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试点小流域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中的作用王答相,喻权刚(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1980年4月下旬,水利部在山西省吉县召开了13省(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谈会,要求在全国山区特别是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全面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了把这... 相似文献
2.
3.
略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及水土保持减沙效益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该文评述了80年代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情况,水沙变化原因,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水沙变带来的某些影响,并对今后水沙变化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4.
5.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1992,(2):4-7
<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试点工作自1980年开展以来,已先后在黄河中上游七省(区)布设了114条试点小流域.十几年来,在水利部农水司和黄委会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不仅为试点小流域群众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而且为面上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地区第二批水保执法试点的成效及经验王坤平,李运学(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监督处,西安710043)为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推动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开展,1991年底,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将宁夏的彭阳、青海的乐都、甘肃的皋兰和华亭、河南的新安... 相似文献
7.
据78条重点小流域验收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区的治理难度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风沙区>河源梁墹区。各类型区以基本农田为骨架,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土石山区和风沙区水保林面积占到80%。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是以建设基本农田起步,河源梁墹区和风沙区是以发展牧业和林副产品为突破口。通过综合治理,各类型区经济都有快速增长,但到本世纪末还难以实现小康。必须把小流域治理引向商品经济大道,加快小流域治理由防护型向开发型治理的转变速度。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冯有连,于德广(西安市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710043)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有效地推广和应用,是水土保持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振兴水土流失区经济、加强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和减少水上流失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政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1,(6):43-44
1998年,我国南北方相继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次大洪水也表明我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保水保土能力差.洪涝灾害后,国家为了拉动经济、扩大内需,提高水利水保工程的抗灾能力,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债券,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两年多来,辽宁省坚持以"治理上规模,工程出精品,建设出效益"为目标,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在全省开展了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加速水土流失治理活动,涌现出-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典型、新样板. 相似文献
10.
<正>1 正确估价水保试点的作用,树立长期搞试点的思想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实现了优秋大汛不决口,岁岁安澜,但是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形势不容乐观,黄河的问题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的根本出路在于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各地气候、地质、地貌、人类活动各不相同,类型复杂,不是采用一个固定治理模式能够解决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果没有试点,就会脱离实际,就会偏离方向,就要走弯路.8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发挥了很好示范作用.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普及推广官兴岔小流域的试点经验,使全县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质量、标准和效益大为提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