,使水土流失的程度降低到最低。以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通化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为例,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沙漠公路施工和养护中固沙难的问题,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CTAC)制备了一种改性黏土材料。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抗老化性能和保水性能,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固沙保水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CTAC与黏土的质量比为5:4时,固沙材料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较好,其透气保水性能较为均衡,草籽发芽率达到最高,为47%。微观分析表明:CTAC通过插层作用将松散的黏土颗粒连接,黏土间隙变为憎水性,水分运移阻力增大,因此改性黏土固沙保水性能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固沙材料的改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水利部取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和从业人员上岗证等有关行业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导致水土保持方案质量严重下滑,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工作,影响水土保持方案的严肃性、科学性,也影响了建设单位对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结合在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