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效连续式常温地埋厌氧消化池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种高效连续式常温地埋厌氧消化池池温(发酵温度)随时间和气温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消化池运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中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厌氧消化池池温对气温的变化缓冲能力强,相对稳定性高;当反应器稳态运行时,其池温的变化对有机质的去除和沼气的产生量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关系方程分别为r(COD去除率,%)=0.5903t+81.667和w(基质甲烷产率,m3·kgCOD-1)=0.0062t+0.4489.  相似文献   

2.
范志斌 《中国沼气》2004,22(4):34-36
本文分析对比了厌氧消化池人孔的几种构造,阐述了人孔构造的确定应做到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灵活多样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4.
肖勰 《中国沼气》1989,7(4):11-13
本文提出了用葡萄糖厌氧消化法来评价厌氧消化污泥产甲烷的活性,此法简单、快速、可靠。  相似文献   

5.
6.
该试验以化学强化初沉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温/高温(35℃/55℃)厌氧消化方法,研究采用化学一级强化处理工艺(CEPT)产生的化学强化初沉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效果,并对比化学强化初沉污泥在中温、高温工况的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明确适合化学强化初沉污泥的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强化初沉污泥单位VSS累积产甲烷量和VSS...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作为发酵原料,在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Fe2+,Co2+,Ni2+组合对厌氧消化过程和消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金属离子能提高垃圾的消化效率,当Fe2+,Co2+,Ni2+的浓度分别为3 mg·L-1,1.5 mg·L-1,1.5 mg·L-1时厌氧消化效果最好,COD降解率为71.14%,TS去除率为48.83%,VS去除率为69.34%,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3.79%,17.09%,15.54%。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间歇式厌氧消化毒性试验对有机毒物(NN—二乙基苯胺,1000mg/L)在不同污泥浓度下的毒性大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有机毒物,在相同浓度下,消化液污泥浓度越高,毒物对厌氧消化系统显示出的毒性越小。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广东省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采用的厌氧消化池存在的产气率低、清渣难问题,设计了厌氧消化池——升流顶反水压式厌氧消化池。该设计集发酵、贮气于一体,具有产气率高、气压高、无需人工清渣等优点,已在多个中小型沼气工程应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厌氧消化对污泥中重金属及病原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厌氧消化对重金属(Ni,Cd,Cu,Pb,Cr,Zn,Hg,As)的浸出毒性和形态分布及病原微生物灭活和去除的影响,对某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了21 d中温批式厌氧消化实验。结果表明:污泥中重金属形态改变不明显,Pb和Hg主要以稳定态存在,Ni,Cu,Cr,As主要以不稳定态存在。根据污泥中重金属的总量、形态分布、稳定性和迁移风险等因素考虑,Ni和Cd应作为优先控制的指标。厌氧消化过程中,8种重金属的浸出率最高不超过1%,浸出浓度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鉴别标准值。研究还显示,厌氧消化后细菌菌落总数降低了88.8%~94.7%,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降低都超过99%,沙门氏菌未检出,说明厌氧消化对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和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连莉文  邓宇 《中国沼气》1994,12(1):18-23
在Zeeuw de W等人建立的污泥活性Vmax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密封血清瓶培养与GC分析相配合,完成了“S-SMA”分析条件的研究,包括供试污泥的浓度范围,试验的底物浓度,培养基组成,气体检测及数据处理,确定了分析流程,肯定了测定效果,本研究还提出了以“S-SMA”测定进行污泥质量评价的量化标准,并探讨了该指标在厌氧消化负荷设计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戴前进  方先金  邵辉煌 《中国沼气》2007,25(2):11-14,19
厌氧消化是主要的污泥稳定化处理技术,能破坏细胞,释放有机质,提高污泥的水解速率,是增强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当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污泥预处理技术,其中主要包括:热处理法、高压喷射法、超声波处理法、冷冻法、辐照法、碱处理法、臭氧氧化法和生物酶技术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处理效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来源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水热预处理对污泥粘度、氨氮质量浓度、pH值、TS(总固体)组分含量及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污泥的水热改性效果及其中试条件下厌氧消化增益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水热温度处理下,污泥粘度、氨氮质量浓度、pH值受污泥来源的影响较大。水热预处理对不同污泥都具有良好的改性效果,水热温度达到170℃后,污泥性质基本不变。各种污泥挥发性固体(VS)产气率随有机负荷的提高无显著性变化,但运行情况存在差异。不同污泥在水热预处理后厌氧消化产气性能均明显提升,VS产气率增加比例差异较大,北京、上海、山东三地污泥VS产气率增加25. 2%~69. 8%,由于广西污泥为纯剩余污泥,水热处理后VS产气率增加高达101. 6%~133. 8%。VS产气率的增加量相差不大,且随自身产气性能改变的波动较小,增加量为83~218 m~3/t(平均143 m~3/t)。水热预处理后污泥流动性能提高,可实现厌氧消化的高浓度、高负荷进料,反应器减容率可达38%~71%。  相似文献   

