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大粒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研究高(S1:27万穴·hm~(-2))、中(S2:22.5万穴·hm~(-2))低(S3:18万穴·hm~(-2))3种密度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CK:13.5万穴·hm~(-2))之间花生氮、磷、钾的累积吸收、分配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及其高产的养分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和S2均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单株及群体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但S1的单株提高幅度小于S2,且在饱果期单株吸收能力迅速下降,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S2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具有较高的单株及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生育后期效果尤为显著;S3虽然具有较高的单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但群体累积吸收量较低。从养分分配特性看,S2和S3的荚果氮、磷、钾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CK,S1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荚果产量看,S2产量最高,增产8.1%,其次为S1,增产2.5%,S3产量略有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2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合理的种植方式及密度改善了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及经济系数。S1由于群体密度较大,单株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经济系数较低,所以产量无显著提高。S3虽然单株生产力较高,但群体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高产田条件下,大粒花生单粒精播密度为22.5万穴·hm~(-2)较为适宜,有利于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花生养分吸收及营养物质向荚果的分配转移,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耐盐品种‘花育25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18.0万穴·hm~(-2)(M1)、19.6万穴·hm~(-2)(M2)、21.4万穴·hm~(-2)(M3)、23.5万穴·hm~(-2)(M4)、26.0万穴·hm~(-2)(M5)5个单粒精播播种方式下的种植密度和双粒穴播播种方式下的11.6万穴·hm~(-2)(M6)、13.0万穴·hm~(-2)(M7)、14.7万穴·hm~(-2)(M8)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对盐碱地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盐碱地花生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结果显示,1)土壤盐碱胁迫较大程度地抑制了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与非盐碱地花生相比,盐碱地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明显降低,仅分别为25.6 cm和29.0 cm左右。2)单粒精播方式下,在19.6~26.0万穴·hm~(-2)范围内,主茎高和侧枝长在饱果期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荚果膨大前和饱果期后,单粒精播方式下一、二次分枝数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且在M2~M4密度范围内,其基部茎长随密度增大而缩短但差异不显著。基部茎长和茎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结荚期前,且以茎的伸长速度快于横截面积增大速度,生育后期基部茎长和茎粗均趋于稳定。3)盐碱地花生叶片和茎+叶柄光合产物快速积累期主要在花针期和荚果膨大期,叶片最大生长速率(Vm)只有茎+叶柄Vm的一半,叶片快速生长早于茎+叶柄5 d左右,且双粒穴播方式下叶片和茎+叶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明显滞后于单粒精播方式。单粒精播方式下盐碱地花生地上部营养器官Vm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为"抛物线型"变化,M4处理下的叶片和茎+叶柄的Vm最大,分别为0.492 5 g·株-1和0.878 3 g·株-1。4)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花生各生育时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较为显著,但对各时期各器官中分配率的影响差异较小。盐碱地花生光合产物分配规律与非盐碱地花生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在茎和叶片等营养器官中,至饱果期约1/3以上的光合产物分配于荚果中。5)种植密度对单粒精播方式下荚果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各处理下的籽仁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和油酸/亚油酸(O/L)等影响不大。中轻度盐碱土区,采用单粒精播的播种方式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9.0~2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提早化控对高产花生个体发育和群体结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提早化控对高产花生个体发育和群体结构影响的生理基础,以花育2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清水(CK)和喷施多效唑(PBZ)处理,其中PBZ处理包括PBZ-1(主茎高25 cm喷施多效唑)、PBZ-2(主茎高30 cm喷施多效唑)、PBZ-3(主茎高35 cm喷施多效唑)3个处理,研究不同时期化控对高产花生植株性状、叶片生理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及荚果产量和籽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BZ处理通过抑制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的合成显著降低了主茎高、侧枝长、主茎节数和主茎绿叶数;通过促进玉米素核苷(ZR)的合成使分枝数显著增加,表现为化控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其中PBZ-1和PBZ-2处理在饱果期GA含量分别较CK降低30.60%和26.45%,IAA含量分别降低17.29%和14.98%,ZR含量分别增加18.10%和10.14%。