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熟优质甘薯新品种──绵薯早秋绵薯早秋(原系号81-13)是绵阳市农科所1981年用79-75×早熟红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9月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正季苕区试结果,亩产鲜苕2127.6千克,薯干598.14千克,淀粉361.14...  相似文献   

2.
南薯99(原系号94-276)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1993年用潮薯1号×红皮早杂交育成。1995~1996年完成品比试验。1998年通过四川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和多点生态区生产试验。1999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南薯99比南薯88增鲜薯和薯干均在20%以上,增淀粉10%以上,增生物产量15%以上,是一个具有丰产稳产性能好、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淀粉含量高、耐贮藏等优良特性的食、饲、加工多用型甘薯新品种。产量表现 1997~1998年参加四川省品种区试,两年鲜薯平均产量34953…  相似文献   

3.
皖薯8号(阜薯88-73)系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1988年用地方品种李村黄与阜薯010有性杂交选育而成,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栽培的食用型品种.于200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薯8号已被列为安徽省政府下达的"四个一千万亩"农产品优质化工程项目,并作为重点推广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桂紫薇薯1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食用型紫色甘薯新品种,2014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年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鲜薯产量较高,干物率高,食味较好,鲜薯花青素含量较高(达10.68 mg/100 g),薯形纺锤形,薯皮鲜紫色,颜色亮丽,薯肉浅紫带白,适宜作为鲜食型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越  朱俊光 《作物杂志》2002,18(3):42-42
秦薯4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育种教研室选育的高效、食用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稳产高产、结薯集中、适应性强、耐贮藏、抗病性好、品质优、商品性好、适合间套,是很有推广潜力的甘薯新品种。秦薯4号在北方地区有良好的自然开花结实特性,而且表现开花不减产,是重要的甘薯种质资源。1998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在黄、淮春夏薯区大面积推广种植。2001年“秦薯4号的选育”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品种来源 秦薯4号是1987年由本校自选优系6617放任授粉组合的夏薯实生苗群体中优选的第72株 (系 )选育而成。从1987年起进行实生苗优系鉴定……  相似文献   

6.
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薯1号原系号C3-2,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2年以岩粉1号为母本,龙岩7-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2001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龙薯1号丰产性好,增产显著。199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平均鲜薯42814.5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9.5%,平均薯干达11302.5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7.43%,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1999年又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续试,平均鲜薯40962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20.7%……  相似文献   

7.
宁薯 19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苏薯 5号为母本、苏薯 4号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的鉴定选育而成,为高产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原系号为宁 D19- 2.该品种于 2003年和 2004年先后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及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获国家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8.
高产优质抗病甘薯新品种鲁薯8号鲁薯8号是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以高产、高抗根腐病品种徐薯18为母本,高产优质高抗茎线虫病品种群力2号为父本杂交育成,原代号872062。1994年4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鲁薯8号具有双亲高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朝霞  陈正福  廖雪红  涂刚 《种子》2012,31(12):100-101
铜薯1号系贵州省铜仁市种子管理站利用甘薯品种豫薯王的芽变苗,通过株选、系选,并进行多年多代试验筛选及示范种植,于2006年育成的高淀粉甘薯品种。2007~2010年4年间,进行高产栽培示范研究,2009~2010年参加贵州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于201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薯2011001号。  相似文献   

10.
苏薯4号试种初报卢华金(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25006)苏薯4号系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1992年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所于1989年引进试种,1989~1990年鲜薯平均产量40725kg/hm2,比对照徐薯18……  相似文献   

11.
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继2003年第1个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号之后.2007年又育成温光型两系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不育系MTS-1、恢复系MR168以及杂交组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四川省种子站组织的田间质量检验。绵杂麦168杂种优势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在四川及长江上游地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它将是通过四川省审定的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第2个杂交小麦新品种.并使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是利用其亲本绵粉1号中产、高干、食味好的特性,为使其提高鲜产,保持其亲本优异特性,2002年将绵粉1号授粉获得杂交种子,2003年进行实生苗选择,从其后代中选育出了符合国家淀粉型鉴定标准的甘薯新品系商025-6.2009年3月通过国家甘薯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905,并定名为商薯6号.  相似文献   

13.
<正>福宁薯14号是以福薯13号为母本集团杂交选育而成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较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1-2012年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hm2鲜薯产量55665.75kg,比对照增产28.38%;薯干产量12011.55kg,比对照增产11.29%;淀粉产量6910.95kg,比对照增产4.20%。该品种于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4006。  相似文献   

14.
苏薯9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92年从苏薯2号×济薯10号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而成,原系号宁R97-5,200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国家“九五”攻关后补助优良甘薯品种。该品种高产、多抗、耐  相似文献   

15.
豫薯四号是洛阳农科所以高干率型较抗黑斑病甘薯品种济南红为母本,以高产、抗黑斑病材料宁薯一号为父本,1980年杂交选育而成。1990年4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是河南省命名的第一个食用型甘薯品种,获省科技三等奖。形态特征特性顶叶、叶均为绿...  相似文献   

16.
苏薯27是以苏薯8号为母本,黄心及紫心食用品种为父本,进行混合授粉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大薯型高产食用甘薯新品种,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本文介绍了苏薯27的选育过程、产量、农艺性状及适合丘陵地区生产的轻简化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绵 5优 52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本所自育的优质不育系绵 5A为母本、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配合力优质抗病恢复系蜀恢 527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于 2003年 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天协 5号, 2003年 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绵 5优 527,并推荐为四川省重点推广水稻新品种, 2004年 3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国豪杂优 3号.该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而且适应性广,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对于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3年被纳入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 2004年在全国示范种植 3万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18.
秦薯5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以秦薯4号、栗子香、香黄、秦薯3号等优质、高产、高干材料作亲本,杂交选育的甘薯新品种,2006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陕鉴薯2006002号),目前已成为陕西甘薯生产主推品种。近年来,随着甘薯病毒种类、传播介体以及种薯种苗繁育模式的变化,传统繁育供种体系已无法满足甘薯生产的需要,为应对陕西产区秦薯5号脱毒种苗供需失衡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薯双生病毒病、SPVD病毒病等危害,针对甘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种薯种苗繁育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采用提纯选优与甘薯脱毒技术,建立秦薯5号脱毒种苗繁育体系和秦薯5号脱毒原原种苗、原种苗两链繁育网,快速推动了秦薯5号脱毒种苗产业化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烟薯18(原系号为烟93-251)是烟台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甘薯新品种,是一个高胡萝卜素食用加工用新品种。2002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20.
绵麦4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农业生产上对白皮大粒小麦的需求,利用自育材料与引进材料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白皮大粒早熟小麦新品种.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黔审麦200900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