14.
在中温(35℃)条件下对苎麻废弃物进行厌氧消化试验,比较污泥驯化与否对厌氧消化体系的产气量和甲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污泥驯化,苎麻废弃物展现出厌氧消化可行性,经过污泥驯化后,厌氧消化产气速率提升,产气缓滞期得到明显缩减或消除,原料产甲烷潜力达到44 mL·g-1鲜料,即194 mL·g-1TS。其中,日产沼气和日产甲烷高峰期从2天延长至6天。此外,采用驯化后的污泥,CH_4百分比在5天内迅速上升至55%,并在后期一直稳定于60%左右,表明污泥驯化使苎麻废弃物厌氧消化过程得到了较大促进。  相似文献   

15.
在ZeeuwdeW等人建立的污泥活性Vmax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密封血清瓶培养与GC分析相配合,完成了“S-SMA”分析条件的研究,包括供试污泥的浓度范围,试验的底物浓度,培养基组成,气体检测及数据处理,确定了分析流程,肯定了测定效果。本研究还提出了以“S-SMA”测定进行污泥质量评价的量化标准,并探讨了该指标在厌氧消化负荷设计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陈卫平 《中国沼气》2001,19(1):20-21
本文对含有大量金属铬的皮革污泥厌氧消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含金属铬的皮革污泥完全可以进行厌氧消化,消化液中的Cr^3 可能与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生成硫化铬沉淀,余下的铬离子不致对产甲烷菌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预处理污泥的微观形态,破解度(DDCOD),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产气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了高压均质和超声波两种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均质和超声波预处理都显著地破坏了污泥的絮体结构,但前者破坏作用更加强烈。经过高压均质预处理,污泥VFAs提高206.5%,DDCOD达5.4%,厌氧消化12 h后VFAs较对照组提高589.4%,20 d底物产气量和产气率分别提高57.2%和51.4%;经过超声波预处理,污泥VFAs提高22.9%,DDCOD达2.0%,厌氧消化12 h后VFAs较对照组提高507.0%,20 d底物产气量和产气率分别提高18.5%和17.3%。试验结果证明采用高压均质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提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试验池将斜板作为厌氧消化单元的填料以提高装置截留污泥的能力。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COD、BOD和SS去除率分别为72.9%-74.2%,73.05-84.8%和89.2%-89.5%;除BOD外,主要出水指标分别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和无害化要求;本工艺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对经聚丙烯酰胺脱水后的污泥进行不同方式微生物预处理,研究进料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3%、发酵温度为35℃时厌氧消化过程中累积产气量与产甲烷含量、p H值、氨氮和化学需氧量(TCOD)等参数的变化趋势,探索真菌宛氏拟青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脱水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预处理脱水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直接添加宛氏拟青霉和添加宛氏拟青霉预处理2 d的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反应能够有效提高产气量和产甲烷量,加快水解速率,促进污泥中有机物的有效降解,使产甲烷过程顺利进行。直接添加宛氏拟青霉处理的产甲烷效果最优,其净累积产气量和产甲烷量较纯污泥分别提高85.79%和42.76%,且1 kg污泥可产甲烷12.69 L,较纯污泥提高42.74%。  相似文献   

20.
氢分压(PH_2)是厌氧消化中一项重要的状态参数。本研究进行基质淀粉的中温厌氧消化,观察不同状况下 PH_2变化。结果表明:1.具有不同优势类型产CH_4菌的反应器,对 PH_2变化的承受能力完全不同.2.由有机冲击负荷所造成的PH_2变化,其上升速度与基质类型有关。3.PH_2变化明显地受到有机负荷上升速率的影响。4.系统的自身缓冲能力也关系到 PH_2的变化。因此,本研究认为 PH_2作为厌氧消化有机负荷监控的唯一指标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