PBZ-1和PBZ-2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了GA/ABA和IAA/ABA值及成熟期ZR/ABA值,进而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PBZ-1处理使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分别提高23.69%、36.80%和44.88%,PBZ-2处理分别提高19.28%、28.70%和34.26%,促进了光合产物向荚果的转运与积累。PBZ-1和PBZ-2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结果数,从而使单位面积荚果产量显著增加,2个试验点PBZ-1处理平均较CK增产17.94%,PBZ-2处理平均增产12.74%。PBZ处理均降低了籽仁蛋白质、总氨基酸含量和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提高了脂肪含量、油酸相对含量和O/L值,且均表现为化控时间越早差异越显著。综上,以油用为主的高产花生在保证足够的营养器官建成的前提下,化控时间越早其增产效果越显著,品质也最优。本研究结果为花生高产、优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麦秸覆盖与否对土壤理化性质、夏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花生夏直播平作模式下,调查麦秸覆盖与不覆盖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酶活性、花生营养、生殖生长及产量、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后,产量、饱果率、出仁率比未覆盖分别降低5.2%、9.8%、0.66%。麦秸覆盖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使得土壤温度、张力、容重、脲酶活性下降,土壤湿度、孔隙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同时,覆盖还影响了花生的营养生长,麦秸覆盖后显著降低了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与不覆盖相比,麦秸覆盖降低了花生的开花量、果针数和结果数,最终导致产量降低。麦秸覆盖可改善土壤不良的理化性状,但覆盖后地温降低,延缓了花生的生育进程,不利于当季花生的生长发育及结实。研究结果为麦茬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调环酸钙对花生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调环酸钙对花生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环酸钙可显著增加花生叶片厚度和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片SOD、POD和CAT等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但对根系活力和MDA含量影响不大。调环酸钙对控制花生地上部营养体生长、增加单株果数和果重、提高经济系数以及荚果产量作用显著。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调环酸钙的效果在许多情况下优于多效唑。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本地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于2015—2017年,从重庆市12个区县收集了地方花生种质资源21份,对这批花生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份花生种质资源在重庆地区的结果枝数、单株饱果数、主茎高、单株产量、侧枝长等性状变异程度高,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在育种上有较大利用空间;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结果枝数和单株饱果数。  相似文献   

7.
磷锌配施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协调磷-锌配比是作物达到最佳产量和质量的保障。采用大田试验,在豫南花生主产区高磷低锌的砂姜黑土上,研究了不同磷、锌配比对花生抗氧化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锌配施对花生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相同磷用量下,施锌比不施锌显著提高了花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生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花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相同锌用量下,随磷用量的增加,花生叶片的SOD和POD活性先增高后降低,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生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呈显著或不显著。对花生产量和品质来讲,与不施肥相比,磷锌单独或配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花生产量、粗脂肪及脂肪酸组分,且磷锌配施效果优于二者单独施用,其中90 kg/hm~2磷肥与60 kg/hm~2锌肥配施处理的产量最高,增产率达24.1%,增产原因可能是提高了花生的抗氧化能力,增加了单株饱果数和饱果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磷对花生株高、侧枝长、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产量影响显著;锌仅对单株饱果数和饱果重及产量影响显著;磷-锌交互作用对花生株高影响显著,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影响不显著。综上,磷锌配施可以改善花生的生理特性,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但高量磷与锌肥配施却不利于花生抗氧化能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在豫南花生主产区,建议多补充锌肥,少用磷肥。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夏花生开花物候与结果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成传统两年3作区麦套花生向夏播花生种植制度的改革,全面研究夏直播花生生育规律,本试验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了麦套夏花生、夏播起垄覆膜、夏播起垄露地3种种植方式下花生开花物候进程和生殖特征,并对变化动态进行数学分析,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花生开花物候指数和结实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夏播起垄覆膜处理可加速花生前期生育进程,出苗至始花期缩短8 d左右,提高开花同步指数,使得花期更为集中。夏播起垄覆膜处理较麦套处理花生单株最大开花量提高4.9%,果针数增加20.0%,下针盛期延长7 d,单株结果数增加20.0%,单株饱果数增加15.8%,荚果体积提高12.2%。试验说明夏播花生同样具有高产潜力,夏播起垄覆膜处理荚果和籽仁产量均为3处理中最高,分别为5 196.3 kg?hm?2、3 439.95 kg?hm?2,比麦套处理高7.7%、7.7%,比夏播起垄露地处理高20.0%、31.1%;出仁率夏播起垄覆膜处理和麦套处理基本一致。试验表明,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能克服花生生育期短、荚果饱满度不够等限制因素,有利于提早结果和结果集中,保证了荚果数量和荚果的充实,为高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2019年4−9月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代表区内开展直播覆膜花生分期播种对比试验,以研究区常年稳定通过15℃初日为播期对照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6个播期处理的花生发育进程、生长量及产量因素等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计算气候保证率的方法筛选最佳播期。结果表明,花生发育期时长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播期过早时苗期气温偏低会导致出苗率低进而影响产量,播期过迟时苗期易遇高温天气造成旺苗或灼苗同时出现开花−下针期缩短,进而使苗株和荚果数减少,影响产量形成,而适期播种避免了早播或迟播的不利因素,加之荚果成熟期饱果时间长,利于产量积累提升;过迟播种的花生易发生前期旺长后期早衰的现象,而适期播种的花生生长量分配均衡协调,更利于干物质从“源”到“库”的转移,从而增加荚果重量;过早或过晚播种的花生均较对照减产10%以上,而适期播种处理的花生产量和百粒重均明显优于其它播期;试验年的适宜播期处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3~20℃初日期间,多年适宜播期一般为4月26日−5月9日,最佳播期为5月2−5日,此期内播种温度条件稳定充足,可有效发挥盐碱地花生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土壤施硒对覆膜花生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覆膜条件下,研究土施硒肥对不同花生品种开花期和结荚期生理特性、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硒肥对3个花生品种结荚期的生理特性(黑玉珍的叶片POD活性除外)和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开花期的生理特性和百果重、饱果率、单株果数和单株生产力等产量性状较对照都显著提高,但不同花生品种间存在差异.其中,鲁花4号施硒后,其开...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干旱和盐胁迫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花育2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正常供水(75%田间最大持水量,CK)、中度干旱胁迫(45%田间最大持水量,D)、盐胁迫(75%田间最大持水量,土壤含盐量0.3%,S)、旱盐胁迫(45%田间最大持水量,含盐量0.3%,DS)4个处理,研究开花期干旱和盐胁迫对花生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中度干旱胁迫降低了花生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Pn),增加了叶片的SPAD值、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盐胁迫降低了花生叶片的相对含水量、Pn和SPAD值,增加了LCP和Rd;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DS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Pn、SPAD值、LCP和Rd的变化趋势与盐胁迫基本一致。干旱胁迫结束复水10 d后,D处理的各项指标与CK无显著差异;但旱盐胁迫与盐胁迫间差异显著,干旱胁迫结束复水10 d时,旱盐胁迫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Pn分别较盐胁迫降低1.57%、16.67%,LCP和Rd较盐胁迫分别升高78.07%、45.78%。旱盐胁迫降低了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和植株干重的Vmax(最大生长速率)和Tm(Vmax出现时间),单株荚果产量较CK降低41.10%。干旱和盐胁迫对花生单株产量和出米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旱盐互作加剧了盐胁迫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危害,因此盐胁迫下种植花生应在开花期及时灌水、防止盐分和干旱双重胁迫。本试验结果为盐碱地花生种植的合理灌溉和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生长策略、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大豆品种中黄39为试材,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净作2种不同的种植模式,研究间作下大豆的形态、物质分配及光合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植株的株高在四节期(V4期)、始荚期(R3期)和鼓粒期(R6期)分别比净作增加22.47%、47.33%和32.72%。在V4期,间作大豆除株高显著高于净作外,大豆茎粗、主茎节数、茎叶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在净作和间作下均差异不显著。在R3和R6期,间作大豆植株的茎、柄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叶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净作大豆。对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作大豆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在V4、R3和R6期分别显著高出净作大豆12.2%、5.04%和7.2%,而间作大豆叶片的PSII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F'q/F'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PSII反应中心潜在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与净作大豆相比差异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间作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单株产量均显著低于净作,分别降低27.78%、12.33%、20.72%。间作下玉米对大豆生育后期的生长、光合特性的影响直接导致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下降。因此,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下,要提高间作大豆产量,需降低大豆生育后期玉米荫蔽程度。本研究结果为间作大豆栽培及高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筛选出适宜陇中半干旱区种植的高产抗病小豆新品系。以京农6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7个小豆新品系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籽粒产量、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参试品系生长习性均为直立型,生育期122~129 d;均为中晚熟品系;田间抗旱性、抗倒伏性强,高抗白粉病,中抗病毒病和叶斑病。其中ZKS小豆7株高85 cm、主茎分枝数4.6个、主茎节数14.2个、单株荚数61.7个、荚长17.7 cm、荚粒数9.8个、百粒重19.5 g,折合平均产量3 533.33 kg/hm2,较对照品种京农6号增产6.53%,田间抗旱性、抗倒伏性强,高抗白粉病、病毒病、叶斑病、适应性好。ZKS小豆4株高80 cm、主茎分枝数4.4个、主茎节数13.8个、单株荚数58.8个、荚长16.9 cm、荚粒数9.3个、百粒重18.3 g,折合平均产量 3 400.00 kg/ hm2,较对照品种京农6号增产2.51%,抗旱性、抗倒伏性强,高抗白粉病、叶斑病,中抗病毒病,适应性较好。ZKS小豆7和ZKS小豆4可以在陇中半干旱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西藏高原环境下, 印度芥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 本文以引进的20份印度芥菜型油菜为材料,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 对其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3个变量)、生育期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5组农艺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印度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主要由单株有效角果数决定; 影响印度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因素是角果性状, 其次是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和主茎性状; 印度芥菜型油菜在产量性状、角果性状、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主茎性状等5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为引进印度芥菜型油菜新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环境下印度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调查西藏高原环境下,印度芥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本文以引进的20份印度芥菜型油菜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其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3个变量)、生育期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5组农艺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主要由单株有效角果数决定;影响印度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因素是角果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和主茎性状;印度芥菜型油菜在产量性状、角果性状、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主茎性状等5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为引进印度芥菜型油菜新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西北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膜下滴灌番茄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在大小行沟垄种植形式的基础上设置3种种植行距分别为L1(60cm)、L2(45cm)和L3(30cm);以蒸发皿累积蒸发量E为标准设置0.6E、0.8E、1.0E、1.2E共4个灌水水平,共1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生长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生长生理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种植行距处理(L3),会造成植株徒长及过高的叶面积指数,抑制作物群体的光合生理活动,导致较低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过低的灌水量(0.6E)会抑制番茄植株的光合生理活动,且随生育期的进行表现出明显的水分胁迫的累积作用。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影响最为直接,提高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是实现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株高茎粗与叶面积指数间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P=0.004 6),高茎粗低株高植株具有较为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相较于产量最高的种植行距与灌水量组合L1-1.2E处理,L1-0.8E和L2-0.8E处理可在产量仅降低4.28%和9.00%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6.00%和29.29%。该结果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科学种植与灌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供N水平对花生硝酸盐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花生植株硝酸盐累积、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当施用量为N.150.9.kg/hm2时产量最高;植株硝酸盐含量、累积量和累积速率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同一氮素水平,不同器官的硝酸盐含量因生育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幼苗和花针期茎中的含量最高,饱果成熟期地下器官的含量明显高于地上器官;全生育期叶片和茎中的硝酸盐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步降低,而子仁和果壳中含量逐步增加;收获时硝酸盐在茎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下降。在一定的氮素水平内(N135.kg/hm2),硝酸盐在子仁中的分配比例与供氮水平一致,但过量施氮会导致在营养体中的比例上升,子仁中的比例下降,其它器官规律不明显。在本试验范围内,子仁及其它器官中的硝酸盐含量均未超出WHO和FAO制定的标准,未造成硝酸盐污染;但过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花生荚果和耕层土壤硝酸盐含量。因此,综合考虑花生品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以及生态效应,花生适宜的施氮量为N.9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